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應援與聲響的魅力:從日式應援到台式跨國電音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文/台師大大傳所研究生  林廷燁

 

當了15年台灣棒球迷的我,還記得很久以前,台灣棒球經歷不斷的假球案風波,導致失去對棒球的熱誠,甚至認為未來職棒文化發展已劃下失敗的句點。10年前,球迷逐漸對職棒失去信心而不願意買票進場看球和應援,使球場變為空曠毫無生氣蓬勃。然而在2013年的WBC經典賽中,球員發揮的努力奮鬥在台灣屢創佳績,讓大批棒球迷深受感動而回歸球場。四支職棒隊應援隊共同結合而成的台灣棒球應援團,以喇叭、小號和鼓聲結合演奏的棒球應援曲,搭配滿場球迷齊聲吶喊和汽笛聲,帶動全台棒球瘋的熱潮。這讓我慢慢喚起小時候喜愛看棒球的回憶,並在電視機前或蒞臨現場,瘋狂參與應援。尤其當今台灣知名球星的應援曲以及著名的兄弟戰歌,更凝聚球迷對台灣國球的情感與認同。

 

影片1 / 2013WBC棒球經典賽應援曲—-《兄弟戰歌》

    

職棒應援成為建立台灣運動迷文化的源頭,同時快速發展出「狂熱」的棒球迷以及一般休閒運動迷。台灣棒球的應援文化,早期主要遵循日式棒球應援聲響,以喇叭樂隊、鉦和太鼓、具有節奏性的拍手(三三七拍子等等)和聲援並齊演奏(1)。過去中華職棒的應援形式,除了各隊應援團以日式應援聲響演奏應援曲和團長帶口號,球迷自身也會自發性為場上球員吶喊,伴隨加油棒的敲擊和小型汽笛。此外,讓資深球迷感到深刻懷念的職棒加油口號,在球場不斷迴響,應援團藉以進攻和防守鮮明口號,號召球迷參與應援,成為築構職棒應援文化的基礎:

 

進攻時刻喊聲針對「比賽情境」呈現出三種形式:

 

  • 「領喊:舉起你的右手!球迷:安打!安打!領喊:舉起你的左手!球迷:全壘打!全壘打!領喊:舉起你的雙手!球迷:○○○全壘打」
  • 第二種是:「領喊:安打啦安打!球迷:○○○!領喊:○○○!球迷:全壘打」。
  • 第三種是〈一直安打歌〉:「一直安打一直一直打。一直安打一直一直打。一直安打一直一直安打。一直一直安打一直一直打」

 

 

***防守時刻的喊聲呈現出兩種形式:

 

  • 希望己方投手投出三振:「領喊:○○○啊○○○!眾和:三振他!三振他」。
  • 希望敵方打擊者揮棒落空:「領喊:便當便當(台語)!眾和:揮棒落空」。(2)

 

 

這一類職棒傳統的加油口號讓球迷投入棒球運動,更在國際賽中大幅扮演集結民眾內心對台灣本土意識的角色。以上的加油口號成為大幅球迷將「國球」視為凝聚國家認同的手段,應援團所演奏的古早流行應援音樂勾起球迷對本土傳統流行音樂的回憶。音樂與職棒日式應援的融合所塑造出正港的「台式應援」文化,不僅穩固在台灣本土大眾文化當中,更為台灣增添嶄新的一段棒球文化歷史。

    

然而,台灣職棒應援文化整體上在2013年開始,逐漸呈現極大轉變。Lamigo桃猿隊於該年開始嘗試增添「韓風加油」,挪用韓職應援的加油形式,加上帶有彷彿進行曲之旋律與重音聲節奏的電音,利用DJ音樂來搖滾應援;2014年更參照美日韓的屬地主義特色,正式推出台灣獨一無二的「全猿主場」。其他球隊的應援團即使一開始都表示那根本不是應援,甚至認為這破壞了長年累積建構的加油文化,不過電音應援使用至今帶給球迷新鮮的應援體驗,呈現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3)。如此嶄新的電音加油體驗促使其他球隊一併跟進,成為現今職棒應援文化的主流,更吸引大批年輕球迷進場瘋狂參與應援。

 

應援文化的加油音樂方面,早期台灣應援在接收日式聲響文化的薰陶下,以挪用本土流行音樂居多,像是著名的閩南語歌謠《丟丟銅仔》、原住民歌曲《高山青》、周杰倫的國語流行歌曲《牛仔很忙》等多首源自台灣音樂的職棒應援曲。而近幾年主場應援採用電音播放的情形下,應援曲的細心編製更將職棒應援推向運動音樂嘉年華的熱潮,其中持續挪用台灣流行音樂之同時,也將著名跨國影視音樂配樂拿來進行改編,以不同節奏與樂音曲調風格之電音創作球員專屬的新穎應援曲。例如讓球迷回味無窮的電影《少林足球》之背景音樂,是台灣著名球星林智勝的球員應援曲、日本宮崎駿動畫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天空之城》之片尾曲、《葉問》電影片尾曲皆編製成球星專屬的應援曲。

