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的西西歷險記|04 彼條路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彼條路」作品完成圖之一,將抽屜依照路線順序排列成地圖,總長將近五公尺。

 

忘了是在哪裡讀過這樣的句子:「旅行的人總喜歡記錄…」,因為旅行的時候好像回到孩童的狀態,所以你迫不急待地想要記錄,好像怕忘掉那種探索的感覺,以及初次造訪新風景的悸動。

我從大學的時候開始渴望流浪,當時參加登山社,有時會隨身帶著小本子,休息時就坐著速寫風景。大學畢業四年多後,我終於獨自遠行,飛到西班牙去念書,從此開啟了一連串的「長途旅行」。我總貪心地想要連結點與點,走出一條路線,而非只是走馬看花的觀光;也想要在異鄉生活久一點,就像人類學家做田野一樣,嘗試融入異文化。

在西班牙,我完成了第一次獨自一個人、步行超過四十天的朝聖之路;接著是碩士班第三年的交換學生之旅,從西班牙飛到墨西哥短暫居住了五個月;然後就是回到西班牙完成學位後,經由陸路橫越歐亞大陸的返家之旅,為時五個月。我一直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最後這趟大旅行的回憶,想過要做一本手工書、做個展示空間、做影片…等等,卻遲遲沒有動工,有時候想,或許就讓回憶隨著時間之流消散,也沒什麼不好。

 


我的畢業作品「彼條路」(El Camino)以藝術創作表現「旅行的回憶」這個主題。

 

上一次嘗試在藝術創作之中表現「旅行的回憶」這個主題——是我的畢業作品「彼條路」(El Camino)。

我曾經寫下:「如果旅行的意義是記錄,是向他人訴說,那麼沒有被記錄下來的旅行就不算旅行了嗎?我總覺得每一趟旅程都是在當下就結束了,在你踏出的每一步、天上飄過去的雲、看到你走近而靠過來的牛的眼睛、散發出川貝枇杷膏的味道的發酵草料堆、問你要不要進門喝一杯水的老人的笑臉、午餐做三明治切下的麵包屑、肚子餓過頭之後又不餓了的感覺、越來越鬆的褲子、越破越大洞的登山鞋、裸體海灘上走來走去的白屁股男人、黏在身上拍不掉的沙子和海水…。難以記述,難以訴說。」

 

「彼條路」作品的第二十二個抽屜,將手寫日記印在透明片上,拼貼成為抽屜內容。

 

這是回顧朝聖之路的一篇日記,後來我把它放到作品中,也翻譯成西班牙文放在畢業論文中。從「回憶是否可以再現」這個問題出發,我開始構思如何呈現一趟旅程的回憶,從日記本想到了抽屜——一個收藏物品的地方,或許也是收藏回憶的地方吧?於是我以木材打造了一個櫃子,收藏著旅程中的一個個片段回憶,將旅程的記憶具象化。每一個抽屜,都是這條路的一部份,我將地圖、日記、照片、繪畫等等素材混合在一起,呈現的是既具象卻又片段、破碎的記憶——正如旅行的記憶一樣。

我期望每一個抽屜都是獨立的一幅畫,同時又可以全部拿出來排列成路線地圖。創作過程整整拖了一年,櫃子和抽屜早早就在學校的木工工作室做好,我沿用某一堂課所創作的木板繪畫的形式,做成方形的抽屜,高度有兩公分和四公分兩種,抽屜內容卻是在最後一個月才完全做好,在此之前都是以非常悠哉的速度嘗試組合記憶的元素,同時一面懷疑自己、一面逃避寫論文。

 

每一個抽屜都是獨立的一幅畫,同時又可以全部拿出來排列成路線地圖。

 


我沿用某一堂課所創作的木板繪畫的形式,做成方形的抽屜。

 

櫃子做得不太精緻,我並不滿意,而這也是畢業口試時被一位評審委員提出的問題。這是我第一次製作裝置類型的作品,之所以決定將之作為畢業的作品,是帶著一種僥倖的心理,因為我認為自己的繪畫作品很難論述,那些我大多帶著隨性、直覺創作的作品,以及仍然在摸索之中的不成熟筆法…而如果是一趟旅程,至少有明確的動機、主題,方便書寫。在列舉參考作品的這一章節(如同「文獻回顧」),我找了幾個自己喜歡的藝術家,從「再現回憶」(主題)及「盒子」(形式)這兩方面下手,前者舉了像是陳順築、Richard Long、Hamish Fulton、Peter Beard等;後者則有Joseph Cornell、Sophie Calle、Jan Svankmajer等。

老實說書寫論文是我一直想逃避的事,一方面,因為大學時接受人類學訓練,這種練習做過很多,實在沒有興趣再回去做這件事;一方面覺得,書寫和視覺藝術創作是兩回事,到底為什麼需要用嚴謹的格式來論說我的作品呢?然而最後,我似乎無法說服自己「放棄學位,以後也不會後悔」,還是咬著牙把學位完成了。真正寫論文的時間只花了兩個月,論文內容主要論述自己的創作,包括洋洋灑灑的圖片總共一百頁左右。「彼條路」,是我的作品名稱,也是論文的主標題。指導教授建議我將中文的翻譯標題也放在封面,內頁闡述作品的篇章也將中文書寫的日記與西班牙文翻譯並列。

現在回頭來看,或許書寫論文是幫助自己釐清想法的一種方式吧。雖然作品不成熟,至少我曾經很清楚地論述了自己的創作動機、過程以及結果。作品本身再現了旅行的回憶,書寫論文又再一次地再現了回憶(真饒舌)。走完這條路,不能說整個過程都很愉快,但至少我走完了。

 


作品本身再現了旅行的回憶,書寫論文又再一次地再現了回憶。

 

細看作品:https://www.minlufeng.com/el-camino

馮銘如

馮銘如

一個喜歡畫畫和旅行的人,作品在這裡:https://www.minlufeng.com 。
1987年生於英國,1990年由父母帶回台灣。自有記憶以來就很喜歡畫畫,上大學後愛上登山、旅行,似乎總是在遷移。曾經是人類學學徒,後學習藝術創作,喜歡隨手記下旅途所見,以簡單的線條及直觀的手法作畫。在台灣的時候曾短暫居住過不同的地方,2013年至西班牙留學,2016年到墨西哥交換學生一學期,同年自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藝術創作碩士班畢業後,展開了五個月的返家之旅,一路穿過十六個國家回到台灣。2017-2018年在台灣的北海岸租了個人工作室兼開設兒童美術教室「丁丁畫室」https://www.facebook.com/estudiodingding/ 。目前旅居墨西哥。
馮銘如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馮銘如

一個喜歡畫畫和旅行的人,作品在這裡:https://www.minlufeng.com 。 1987年生於英國,1990年由父母帶回台灣。自有記憶以來就很喜歡畫畫,上大學後愛上登山、旅行,似乎總是在遷移。曾經是人類學學徒,後學習藝術創作,喜歡隨手記下旅途所見,以簡單的線條及直觀的手法作畫。在台灣的時候曾短暫居住過不同的地方,2013年至西班牙留學,2016年到墨西哥交換學生一學期,同年自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藝術創作碩士班畢業後,展開了五個月的返家之旅,一路穿過十六個國家回到台灣。2017-2018年在台灣的北海岸租了個人工作室兼開設兒童美術教室「丁丁畫室」https://www.facebook.com/estudiodingding/ 。目前旅居墨西哥。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