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病毒席捲全球,充滿悲報的一年,臺灣三金頒獎典禮可以如期順利舉行真是可喜可賀。電視金鐘典禮頒獎到凌晨,耗時5時32分,不包含終身成就獎一共頒發39個獎項,其中戲劇獎項佔19項、非戲劇佔了14項,混合提名的僅有4項獎項,包括:「聲音設計獎」、「燈光獎」、「美術設計獎」、「節目創新獎」。
但整體來說,冗長的典禮加上如此壁壘分明的入圍名單,讓人不禁想問,長期以來,電視金鐘為何不將戲劇跟非戲劇分開頒獎和舉行典禮呢?
以韓國演藝圈為例,每年年末的各項電視頒獎典禮均為盛事,尤其其中SBS、KBS、MBC三大無線電視台各自舉行的三項頒獎典禮:歌謠、演藝(Entertainment)、演技(Drama)大賞,明確透過電視台製作與播出的作品將歌手、綜藝人以及演員工作種類分開鼓勵。
回到臺灣,金鐘獎創始於1965年,以廣播為獎勵對象。1970年開始納入電視部分,一直到1993年,電視與廣播兩類獎項才分開進行,並輪流隔年舉辦。到了2000年不再輪流舉辦而是正式分開每年舉辦。至於在電視部分,則仍一直將戲劇與非戲劇包含在一起。
這讓我想起在世新大學廣電系「電視組」大三時的系必修課程,學生會依個人興趣與意願選擇「戲劇類電視製作」或「非戲劇類電視製作」上課(但目前的109、108課表已轉成選修課)。這個並不難理解,因為電視節目的戲劇與非戲劇的工作內容與產業型態迥異,從演技與主持能力、劇本與腳本、到截然不同的錄製方式與規模,所需要的專業人員能力也大有不同。綜藝人以及演員的共通之處嗎?大概就是都用電視作為平台播出吧。
專業區隔應反映到獎勵方式
既然連學校專業訓練都已經認可兩類工作和產業的差別,為什麼在獎勵方式上還是沒有區隔呢?戲劇與非戲劇截然不同的體裁,除了上述四項混合提名獎項,也應分別找出該專業技術領域界的優秀菁英。金鐘作為臺灣官方演藝圈年度盛事「三金」之一,應該在獎項名單中示範平等重視人才、尊重專業,才能期待觀眾多關注技術類的明星、在意本土演藝節目發展。
當然,從頒獎順序將戲劇節目女/男主角獎、戲劇節目獎壓軸,可以客觀理解戲劇和非戲劇節目頒獎不分開,可能跟典禮收視率、吸睛程度有關,但難道我們不能期待用最佳男/女主持人獎、最佳非戲劇節目作為典禮尾聲嗎?歷來的頒獎順序難免讓人感受到重戲劇而輕非戲劇,就像是公開的秘密一樣。
若真將非戲劇和戲劇分開舉辨金鐘,我不認為戲劇金鐘的收視率一定比較高,因為直播頒獎典禮的好看之處,常在於頒獎人的幽默、主持人的隨機應變和流暢場控,這方面的專業,節目主持人絕對做得比演員來的俐落與痛快,畢竟,對螢幕前的觀眾來說,直播頒獎典禮不就是一場非戲劇娛樂節目嗎?
另一方面,網路則帶來更多挑戰。如果說金馬獎展現的是國片起飛的聲音,金鐘典禮透露的則是面對網路媒體的現實。從廣播金鐘邀請YouTuber視網膜擔任主持人;電視人唐從聖、YouTuber黃大謙、廣播人李維真分別站在各自立場的脫口秀表演,YouTuber HowHow擔任頒獎人。電視金鐘則由文化部影視局邀請YouTuber蔡阿嘎擔任電視金鐘獎評審委員(但蔡阿嘎婉拒)。在典禮期間,YouTube也不斷被多位主持人、頒獎人或串場表演提及,但這些網路非戲劇節目例如《木曜4超玩》等都無法提名金鐘。
事實上,作為非戲劇娛樂產業的一環,YouTube圈已經自主組成「走鐘獎」,由YouTube頻道「上班不要看」主辦的臺灣YouTuber頒獎典禮。2020年第二屆走鐘獎共有1050支影片報名、77支影片入圍。因此,對於電視綜藝的轉型,金鐘可不能再慢下去了啊。回過頭看金鐘獎的歷史,從1965年到2020年,仍還未將網路節目納入獎勵範圍。
金鐘獎提名獎項或包含媒體類別,都是攸關臺灣產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當網路節目變成新舞台,不管制度願不願意改變,觀眾與時代的篩選會自動淘汰,與其被動守成,不如與時俱進的跟上。最後,難免想喊話一下文化部和文策院,今年國片起飛,可不可以也讓綜藝節目起飛?
沈宜萱
熱愛追劇、看綜、跟時事,若生活太辣太派而失衡已學會先躺下。
臺師大大傳所學生。
Latest posts by 沈宜萱 (see all)
- 讓綜藝節目起飛:我們需要非戲劇類的金鐘獎 - 2021-02-01
- 網路文化與商業相處之道:《一日系列》如何回應新型態綜藝節目? - 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