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LOL!|時代的痕跡 影迷的幸福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競技編號:003
選角:林組長 vs. Bosi 
主堡:《幸福路上》

文/林組長

「小時候,我們都想成為閃亮亮的大人;長大了,卻只想要平凡的幸福。」圖/取自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小時候,我們都想成為閃亮亮的大人;長大了,卻只想要平凡的幸福」這是電影《幸福路上》的命題,原本想抱持著尋求自我認同的心態,進場看看所謂「理想的大人」是什麼模樣,沒想到看完之後,受到滿滿的「政」撼!怎麼會有動畫片如此史詩級啊!請注意,我基本上也落入了「動畫只是給小孩子看的窠臼」(先打自己兩巴掌),誰說動畫片只是拍給小孩看的,大人才該跳脫電影形式去體會故事啊,關於動畫這件事我稍後會再細說。

 

在這裡,我不只想單純談劇情,他可以被簡化為一個集體記憶的召喚,但這樣太弱化整部片了,我不確定談國族認同或民主變遷會不會給這部片扣帽子,但我還是想先從歷史說起,因為這部片的歷史成分遠遠超乎我想像,或甚至說若不談歷史與政治,就輕忽了這部電影的重量。因為電影的主角設定就是1975年4月5日蔣中正逝世日出生的,她已經被貼上時代的標籤,要以她的視角為水源,歷史為渠道,流轉出台灣1970年代到2010年代的故事。當導演選擇將台灣執政黨輪替、戒嚴解嚴、街頭社會運動、甚至求學過程中遇到政治世家第二代等元素置入其中,它所記錄的歷史,幾乎都是政治史,光這點我就為導演的野心深深撼動了。

 

故事以林淑琪為主述,她出生在一個勞工階級的家庭中,求學之路不算乖舛,但也經歷了「國語運動」、「解嚴」、還有到現在依舊存在的「社會組、自然組之爭」。成年之後,面臨巨大求職壓力,最後走上「去去去去美國」的之途。同時,小琪的成長進程也有著異常混亂的國族和自我認同,她的同學裡有金髮碧眼的中台混血兒-莊貝蒂、有不重視義務教育的黑手之子-許聖恩,也有人生勝利組的政治家第二代,這些飽滿的人物設定為整個年代灌溉了豐富的面向,這些同學一一指涉出成長背景的差異,當然也有往後長大後的階級流動或固化的問題。我自己特別喜歡貝蒂與小琪的「誰才是美國人」的討論,有著1/2美國血統的貝蒂從未踏上美國,但小琪卻因為婚姻取得美籍。再深究一點,其實小琪本身就是一個最為矛盾的存在,她被教育要在高牆之中乖乖成長,學習偉人逆流向上的精神,將身體規訓成大人最期待的柔軟身段,但是卻又不自禁地想理解表哥的佚事,以及試圖用聲音去挑戰教育霸權、政府霸權。這樣的結構性與能動性角力下,小琪過著背負家人期待、但違背自我意願的美國生活。「終究,他不是安東尼,我也不是小甜甜」可愛又可恨的小宇宙就這麼發生了。

 


我喜歡這部動畫片之處,在於寫實的困境和魔幻的轉化非常精巧。影片/取自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我喜歡這部動畫片之處,在於寫實的困境和魔幻的轉化非常精巧,想必女性導演宋欣穎在這個向度上賦予了許多溫柔。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應該要以真人電影演出,不但是票房會更好也更有話題,但我想了想,會不會也是對「動畫片」的成見太深,認為動畫沒有扛票房的能力(當然皮克斯除外),以及真人電影才能承載深厚龐大的政治歷史呢?我認為目前看來這是個濠梁之辯,劇本原就是因為過度龐大和荒謬,才會選擇以動畫問世,而動畫除了能擴大情節以外的想像,也有舒緩的效用,讓小琪那泡泡糖般的小宇宙在許多失落和肅穆的時刻做了緩衝,如當年《魔法阿媽》童趣又瘋狂地營造出鬼神在身邊但仍和平共處的樣子,趣味橫生。如果改以真人電影演出,年代轉場部分勢必無法如此彈性,主角的心靈也會少了些瘋狂的篇章,重現場景的部分也會變得更加辛苦,但若能有真人電影或許能參考《金雞》或《1995閏八月》等歷史事件與人物交織出成長史。

 

小人物照見大時代乍聽是個好發揮的家常菜,像盤三色蛋,但事實上當中比例得拿捏得當,女孩心事拼湊出時代記憶,宋欣穎的全在地團隊以最精準的方式,烹調出這盤名為幸福的佳餚,三色分明,融為一體卻又美味無比,手藝真正好。

 


導演宋欣穎的全在地團隊以最精準的方式,烹調出這盤名為幸福的佳餚。圖/取自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林組長

林組長

1988,
不想用工作定義自身,
姑且稱之為游移在文字間的旅人。
迷戀著觀看、思索 與生活激盪出的快感。
林組長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林組長

1988, 不想用工作定義自身, 姑且稱之為游移在文字間的旅人。 迷戀著觀看、思索 與生活激盪出的快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