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the Gap|不太文青的,THE BIG ISSUE UK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記得第一次買台灣的The Big Issue《大誌》是剛上大學的時候,是一趟對於小鎮姑娘來說有些難得的台北行裡所留下的紀念品,那個時候還搞不清楚那些紅線藍線,就急急忙忙地想找穿著背心的販售員,支持這本以社會企業理念出發的刊物。那時對於雜誌的內容沒有太多期待或是想像,但總覺得入手之後,自己也跟印象中的台北大學生一樣,潮得文青,而且潮得有愛心。之後陸續的回購和幸運的實習經驗,讓我更認識這個街報組織,同時也觸發我很多的思考。於是,在來到The Big Issue故鄉-倫敦-的第一個禮拜,就像當年那個興高采烈的小鎮姑娘一樣,我向街口的伯伯買了第一本The Big Issue,UK。

非文青專屬的The Big Issue

The Big Issue創立於1991年的英國,最近剛過25歲生日,秉持著幫助自助者的核心理念,透過雜誌的販售工作,讓經濟困頓者能重拾信心、解決困境,除了在英國境內發售,也透過品牌授權在台灣、日本、韓國、法國等地以同樣的方式發行,雖然同屬一個品牌,但各國刊物的內容走向皆享有完全的自主。台灣的《大誌》以月刊的形式討論特定文化、環境、社會等議題,而在英國,The Big Issue則以週為單位出刊,每期的內容分為主刊(Regular)、副刊(the enlightment) 和分類廣告(classified)。這樣的編排方式類似於新聞報刊,主刊的內容也多半以時事為主,例如英國退出歐盟和美國大選都是2016年的熱門主題,這些話題有時甚至會在封面人物專訪中提及(可想見主題貫穿雜誌的力道),內容的呈現方式包含評論、報導文學、平面攝影,也有針對報導主題整理的數據圖表,相較以精緻設計聞名的台灣《大誌》,The Big Issue的資料量與呈現方式比其簡潔俐落的圖文呈現更為多元。(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啦。)

雖然沒有相關的數據支援,但透過臉書的粉絲專頁的互動紀錄的觀察,可以發現台灣《大誌》的讀者大多以年輕的學生族群為主,而英國The Big Issue則沒有特定的讀者分布,也許是因為25年累積的人氣,或是以時事為主的內容安排,讓英國的The Big Issue比起台灣《大誌》少了一些文青味,那麼,人情味呢?

一本關於人的雜誌

我相信要比人情味,臺灣絕對不會輸,但這本由街友直街販售的刊物和「人」的距離有多近呢?The Big Issue以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給予街友販售雜誌自給自足的機會,消費者不只買到雜誌裡的訊息,同時也幫助到販售員,也建立該刊物的人道關懷形象。每一期英國的The Big Issue裡,幫助街友的訊息從不缺席,除了相關的人權活動廣告,雜誌也時常撰寫與弱勢族群相關的報導(例如近幾期的難民、戰爭下的孩子),篇幅不等,或多或少,但這些訊息強化這份刊物的初衷,也讓有意願協助弱勢的讀者能獲得他們需要的訊息。


雖然自我幫助的販售員在此仍被設定成受幫助的一方,但英國The Big Issue對於販售員的再現,並非均一不幸、等待援助的他者,編輯會蒐集各個販售員的故事,替讀者描繪出每位販售員的模樣。相較一般雜誌以總編輯的話做開場,英國The Big Issue則以販售員的自我介紹開始新的一期,他或她的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刊載在雜誌的首頁和末頁,除了成為販售員的生命經歷和工作過程,還有「關於我」的個人小百科,有些販售員甚至當過封面人物,更別提最近躍上大銀幕的《街貓BOB 》*了!

除了透過販售員的故事將人味帶進刊物,我認為英國The Big Issue偏向時事的內容走向也拉近了販售員的和讀者的距離,台灣《大誌》目前主要的讀者是年輕的學生族群,內容的走向也較偏向藝文與社會議題,而這些議題有時對販售員來說可能不是這麼熟悉,但英國The Big Issue所談的主題,或多或少也能在主流媒體中見到,販售員賣的是他們能懂、能和其他讀者討論的雜誌,無論販售員是否真的閱讀,我認為這樣內容走向能更進一步的消彌雜誌本身和讀者與販售員之間的上下關係,成就更平等、更具尊重的互惠。

綜合以上,我覺得在英國的The Big Issue裡,核心理念完整的貫穿整份雜誌,可以很強烈感受到刊物與販售員的連結和刊物對販售員的尊重,而讀者在購買閱讀的過程裡所獲得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互動與了解,刊物的內容也能延續讀者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我認為這是媒體作為社會企業一種很好的循環,加上網路的討論平台和實體刊登的讀者來信,提供讀者回饋內容與問候販售員的機會,讓議題持續流動,也讓三方(雜誌、讀者、販售員)互動更加緊密。25年來,英國The Big Issue一如初衷的推動自助的力量,幫助販售員振作面對人生,也拉近了他們與整個社會的距離,在這天寒地凍的城市裡,成功創造出人情味滿滿的,大,平,台。(都2017了,我還在玩大陸梗實在太可恥但不管)

後記:
在英國的The big issue是2.5鎊,其實跟台灣的價錢差不多,販售員挺密集,從地鐵走到學校圖書館的路上至少會碰上三個,但我只跟我家巷口的販售員買。那位販售員先生,目測五十歲,白皙的皮膚上有些皺紋,他每天早上都會在人來人往的路口向大家問早、祝人今天愉快作為叫賣,每句話都帶著重重的歐洲口音,似乎已成那個路口的小標的,我向他買過四次雜誌,在第三次的時候,他似乎認出我,突然笑得很開心,一直說,”you are a good lady, good lady”,我當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可惜沒有趁勢聊下去。最近好久沒看到他了,也許是天氣冷了,希望他一切平安,期待下次碰面。

 

*The street cat named BOB


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為前the big issue販售員,在成為販售員前碰上了街貓Bob,兩人相互扶持,開始了自我幫助的路程。

欸咪

欸咪

1992年的天蠍座o型,說標準美腔但對農民曆深信不疑的搖滾樂迷,即使字很難看,仍對書寫保有很大的憧憬和熱愛。第一次離家萬里到倫敦,還在適應這座城市的禮貌與幽默,希望她也能快點習慣我的。
欸咪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欸咪

1992年的天蠍座o型,說標準美腔但對農民曆深信不疑的搖滾樂迷,即使字很難看,仍對書寫保有很大的憧憬和熱愛。第一次離家萬里到倫敦,還在適應這座城市的禮貌與幽默,希望她也能快點習慣我的。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