 

影片2 / 陳俊秀選手應援曲:《霍爾的移動城堡》—–《世界的約束》

 

此外,應援團也針對球隊進攻的部分增加了源自日本職棒文化中的嗆司(Chance)曲,為了幫助場上球員維持競爭士氣而塑造球隊專屬的應援曲。例如2014年底,Lamigo桃猿隊與日本職棒千葉羅德海洋隊兩隊的應援團在比賽過程中相互帶動球迷應援。而千葉羅德海洋隊以清唱及跳躍帶動球迷的形式,所編製的球隊專屬進攻嗆司曲《千葉ロッテチャンス》於2015年被Lamigo桃猿所挪用,成為球隊專屬的進攻加油嗆司曲。現今台灣的運動應援文化正邁向跨越地理分界,藉由流行音樂挪用引進與多國文化特色的融合,讓台灣球迷在應援之餘,產生對跨國加油音樂的共鳴。

 

影片3 / CPBL Lamigo 千葉羅德應援曲

 

我在職棒應援文化31年的回顧介紹中,發掘出球迷感受到應援音樂與聲響下的魅力。即使大多數的應援曲源自於全球著名的跨國音樂和台灣在地流行音樂,不過在棒球場裡,應援音樂和各種聲響的搭配塑造出氣勢莊重的應援凝聚大批球迷士氣,加上他們大肆喊聲加油的高昂氣勢,築構台灣唯有的職棒應援聲景。例如,前面提及象徵台灣棒球應援之《兄弟戰歌》戰斧歌,挪用來源源自美國職棒亞特蘭大勇士隊之應援曲,一首象徵美國印地安民族的歌曲。這首卻一直在台灣迴響,結合多種聲響和球迷吶喊,成為塑造台灣棒球應援文化中重要的發展來源。

    

台灣職棒應援文化下所建構之應援聲景背後產生多樣魅力,不論是滿佈全球音樂的應援曲,還是銅管樂(喇叭、鑼鼓)樂隊演奏音聲還是球迷自發創造聲響應援,皆確實吸引大批球迷進場參與加油,也無形地塑造彷彿音樂嘉年華的狂歡空間。誠如巴赫町(Bakhtin)之狂歡節嘉年華理論中論述:

 

「狂歡節就其意義來說是全民性的、無所不包,所有的人都需加入親暱的交際。廣場是全民性的象徵。狂歡廣場,即狂歡演出的廣場,增添了一種象徵的意味。」

    

職棒應援聲響建構下的職棒聲景,從古至今無形地存在。早期的應援方式仍持續保留著,由資深球迷的喊聲應援,搭配應援團以傳統銅管樂演奏帶有氣勢浩大聲響之應援曲,塑造出音樂在運動現場的魅力。然而,近年來隨著電音音樂應援和啦啦隊唱跳元素之增添,以及全球音樂的大肆挪用,改編成應援曲的情形下,更促進年輕世代的球迷踴躍應援。他們在應援音樂和電音等多樣聲響中進行應援狂歡,伴隨著多樣音樂旋律與節奏進行唱跳互動,而現今的職棒應援中,我認為熟悉的流行音樂歌曲結合電音等混音聲響,以及球迷之加油口號喊聲三者交互搭配,形塑出與早期不同的的應援聲響魅力。因此,職棒應援在電音加油聲響以及跨國、在地流行音樂結合為主之主場應援,搭配過去銅管樂為主之傳統客場應援聲響的情形下,營造出接近大眾音樂演唱會空間般的嘉年華魅力。

    

綜觀以上有關職棒應援的文化與聲響轉變,現今中華職棒所呈現的「台灣模式」應援文化正式跨越地理與文化界線,在保留本土傳統應援文化與音聲的同時,承襲日韓職棒應援風情,以及活用改編跨國音樂的元素。即使現代的職棒應援在自家主場中以電音應援為主,不過各隊在客場外野時仍會以傳統日式應援為主,搭配隊旗和球迷吶喊進行。最後我認為台灣棒球應援文化的發展,無論未來會添加哪些音聲元素,還是面臨形式上的轉變,球迷始終一貫的熱情參與應援是永恆不變的。

 

 


 

(1)永井良和:(応援の風俗),《ポピュラーカルチャー研究》,第3期 
    (2007),頁20-33。
(2)林文蘭:〈棒球文化: 紅土上的原住民文化展演和運動儀式〉,《文化研
     究》,第12期(2011),頁203–259。
(3)楊啟芳:(陪伴顛峰走過低潮 球迷期待下個30年),2019年3月13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spt/201903130035.aspx
(4)Mikhail Bakhtin,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183。
共誌

共誌

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共誌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共誌

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