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感|情人節症候群:八卦媒體、女大生、憤怒的網友反映什麼社會危機?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這不是第一次了,台灣主流媒體大幅追蹤報導一個人的「私生活」,普遍來說仍被視為應該屬於「私領域」的感情事。在被設定有花束、有燭光晚餐、有浪漫驚喜、有耳邊呢喃的情人節這一天,一則又一則「雄女台大醫科正妹情變」、「無縫學長」、「斬初戀」的新聞和相關討論,伴隨朋友圈的各種放閃、單身宣言或是商家主打的情人節限定透過媒體傳播侵門踏戶而來。

 

在這樣一個以愛為名的日子裡,這則相似於過往無數在媒體和輿論之間過度反應的小人物故事,再一次顯現出親密關係作為一個十分「接地氣」──從網路鄉民到地方首長都可以參上一咖的議題──其實在公共討論中仍有許多彆扭和令人語塞的時刻。

 

面對這次的報導,輿論大致分為兩個走向:一是譴責媒體未保護當事人個資,反映對網路霸凌的擔憂;另一則是針對新聞當事人的感情發展提出個人看法,泰半患有一種所謂直男癌末期的難治之症(說到厭女情節,可能得另闢篇幅再談)。

 

大略觀察下來,譴責媒體的輿論佔大多數,論點多強調新聞當事人並非名人、還有著大好前程,這種「私領域」的事不應該被拿出來討論。此類說法我想大多是懷抱同理和善意,看透世道太險惡,已經習慣鎂光燈獨厚刻意捉住的難堪,而且深知人們從不自外於他人眼光而活。

 

 

的確,感情兩造間的難處和共度過的欣喜怨妒,如果真的交給不了解前後脈絡湊巧轉台看個肥皂劇的路人評論,真的可以搔到癢處嗎?又或者,換作是經常拋頭露面的公眾人物,他們的感情生活就值得或允許被放大檢視嗎?事實上,這次新聞當事人的感情生活並非是第一次出現在媒體版面,但前一次的曝光卻沒惹來像這一次這麼多關於「隱私」的輿論撻伐。

 

進一步來說,什麼樣條件下的愛情是社會認可、能上得了檯面而不會被刻意窺探的?又,如果親密關係是必須要被節日記住,同時也是人們生活中需要被好好珍惜的一部分,媒體和我們的國家又應該創造什麼樣的環境讓人可以免於處在一陣同仇敵愾或是害怕擔憂?

 

親密關係與其說是「私領域」的事情,更應該被理解是一種社會和文化互動下愛恨交織的產物,會進一步形成主流價值和規範,甚而影響公共政策和輿論,反之亦然。人們通常鄙視那些搬弄感情事件博得關注的人物;另一方面,卻把握情人節這一天,透過各種方式宣示自己的愛最大或愛無能。總之,親密關係不全是關上門來才發生的事。因此對於感情事是「別人家的事」一說,我認為可以有更全面一些的解讀。

 

 

必須要承認,私領域和公領域的界線並非像字面上看來有明確的分野,好比立法機關和民意居然可以過問誰有權又或是誰不配結婚成家,或是年輕生命應該用什麼角度去認識性了解愛。各類商品和服務也介入我們的情感生活,許諾比鑽石還要堅貞的誓言,好比我們選擇性買帳的情人節。

說到底,每一則「與我何干」的媒體八卦報導和情人節噱頭類似之處大抵在於,這些對愛情的有限想像都讓我們正視個人感情和社會規範之間的矛盾關係。差別是在,八卦報導不像情人節活動費盡全力的取悅,它們狡詐的搭個順風車,甚至不在意自己看起來貪不貪婪;它們也不怕別人質疑自己的節操,反正丟掉的永遠都是別人的管不住的情慾,因為愛是關起門來做的事、是「社會共識」啊。

於是抓了幾個時事關鍵字就現身,自以為這樣今年就算交差、就算沒有錯過愛。

 

陳維平

陳維平

外冷內熱的浪漫主義女子,偶爾耍廢發懶的務實行動派。目前在法國巴黎高等社科院社會學博班思考人生。
陳維平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陳維平

外冷內熱的浪漫主義女子,偶爾耍廢發懶的務實行動派。目前在法國巴黎高等社科院社會學博班思考人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