身而為人 焉能無感 ── 我看黃淑梅2015紀錄片《給親愛的孩子》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臺灣的反核聲勢重返高峰。記得在隔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我帶著當時四歲的女兒第一次上街頭。遊行和反核這些概念一時難以解釋,我只先跟她說:「我們跟大家一起去保護地球、保護臺灣。」她立刻欣然同意,興奮地跟我出門。我問她原因,她一副為什麼我還需要問的表情,說:「因為我們住在這裡啊。」

演歌的誕生

作為一種感傷的音樂類型,演歌被視為傳統與真正的日本的音樂表達,「演歌是日本人的靈魂」(enka- wa nihonjin-no kokoro ),此說法普遍到連著名宗教學學者山折哲雄(Yamaori Tetsuo)都為此寫了幾本書來論證這種陳腔濫調之說。但從1990年代開始,以J-Pop泛稱的日本主流通俗音樂類型裡,演歌卻被排除在外…

技術 v.s. 敘事 3D電影如何「好看」?

2009年3D電影《阿凡達》在全球締造驚人票房紀錄,此後3D電影產量每年倍增,不少知名導演也躍躍欲試。但作為一個影迷,我不禁疑惑:3D電影比2D電影更好看嗎?當然,「好看」的概念是個超級雷區,但我仍甘願冒大險,試著從幾個角度切入,讓這個疑惑「立體」一些。

既熱又有鬼之島嶼精神劇場 ── 評《黑狼不在家那卡西》

在台北地下音樂出沒十多年的「黑狼」黃大旺,近3年以愈為鮮明的實驗、噪音、即興、行為藝術、劇場的藝術形式被更多人認識。繼2012年出版《黑狼臥室那卡西》之後,2014年7月再度出版新作《黑狼不在家那卡西》,繼續翻攪「發光發熱」中的台灣獨立音樂場景。獨立唱片Seed Toss老闆Neuva誇言:「這張聆聽性提高了,是一張日常作為背景音樂也無違和的專輯。」

堅守新聞改革 大愛員工成立自救會

今年7月,大愛電視台員工組成「大愛新聞改革自救會」並成立臉書粉絲頁。自救會強調改革整體新聞方向,他們以鐵鏈捆綁的蓮花為主視覺,質疑大愛電視台為宗教服務,播放大量慈濟行善新聞,並以近似業配新聞的手法包裝「宗教化廣告」新聞。

BBC POP-UP 帶領BBC走進地方

BBC推出BBC Popup的實驗計劃,將在未來六個月,在美國的六個城市創造一個臨時性的popup 辦公室,主張:「為了全球觀眾的地方報導(local stories for a global audience)。」

以巴衝突報導不公 英巴勒斯坦組織抗議BBC

隨著巴以衝突持續升溫,巴勒斯坦團結運動組織(The Palestine Solidarity Campaign, PSC)在這段期間持續透過不同的方式促使民眾關注此議題。七月中,首先與英國音樂人Brian Eno和BBC前中東特派員等公眾人物也公開譴責BBC報導不公,對於以色列襲擊加薩(Gaza)和約旦河西岸幾乎輕描淡寫帶過,或是站在以色列的立場來報導。

我們曾搭上那艘瘋人船 ── 評《我莊》的音樂與政治寓言

「今天只是我們和平抗爭的開始…直到國家變成人民的。」2013年八月的台灣,滿溢著抗爭的躁動。月初有 25 萬人,月中,2 萬人再度集結,還翻了牆。民眾貼上憤怒的印記,手舉標語散發非暴力抗爭手冊,老中青各種年齡組成齊聚現場,再加上被熱血父母帶來的孩童們。人人面孔堅毅,一個角落、一個走動時相會的照面,就是一場就地的政治肥皂箱,或會心相應的口號。大規模群眾運動,伴著樂曲及激昂演說的台子,人們望著聽著,再踩著被人潮湧入而歪陷的地下道擠回歸途。

智利學運青年領袖 當選國會議員

智利於2013年11月17日舉行總統與國會選舉,除了出身社會黨的前總統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輕鬆勝選,回鍋執政,更令人矚目的是學運領袖瓦雷荷在此次選舉中脫穎而出,即將於今年3月宣示就任國會議員。

公廣派遣抗爭 要求納編

公廣集團(公視、客台、宏觀、及今年才移撥至原文會的原視)共有約200名派遣人員,包含記者、助理導播、動畫師、公共服務、資料管理等,都是經常性職務。由於是透過派遣公司聘用,導致和正職人員做同樣工作的這些派遣員工,即使表現再好,卻得不到相同報酬,且長年無法升遷與調薪,就連抽停車位的資格也沒有,淪為「次等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