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熱門文章流傳現象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訪談、整理/鴿子、張雅晴

kaboompics-com_facebook-on-mobile-phone-screen圖/Stock Up

 

案例一

文章:臥軌事件:衝突是最終殺手鐗
作者:部落客Sean Huang
出處: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簡介:
這篇文章發表於2013年2月7日,2月5日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在台北車站臥軌,抗議勞委會向關廠工人追討16年前代位求償的薪資。這場抗議導致台北車站第三月台癱瘓30分鐘,至少1萬名旅客受影響,引起社會龐大的爭議聲浪,部落客Sean Huang在2天後發表《臥軌事件:衝突是最終殺手鐗》,這篇文章在筆者的臉書上被多次轉載,唯臉書難以追溯過去紀錄,詳細閱覽人次不可考。

作者聲稱以理性、中立的角度看待臥軌事件,文中同時批評政府和社運者,先認為政府未向16年前惡性倒閉的公司追討勞工薪資,反而要勞工求償還當初代位求償的薪資,是勞委會的失職。同時,作者也批判部分社運份子,認為他們用激進手段表達訴求,只會讓社會大眾更加冷眼旁觀。作者最後強調,必須以理性來維持台灣社會和諧。

專家: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關心勞動權與社會發展,長期參與社會運動)

回應:
我覺得這篇文章挺能代表一些中產階級的矛盾情緒,他們膽小怕亂又厭惡社會不公,總是這樣想;「是的,政府昏庸、財團惡霸,欺負勞工不對。但你們不能好好講道理嗎?你們把秩序打亂了,我連現在僅有的一點小幸福都不保了!」這些人說事情總是喜歡「抹璧雙面光」,雙方都批評,彷彿自己不偏不倚。

作者自稱「信仰理性主義」也很矛盾,因為理性主義者不會「信仰」什麼。為信仰而放下理性,是中世紀神學家追求的虔誠。笛卡兒以來的現代哲學家們則不斷追求「理性」、排除「盲信」。所以「理性」與「信仰」是相對立的概念,把兩個詞連在一起,跟「黑色的白貓」一樣是標準的矛盾說法(oxymoron)。

戒嚴時期,凡不滿現狀者都會被國民黨政府污名化成「不理性」。1972年《中央日報》副刊連載〈一個小市民的心聲〉,文中反對學生運動、言論自由,鼓吹給予政府更多權力,以保障小老百姓能「吃一碗太平飯」。這篇文章是黨政府整肅保釣知識份子的第一步,之後警備總部抓、關、開除了一群台大哲學系師生。此後,黨國威權會透過媒體指控反抗份子「偏激、非理性、主觀」,會危害小市民的穩定生活,而蔣總統賜給我們的生活有多麼幸福。

1980年代,黨國媒體對各個民主抗爭的報導,主題多半是「北一女學生喝叱暴民不要擾亂社會秩序」。文中的英雄是「中立理性客觀」的高級知識份子,壞人是面目模糊、社經地位低下、瘋狂邪惡的暴民。因此,從臥軌事件可以發現,戒嚴的餘緒還沒過去,〈一個小市民的心聲〉仍然存在於很多人的心中。

 

案例二

影片: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
作者:網友 林辰
出處:Youtube 網站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

簡介:
2013年3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反核大遊行,活動前兩週核電成為熱門議題,演藝圈內也掀起一股反核風潮。此時臉書上出現許多相關討論,其中這支《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和另一支影片《戲說核四》在臉書上被大量轉載。根據Youtube網站上的統計,前者的閱覽人次高達100萬,後者也有30萬。

和《戲說核四》不同的是,《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試圖以中立的觀點,分析支持核能與反對核能的論述,先指出核能有助於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而台灣地區多與又地狹人稠,不適合發展再生能源。在反核的論述上,引用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的《核四論》,指出核四內部工程安全的缺失,最後表示自己支持核能發電,但反對核四廠運轉。

專家:房思宏(現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期投入環保運動)

回應:
首先在擁核方的論述,對「以核減碳」的說法,核能的生產過程確實不會排放溫室氣體,但考量後端處理核廢料的龐大工程,整體的碳足跡其實非常高。而根據官方的預估,2025年電力將成長48%,這個前提是核一二三廠如期除役、核四運轉,但48%的電力成長需要五座以上核電廠,而到2025年我們的溫室氣體會增加約35%,所以就算核四投入運轉,我們還是減不了任何碳。

再生能源的部分,我們過去的觀念都是「集中式」的能源結構:蓋一個很大的發電廠,提供國內主要電量。但推廣再生能源,必須思考「分散式」的能源系統,就像太陽能發電的有效方法,並非以廣大地面來鋪設太陽能板,更重要的是讓太陽能板能鋪設到每個家戶的屋頂上,進入社區,達到分散式能源的結構。

另外,太陽能板確實是高污染產業,但電子產業也是高污染的產業。如果真的需要發展這項產業,就應認真思考它的外部成本,重點不是它高污染就不發展,而是建立化學毒物管理機制來降低污染,這點對其他電子產業也應該同樣要求。

其中,影片強調沒有核四會有6%的缺口。但我們應該尋找能源的「替代方案」,不是「替代能源」,很多能源措施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如何節電,都可以省下很多用電量,所以那6%的缺口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我們不檢討目前的用電模式,電永遠不夠用

反核方的部分,最大的問題「反核四不反核」的論述,會讓討論空間縮小,忽略核電廠位於斷層帶、附近人口密度以及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尤其兩支影片說核一二三廠是由美國顧問公司統包負責,安全無虞,但這樣的論述非常危險,這三座核電廠都有糟糕的工安紀錄,運轉年限的問題也被忽略。而且照這樣的說法下來,是不是核四安全就讓它運轉呢?

