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編號:003
選角:Bosi vs. 林組長
主堡:《幸福路上》
文/Bosi
其實,一開始桂綸鎂的聲音在預告片裡面讓我有點出戲……
必須承認一開始對這部片並沒有信心,因為桂綸鎂的聲音在預告片裡面讓我有點出戲,但實際進戲院後,覺得小鎂聲音其實跟主角林淑琪意外頗搭,而且跟其他角色的聲音互動還不錯!!越看越喜歡。
由於網路上好評不斷,本來是希望有一些反面意見(配合文章企劃),但整體而言蠻喜歡這部片,所以就後面提一些「非關電影」的意見互相參考。
先談優點。
政治隱喻恰到好處
很反感最近一些影視作品很淺碟的去提「抗爭」、「官商勾結」,我覺得這不過是種剝削罷了,到底是要關心弱勢還是拿來當戲劇效果萬用包(Who knows?);反觀《幸福路上》,或許是因為導演宋欣穎很大程度的投射自己,所以對兩蔣過世的悲痛、民主化過程,家中的藍綠之爭都舉重若輕的描寫,不過於煽情,特別是陳幸妤吐露心聲這段,我覺得是非關政治,很有人情味的一段。
電影裡面很多政治相關橋段其實都說的很直接,最感興趣的個人腦補部分,對我來說是林淑琪跟金髮碧眼的莊貝蒂兩個比較,彷彿是台灣憧憬、依賴美國,卻被美國阿爸拋棄的象徵,也或許是一個「去去去,去美國」想像的破滅,頗值得玩味。(國小一直期待能跟混血兒當同學QQ)
我愛貝蒂我愛貝蒂
自然的多元跟在地化
常常都會聽到在地化、本土化的口號,其實太刻意的使用,反而讓人尷尬,但《幸福路上》在處理包括南部居民遷至新北市的生活日常(如回六龜山上掃墓的不便)、新北市容納大量外縣市移入人口的多元特性等,其實是蠻到位的!比如台語來看,鄰居用的是北部腔,但主角小琪媽媽自始自終都是南部腔,而奶奶是原住民會國台語混合,這些馬上都能想到真實認識的人就這樣說話,而且角色用字遣詞都很自然,像林淑琪(桂綸鎂配音)長大後台語講得零零落落,又要切回國語這段也是蠻傳神。
要談到台灣味,我應該會選「吃」,台灣人在傷心的時候吃、快樂的時候吃,甚至上街頭抗議也要吃,片中在重要的劇情轉折都有吃,最後還用吃來畫下句點,或許是本片採用開放式結局一個不錯的收尾。
非關這部片的事…
以下的個人心得,跟電影本身無關,算是一種「希望哪天有人拍」的期待。
這幾年國片、電視劇或電玩也好,有很多題材關於所謂五、六年級生(或更早一輩)成長過程中,歷經戒嚴、解嚴、經濟起飛的心路歷程,從青春穿越片、眷村片,甚至更早一點日據時代等,當然有不少佳作,但從自己作為七年級生(泛指1980~1990之間)的角度來看,歷經台灣從輝煌到衰退、一出社會就面臨22K、房價高漲,甚至半被迫的西進工作等,似乎很少作品站在剛踏入30歲仍難以自立的這個族群角度創作(只想到《荼蘼》),一直回顧長輩辛酸史,其實看久也會膩。
另外一塊個人認為比較少被探討的,是中南部的生活(除了一些中下階層類型),很多關於台灣元素的使用,談的都是北部人的生活(南部人=下港人),相對於新聞來說,其實台灣的影視作品更是明顯,很多時候其實都會覺得,我們並不是這樣長大的。
也是非關電影-絕望的真實
看完《幸福路上》其實心情很差。電影本身很棒,但裡面像是,讀文組出社會只能找一些薪資微薄工時長的工作、外地工作讓父母孤獨在家、薪水微薄活到老工作到老、下流老人現象,其實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有的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有的則是朋友或親戚的案例,這個很多人非到意外懷孕,難以痛下決定結婚的時代,看完電影就是覺得更絕望而已:無論如何,錢賺不夠就是注定會面對悲劇人生,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建議這部好片可以周五晚上或連假前面去看。
建議這部好片可以周五晚上或連假前面去看
吳柏羲
Latest posts by 吳柏羲 (see all)
- 青春回憶與電影批評的界線:關於《同學麥娜絲》與黃信堯 - 2020-12-30
- 《鬼滅》電影化成功之後被忽略的兩個面向 - 2020-11-18
- 紅得亂七八糟究竟怎麼回事——解密《鬼滅之刃》 - 2020-05-25
“似乎很少作品站在剛踏入30歲仍難以自立的這個族群角度創作(只想到《荼蘼》),一直回顧長輩辛酸史,其實看久也會膩。”
一直?試問,台灣是有多少作品以戰後成長的人們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