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由的資訊、告別免費的新聞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網路作為資訊性內容的通路,近兩年來比較顯著的變化趨勢是內容的付費機制。過去上網閱讀新聞、評論,搜尋有用或有趣的資訊,前提總是免付費。在「自由」與「免費」這個英文單字都是「free」的階段,享受一個只動眼球、指尖,不動荷包的衝浪者,好像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稍有一點算術基礎也知道,這樣的便利正在扼殺整體新聞事業。報社、出版社的倒閉潮,都是因為網路豢養了無償取得的習慣。

但任何科技形式在跨越了探索期的叢林階段後,發展付費的經濟模式補償產製或內容提供者,或者在產製過程中,設法透過開放參與降低生產成本,但仍兼顧內容品質,就成了媒體產業試圖翻轉的必然考量。現在登入一些國外的紙媒如《紐約時報》、《衛報》或《Wired》雜誌時不難發現,網頁角落或下方時時提醒內容使用是有付費限制的,免費有時盡,當配額用罄時,想要的更多就必須加入會員或付費訂閱。

支撐付費的作法有一個清楚的底限:勞而不獲、獲而不勞都不是任何媒體生產、消費形式的常態。寫字、拍攝、剪輯、編輯,乃至寫程式,都是勞動,辦一份有內容的媒體更需要持續性的資本投注。而如果要把獲而不勞的使用者成本負擔,轉由點閱率、轉貼率、或流量等計算方式,讓廣告商承擔,後果便是內容無止盡地和稀泥、秀下限。

然而付費並不止於規模經濟下的機構化媒介如報紙、雜誌。如果Web2.0開啟了個人出版的紀元,個體化的資訊分享,從部落格經歷社群媒體如臉書、Youtube,出版或出品「利得」對於多數社交媒體而言,仍舊建立在免費的基礎上。雖然Youtube也有依觀看次數犒賞Youtubers,或頻道訂閱的服務。但這個情形,在近兩、三年快速竄起的Medium上,顯然開始改變。

 

圖片來源:Medium

 

作為一部落格的發佈平台,Medium利用「打賞」(tipping),讓用戶重燃創作的動機。其推出的「夥伴計畫」,鼓勵有規律的個人寫手,將寫文章當成為一項有價的實踐。

在Medium上發表故事、報導或評論,並選擇單篇文章是需付費,Medium的策展員便會依主題或內容屬性,將文章傳佈給對此主題表達興趣的讀者。讀者可以選擇訂閱、成為會員,而無限制的搜尋Medium上各種主題的文章。

會員的訂閱費,就成了「賞金」的來源。Medium會藉由讀者按拍手的數目換算成點數,每週統計,並且在每月底發放回饋給寫手。只要選擇付費,作者的舊文放入付費牆,就沒有過期的問題,打賞自然也非一次性。寫手的個別文章,因此形成了一個具時間延展性的價值鍊,且發表於Medium的文章還可以在其他社群平台上分享。

如果Medium的作法,類似一個綜合性內容的平台,其打賞寫手的機制,打造了一個去寡頭化的資訊分享經濟。使用者透過訂閱,可以無限制接觸到Medium上寫手的po文,以及其彙整的其他媒體內容。而這個付費機制,也省去了廣告或流量統計主導編輯政策的問題。

目前國內如Matters Lab正實驗透過這種參與/付費機制,重構一個不被流量綁架的內容價值生態。Matters正研究以區塊鏈技術創新和重建價值規則,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連接社群,鼓勵用戶創造、分享有價值的內容,並獲得持續的經濟回報。雖仍在實驗測試階段,但對於打造一個社群平台、推動參與者持續獲得回報的生態鍊,已是踏出解套的第一步。

唐士哲

唐士哲

過氣電視兒童,現在則常思考電視機跟行車記錄器的差別在哪裡這般艱深的問題。白天的正職是在中正傳播系教書。
唐士哲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唐士哲

過氣電視兒童,現在則常思考電視機跟行車記錄器的差別在哪裡這般艱深的問題。白天的正職是在中正傳播系教書。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