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截自豬哥亮歌廳秀影片
豬哥亮一生起起落落、精彩萬分,親友之間的恩怨情仇未必會在死後一筆勾銷,但他留下的作品卻是台灣娛樂文化的重要印記。
不只是豬哥亮,倪敏然、徐風、張菲、賀一航、胡瓜、鄭進一、陽帆,甚至是年輕一點的吳宗憲,這些經歷過秀場洗禮的藝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的表演方式,不容否認,他們都是許多人的生活記憶,也是許多人在忙碌、孤寂的資本主義社會生存遊戲中,稍能喘息與逃逸的重要陪伴。
全盛期台灣大大小小的秀場約有二、三百家,藝人們真槍實彈,憑實力爆肝演出。早期的秀場大多以歌星表演為主,電視出現後,《群星會》開播,聽眾不再只是從廣播聽到歌星美妙的聲音,還能在電視看到他們的容貌。藝人們也四處作秀,不少觀眾到歌廳想一睹明星風采,掀起了台灣歌廳秀的風潮,有些歌廳還重金邀請海外藝人來台助陣。
不過,純粹的聽歌,越來越無法滿足觀眾口味,各式各樣的搞笑短劇及魔術雜耍也豐富了歌廳秀的樣貌,原本只是串場、插科打諢的主持人逐漸崛起。 有線電視的普及影響觀眾進餐廳看表演的意願,這些節目主持人從秀場轉戰錄影帶、第四台。
轉戰沙場之後仍然持續受到歡迎。除了能歌擅舞、搞笑對答,另一個原因,其實把自己和觀眾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開黃腔,窺視、消費女性,甚至歧視少數種族、身心障礙者,是他們在節目中經常操弄的老哏,這些被玩笑、嘲弄的對象,有時似乎自得其樂地和主持人共同完成演出,甚至會幽默反擊。但即使如此,仍在嘻鬧中,複製了既有的社會關係,建構集體的文化歧視。
「錯位」是讓人發笑的重要元素,簡單說,如果任何的演出都在觀眾的掌握之中,一定會被認為是老哏、不好笑,但如果劇情超出你的預期,不但會讓你感到驚奇,還可能會戳中你的笑點。就好像一般人看到蟑螂不是快逃就是想把他處理掉,但周星馳卻在電影裡對著被踩扁蟑螂直說:「小強!小強你怎麼了小強?小強你不能死啊! 我跟你相依為命、同甘共苦了這麼多年, 一直把你當成親生骨肉一樣教你養你, 想不到今天白髮人送黑髮人……」不但好笑,也成了流傳至今的精典片段 。
不過,「錯位」有時也意味著「不正常」,例如,如果一個人說著字正腔圓的國語,你大概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如他操的是「怪腔怪調」的「台灣國語」、「原民國語」、「客家國語」有時就會引起你的笑意。 其實,幽默不一定要傷害人,也可以自嘲,但台灣此類衍生自秀場的綜藝節目,雖然反應了台灣常民社會的某些文化經驗,卻也強化了社會的刻板印象,傷害了邊綠群體。
不過,「豬哥亮」或他代表的文化現象並不是一個「整體」。有人覺得這些節目好看或有價值,不單是只因為物化、歧視、消費女性或弱勢群體的表演,喜歡他們的節目的人,也未必就會同意物化、歧視、消費女性或弱勢群體的演出。 出身秀場的主持人和當年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太一樣,他們不是字正腔圓的司儀、報幕者,許多人曾經是歌手、演員、出過唱片、當過舞群,說學逗唱,十八般武藝集於一身,有深厚的舞台基底,作過工地秀,或待過牛肉場,經歷人生起伏、看過人情冷暖。
圖/截自金牌點唱秀影片
這些從泥土鑽出來的主持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以致能輕易地掌握觀眾的心理與需求,也讓過去以歌星為主體的秀場有了改變,主持人不再只是串場角色,反而成了節目的主角、主秀,甚至是粉絲追逐的巨星,黑幫手中的搖錢樹。 秀場的演出,不只有藝人的表演,也重視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主持人不但能用通俗、大眾的語言,與觀眾共鳴,節目中演唱的台語歌曲,也讓在當時打壓方言的老三台之外,有了另類的展演市場。
這類節目後來也有所轉變,「點唱秀」系列大量演唱台語流行金曲或懷念老歌,唱進觀眾的生活裡,而觀眾也不在只是在台下看著偶像的追星族,還能登台演出。當年,「三立五虎將」在中影錄影,不少「公嬤旅行團」把參加節目當作重要行程,阿公、阿嬤甚至特地梳裝打扮,換上華服,希望在秀場中一展歌喉,大秀才藝,完成一生難以追逐的夢想。雖然害羞,有點靦腆,但卻能上電視回鄉炫耀鄰里,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記憶。
我曾經看過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參加這類的節目,她身著白紗,臉上滿是歲月的皺紋,畫面看起來有些突兀。阿嬤唱完歌後,主持人登場訪問,「啊~阿桑,你是想麥擱嫁厚,是按怎穿新娘衫?」阿嬤有點害羞卻認真地回答:「沒啦,這麼老了是要怎麼嫁?這是我第二次穿新娘衫啦,上次是結婚,這次是上節目,因為我很期待這次的表演,我等很久了。」 這段對話讓我差點落淚,經過這些年,阿嬤終於了了心願,而電視不只有藝人的表演,也還可以和長輩一起笑、一起哭、一同陪伴、一起演出。
可惜,這樣「綜藝」的節目主持人、這種能與觀眾密切互動,同歡、同樂的節目,在強調主持人「口技」、「說嘴」的主流綜藝節目中,越來越少。
管中祥
Latest posts by 管中祥 (see all)
- 「豬哥亮們」的演出不只是一場秀 -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