核能是個很複雜的議題,包括一開始為什麼要蓋核電廠的討論,核能和核武的關係,以及核電廠興建、運轉過程的安全問題,一直到核廢料處理,這些問題一個都少不了。所以無論綠盟和其他反核團體,都認為有必要把討論焦點討論到其他面向上,反核不應該只是反核四而已。

 

案例三:2013 WBC的中華隊

熱門文章A:抱歉,關於我們對中華隊的殘忍與剝削
作者:米果
出處:2013/3/6 獨立評論@天下

背景簡介:2013年3月5日,中華隊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中敗給韓國,但仍闖進八強,棒球一時之間成為最熱門的話題。長期關注棒球並在部落格撰寫相關評論文章的作家米果在3月6日發表了本篇文章,以一個「資深球迷」的角度,呼籲社會大眾與政府不應只在中華隊贏球時才給予關注。本文由於發表的時間點恰當,加上吳念真導演的分享,至今在天下雜誌網站上已累積17萬瀏覽次數。作者一方面批評因國際賽事而起的「一日球迷」(包括政客、藝人與新聞記者),一方面將中華隊與台灣棒球緊扣,大量列舉了中華隊過去到現在的風光與落魄,再次賦予棒球國族意涵。

熱門文章B:WBC獻給中華隊MV(Proud of Taiwan)(影像檔案)
作者:林章展
出處:http://www.youtube.com/watch?v=7dtHVkm4i6o

背景簡介:2013年3月8、9日,中華隊在經典賽八強複賽中敗給日本和古巴,確定止步八強,但對日一戰已經讓許多人肯定中華隊的表現。3月10日,網友林章展在Youtube上張貼一部自己剪輯的影片,感謝中華隊在經典賽中帶給球迷的感動,聲明「我們球迷回來了!」影片一開始先剪接了一段彭政閩在2010年職棒21年開打時、替緯來體育台錄製的宣傳短片中對球迷的溫馨喊話,呼籲球迷不要因為職棒簽賭案而放棄球員,緊接著堆疊大量中華隊在此次比賽中的經典畫面做為影片主體,試圖喚起觀看者對於中華隊的認同感,並強調中華隊球員的「努力」。此片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已累積到一百二十萬次,在社群網站上被大量轉載,並得到多數人「好感動」、「淚」的評論。

回應人:劉昌德(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專研運動的政治經濟學,長期關注台灣運動文化發展)

在網路平台上,大家要的是快速的按讚,彷彿很多人跟你一起大聲說「讚」或說「幹」的同時,你就贏了。在這種訴求下,受歡迎的論述往往只呈現出表面而且單一的觀點。這支影片其實包含兩個部份,一個是國族的部份,一個是球賽的部份;當中華隊認真在打球的時候,不論球技好壞,這兩個部份都是會感動人的。但「獻給中華隊」這支影片的問題在於,球員們的缺點、甚至台灣棒協的缺點,完全被掩蓋在中華隊的帽子下;彷彿只要誰幫中華隊打過球賽,他們所有的行為就變得理所當然,而身為球迷的我們就要無條件的愛他們。中華隊在經典賽展現出的精神是真的,台灣球迷的感情也是樸素的,可是這些情感常被無限上綱,彷彿所有代表中華隊的東西,都是值得被尊敬的。但我們都知道,台灣棒球還有許多問題,不論是棒協組織、職棒制度還是台灣球員長期涉賭的問題,都不會因為一次球賽的感動就完全消失。但是在文章和影片中,我覺得除了愛棒球、愛中華隊和無條件支持中華隊之外,似乎沒有容納別種論述的可能,也抹除了深度討論問題的空間。

對我而言,國族看球並不是問題,而是「只用」國族看球才是問題。國族的認同和我們對單一球隊或球員的認同應該沒有高下之分。經典賽期間,許多人會把愛中華隊和愛台灣棒球劃上等號,但是台灣棒球並不是只有國家代表隊,而棒球這件事也不只有中華隊。這種愛台灣的、熱情球迷的棒球形象不斷出現在我們熟悉的論述中,其實是非常單一化而且沒有想像力的看球方式。某方面來說,這類型的論述方式和蘋果日報的新聞學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要的是情緒化的讚,而不會花心思去瞭解他們大聲譴責或擁戴的對象,自然也無法針對現象或問題提出更深層的分析和討論。

張雅晴

張雅晴

新聞所畢業後在日本念社會學,
興趣是替路人配旁白,
以及在電車上偷看隔壁的人在幹麻。
張雅晴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張雅晴

新聞所畢業後在日本念社會學, 興趣是替路人配旁白, 以及在電車上偷看隔壁的人在幹麻。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