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平常說不出口的OS|是記者,還是代言人?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文/有草+賞祥

這一期,賞祥多了一個記者捧油「有草」,一起來分享記者生涯的酸甜苦辣。今天要和大家講的,是一個記者在無形中成為「代言人」而不自知的故事。

有時候一個路線跑久了,就容易成為路線上單位的「代言人」。如果身為該路線主跑,卻時不時寫出攻擊該路線的新聞,就會屢屢遭到新聞同業們的質疑:「你家老闆是想把人家拉下水嗎?!」「你們幹嘛對XXX窮追猛打?」

類似這樣的陰謀論。跟版上鄉民遇到反言論,就習慣先掛上「聯合重工」、「綠吱吱」、「目田不意外」的罵名差不多。

總之,讓我們先說結論,任何一名記者,怎麼都不該背棄自己的新聞專業。

一則新聞寫、或不寫、或是怎麼寫,念過新聞學的人都知道,有所謂的守門人和編輯室的「新聞控制」,這些控制大則包含政治取向、商業利益、議題的公共性;小則牽涉記者或主編的個人價值觀、興趣、和新聞人物的交情,夯不啷噹多不勝數。

不過記者當久了(好啦其實還不滿十年),慢慢發現,還有一條莫名、不能說的「潛控制」,那是一個難以名狀的控制力道,來自同業、路線上的無形壓力。具體一點形容,可能可以說是,成為該主跑路線的「代言人」。

當記者與報導對象統一陣線

例如警政跑久了,和警察相熟,不自覺得會幫警察說話,覺得「警察已經夠辛苦了,怎麼還有人來鬧啊!」跑教改團體跑久了,就會認為所有考試制度的更動,「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啊!」忽略設計制度者,背後是否可能的「算計」。

 

 

當記者長期經營、浸淫某個主跑路線久了,難免或多或少,甚至可能全盤接受,喔不,應該說是「能夠充分諒解」該機關的立場和價值觀,以及一些處理事務的「難處」。此時記者彷彿成為該單位的發言人或代言人,可以為其說項開脫,或是把責任推給其他單位,只因就「分工」來說,不是主跑單位該負的責任。

在新聞呈現上,最明顯的可能就給予相關單位較大的版面,或是盡量採取「和善」的角度。我們甚至聽聞有記者不惜和自己的採訪主管對槓:「人家就沒有這個意思啊,幹嘛懷疑東懷疑西!」進而說服高層不要刊登不利於該單位的報導。

當然,「代言人」不是時時都會「上身」,尤其有經驗的獨立記者,會藉由自己累積的經驗值養成的「新聞鼻」和價值觀,判斷哪些新聞應該寫、哪些要追,而不受報社政治立場以及相關商業利益左右。

但是,「每個記者心中,都住著一名代言人」大概是一種恐怖的魔咒,當你以為記者不受編輯室控制時,就可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事實卻不盡如此,最恐怖的有時是同樣身為記者同業朋友的圍剿。

嚴重一點,除了在社群公幹你,或在公開記者場合嗆聲:「你們就是不問是非啊!」或是在個人臉書上,「開地球」影射某報、某記者,是在「報復新聞人物」,甚或到處留言針對記者的新聞寫法根本不是事實或是借題炒作,有時近乎網路霸凌。

立場搖擺,同業相煎

舉兩個我們聽過的重大新聞案例來說明一下「代言人」上身的狀況。

從去年年底開始,某頂大校長(對,就是你想的那間)捲入論文造假事件逐漸擴大,最後雖校內教師評審委員會調查、外部審議、教育部、科技部都認定他「沒有違反學術倫理」,而是「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督導不周問題。但該校長最後仍發出聲明,表達辭去校長職位、不再續任的立場。

這樁論文造假案的爆發過程,如同滾雪球一般,起初是校內一教授論文遭到學術匿名網站「Pubpeer」爆料有論文造假,後來逐漸被發現校長等人都涉入其中,學術界也掀起滔天巨浪,反省之聲不絕於耳。

 

 

然而,過去對於「學閥」議題一向不落人後的某報社,在新聞呈現上卻一面倒呈現對台大有利的說法,令人玩味的是,這間報社正好拿到新年度來自台大為數不少的廣告經費。而另一間報社,雖然曾把同樣涉入論文造假案的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拉下台,這次也選擇輕描淡寫甚至噤聲。

但也有報紙和少數幾家網路媒體,對這個議題可說是緊追不捨,除了關心最新進度,各透過訪問其他生醫界大老,以及中研院相關學者,對於該事件的評論以及反省,每日給予不小的版面,沒想到,卻遭來同業的撻伐。

聽說,有同業直接在記者會現場以嗆聲的口吻質疑:「你們是想把XXX拉下台嗎?怎麼寫的都不是事實!」也曾有同業在採訪現場以戲謔、嘲諷的口吻說:「你們又要做很大了吧?大概又要從XXX到OOO問過一輪了厚?」或者,有同業純粹在臉書上分享該校長最新動態,也會有同業來留言,「XXX今天會下台,還不都是你們起頭害的?」

記者的本分

另外,去年三、四月間,國內學術界發生大事,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的院長捲入內線交易風波,學術界、生醫界一片譁然,在記者間也引起不少討論。在同業之中,支持該院長的人其實滿多,因為清楚該院長的個性,普遍相信是被惡意鬥爭、或無心之過。因此,當有媒體炮火特別猛烈、立場特別鮮明,就會在同業之間背上罵名。

但今年初,檢方經調查後正式以受賄等罪起訴該院長,彷彿在去年力挺該院長清白的各方人士臉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這些事現在想來,其實很微妙,不管是學術倫理風波、或內線交易風暴,都是應受社會檢驗和公評之事。無論教授或是校長,學術生涯最重要的就是學術倫理,無論位置再高,理應公開受到檢視,說到底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沒有理由無條件信任當事人講的任何解釋。記者多方打探消息、詢問說法,絕對有其必要。

內線交易的事實也是,本就是很難查清的罪名,在檢方未有定論之前,記者或許不該妄下結論,但都應站在質疑的角度,抓出制度漏洞,去仔細檢視整起事件。

在這些事件中,最讓我們感到衝擊的是,身為記者處理新聞除了面對來自官方的壓力外,竟然還要受到同業質疑,這種壓力讓原本只是盡本分的記者會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處理過當?還要繼續寫嗎?」

老實說,新聞寫或不寫,中間都夾雜太多的價值判斷。但是身為記者,尤其是資深者,最可貴之處在於經驗豐富、新聞鼻敏銳,更該要有獨自判斷的能力。把力氣花在牽制同業,像個言論風紀股長一樣「糾正」其他記者,是不是有點忘了自己是誰?

 

洪賞祥

洪賞祥

文字工作者,日劇、韓劇、台劇、美劇來者不拒,愛情、推理、搞笑什麼都看,唯獨不看恐佈驚悚題材,對我來說,劇從不如人生,但能讓人短暫逃離人生。
洪賞祥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洪賞祥

文字工作者,日劇、韓劇、台劇、美劇來者不拒,愛情、推理、搞笑什麼都看,唯獨不看恐佈驚悚題材,對我來說,劇從不如人生,但能讓人短暫逃離人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