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發起的兩次茉莉花革命中國版,在2月20日、27日以「便衣比示威者多」的慘劇收場。在北京王府井現場,兩次「革命」只聚集了數十人參與,並吸引成千上百的逛街民眾圍觀看熱鬧,另有層層便衣警察包圍。根據外電新聞引用目擊者的說法,數名「革命人士」當場遭到逮捕。
標籤:共評論
黑天鵝、波曼與電影的政治經濟學
波曼在《黑天鵝》中表演的第一個高潮,是妮娜原本以為爭取女主角落敗,卻突然得知雀屏中選之際,強力抑制自己的情緒,躲到廁所打電話給母親的時候…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除了心也跟妮娜一樣糾在一起,還不禁閃過一個念頭:「天哪!才不過演到電影的前四分之一,娜塔莉就已經做出這麼具有爆發力的演出,剩下四分之三她還能再突破了嗎?」。做為一個波曼迷,我很高興地說,她辦到了。
怎樣「反叛」,如何「抗議」? 試論「搖滾樂改變世界」的政治想像
作家張鐵志於去年推出新作《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以下簡稱《時代的噪音》),探究搖滾樂、行動主義(activism),與激進政治的可能連結。在台灣的出版脈絡裡,該書可謂意義非凡——它是第一本聚焦於西方(主要是美國)音樂人政治參與的中文專書。
瞥見兩岸搖滾青年的電光火石: Carsick Cars vs. 八十八顆芭樂籽
如果對大陸搖滾歌手仍停留在崔健、竇唯/張楚、左小祖咒的記憶,這可能是件還不太青春的事。剛結束的台北市官辦免費音樂活動-第六屆《吵年獸音樂節》,安排了五十多組台灣獨立樂團的演出,竟有一組夢幻名單合前後同台出現:Carsick Cars、八十八顆芭樂籽…
仇恨韓國人.成為韓國人
去年底因為跆拳道國手楊淑君在廣州亞運的「失格」事件,使得「仇韓」一度成為台灣社會的全民運動、或者至少是全民的表演舞台。但事隔三個月之後,韓國流行偶像依舊大受歡迎,楊淑君在國際運動組織的訴訟,則從「國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共業、降格為國內體壇「漂亮寶貝」的個人清白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