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1日,英國搖滾巨星David Bowie的死訊震驚了全球搖滾樂迷。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樂迷、藝術家、時尚設計師、文化界工作者…的不敢置信與哀悼,立即像海嘯般在社群媒體湧現。英國首相卡麥隆說,這是英國的一大損失,更有外國媒體評論,這是重現1997年黛妃逝世事件後,再次的全球性新聞熱。縱然David Bowie死訊不會佔據台灣媒體的頭條,但相關報導卻寥寥可數,冷淡、無溫度到令人心寒。
David Bowie離我們很遠嗎?其實剛在金球獎讓麥特戴蒙獲喜劇類男主角獎的電影《絕地救援》,就使用了Bowie的名曲〈Starman〉作為主題曲。更不用說前幾年大受好評的《白日夢冒險王》電影裡,再度被使用的〈Space Oddity〉。可以說,David Bowie完全是20世紀大眾流行文化裡的閃耀明星,一點也不冷門。他在上世紀太空科技獲得突破的1970年代裡,那些寫著太空人離開地表,由太空第一次遙看藍色地球、擬造異星人種(Ziggy Stardust, Diamond Dogs)、未來世界模樣的搖滾歌曲,早就與空前的人類科技文明,當時蔚為思潮的科幻、反烏托邦小說及電影,同步地紀錄了時代。David Bowie的音樂風格,不僅將正崛起的前衛、迷幻搖滾的帶入主流市場,他那令人困惑又深具感染力的性別模糊、充滿日本歌舞伎色彩的裝扮,更是華麗搖滾(Glam Rock)的始祖,在亞洲還有日本的視覺系作為門徒。更不用說,他縱橫40餘年的輝煌音樂生涯,把玩流行、迷幻、原型龐克、電子、新浪潮、靈魂樂、放克到最近的爵士樂等樂風,一首首被傳唱的名曲,即使曾因健康問題而消失十年,但接連在2013、2016年生日推出的全新專輯,仍然是叫好叫座、令人充滿敬意的重量級作品。
但台灣媒體為什麼不太報導David Bowie?就算我們進入21世紀已經15年了,就算有總統大選投票在即,看到朋友臉書貼了香港蘋果日報的紀念特刊,再看看台灣幾份報紙裡零零落落的編譯稿、只會盤點明星生前身後八卦的新聞,還有分析David Bowie如何會理財如何是電腦先驅…等等報導,作為樂迷的高漲情緒,幾乎只得到像火箭發射失敗般的崩潰感受。更不同說,屬於台灣本地脈絡裡對David Bowie的追憶、悼念、感想與討論,對他所有音樂文化及藝術價值的適時解說與剖析,在主流媒體上,幾乎是‧什‧麼‧都‧沒‧有。
圖/udn專欄
我只能這麼推想兩個原因。第一,現在記者們都很年輕,已沒有經歷過David Bowie的洗禮、對他沒太多感覺,這可以理解;更關鍵的是,他們的新聞主管們不覺得這有賣點。但另一個原因是結構性的,也比較可怕:台灣的影劇版新聞,多年來已不再扮演提供「文化養分」的角色。這個事實很令人頭皮發麻,背脊冰涼。回到1997年,TVBS、三立、八大等有線電視台,紛紛開闢「娛樂新聞」節目,橫掃各家電視台。自此之後,不論無線有線,不論是整點新聞或是談話性節目,正式開啟台灣媒體「新聞娛樂化、娛樂新聞化」的群魔亂舞時代,種下主流媒體把「影視音產業」或所有文化藝術領域,只當成「明星娛樂八卦」來想像的種子。再加上2001年《壹週刊》、2003年《蘋果日報》陸續進入台灣市場,當年全裸的鍾麗緹在蘋果堆裡的巨幅廣告,把所有媒體主管嚇傻了,逼得大家只能讓人性無下限橫流:狗仔鏡頭取代了專業攝影記者,市場競爭讓藝文版面全面失守、淪為影劇娛樂八卦。
遙想90年代,台灣的報紙副刊還有各種讓人願意一字字細讀的年終專題。選出各項年度電影、電視節目、音樂專輯、書籍,一一評論分析、推薦,是每年影視藝文工作者成就的榮譽榜,也是一般讀者大眾獲取指引、滋養視野、拿來分享討論的文化糧食。不論同意或不同意這些選單,帶出讀者的好奇,去尋寶或是去討論,一樣都會收獲滿滿。但進入21世紀後,這一切很快淡出主流媒體版面,取而代之的,永遠是紅地毯明星服裝、事業線、做人了沒、停機開機…等等令人不忍卒睹的八卦殘渣,連拿來墊午餐便當都會覺得褻瀆腸胃。「文化養分」變成「文化廚餘」,十多年下來,台灣媒體的影視、藝文版面已全面乾涸如火星,到了無法讓正常人類居住的地步。
這時,讓我們來聽一下David Bowie在70年代的名曲:〈Life on Mars〉(火星上的生活)。
…
她一下子被銀幕吸引了
但一下就覺得煽情無聊
…
連美國人都皺眉了
米老鼠長成了牛
而工人們為了名利奔波
因為「約翰藍儂正在熱賣」
…
水手們在舞廳裡打架
瞧,這些山頂洞人在作什麼?
這真是最怪的節目了
看吧!那律師打錯了人
但他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反正他正在熱銷
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嗎?
不要覺得他語無倫次。用超現實藝術的畫面來想像:你不覺得,這些光怪陸離不難理解?你不覺得畫上藍色眼影濃妝的David Bowie這麼唱時,這荒蕪的周遭,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走向貧瘠的瘋狂媒體、市場邏輯,不正是他要指給你去看的?當然,除了資深搖滾迷,台灣沒那麼多人聽、或喜愛David Bowie。我也知道,要看消息或精闢評論,可以自己去網路找,應有盡有。但你會眼花,我會變老;你會被一直無限開出的視窗給混淆,我會被那那閃閃的螢幕、平板或手機,搞得眼痠肩膀痛。我們,真想過這樣的生活?巨星們未來想讓人緬懷作品,還是離幾次婚?如果選舉有用,請要求候選人提出媒體政策,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各位湯姆上校[1],快點找回可以著陸的地球[1]吧。
註1:〈Space Oddity〉歌中,在宇宙迷航的太空人Major Tom。
簡妙如
「巫師一腳踏在熟悉的世界,一腳抽離在外;一腳踏在現在,一腳踏在未來...巫師在等待」(Ashis Nandy)
Latest posts by 簡妙如 (see all)
- |碎拍節奏 Breakbeat|如果我們能談論P.K.14,以及那些音樂政治寓言(下) - 2018-10-23
- |碎拍節奏 Breakbeat|如果我們能談論P.K.14,以及那些音樂政治寓言(上) - 2018-10-22
- |碎拍節奏 Breakbeat|亞熱帶台灣新音樂(下):破地獄、Vooid,洪申豪 - 2018-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