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趙于萱、陳芛薇
很多人對「公民記者」的印象,往往限於素人以手機、相機記錄在地事件,然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不過曾獲得兩屆Peopo公民新聞獎的林冠吟,「公民記者」還有很多不同的實踐與做法。
從公民記者到獨立記者
就讀台師大社會教育系時期,林冠吟曾參與多次社會運動。一開始單純只是想了解社運遊行時在做些什麼,但幾次經驗下來,她愈來愈投入社運相關議題。2010年反國光石化,是她首次參與運動組織,過程中體認到國光石化對環境的衝擊,進而開始重視環境議題。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新聞報導中呈現的災民處境,讓林冠吟感受生命的脆弱,也引發她思考如何在環境議題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於是她開始加強採寫能力,希望成為主動關懷環境的公民記者。
畢業後,她選擇到台南市社區研究發展學會,進行環境議題的報導工作,並透過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募資,完成〈再見大肚溪〉的報導,獲得2012年公民新聞獎的肯定。隔年她再以〈山區道路的整治紀實—你不知道的阿里山公路〉獲獎,兩年「連莊」的成績,讓林冠吟成為公民記者的後起之秀。累積了這些獨立報導的經驗,林冠吟今年回到當初觸發她走上公民記者道路的核災議題,再度透過weReport,遠赴比利時採訪核電議題。
影像來源/Youtube。林冠吟以《再見大肚溪》報導獲得2012年公民新聞獎。
雖然常被外界定位為公民記者,林冠吟認為,這樣的身份其實並非固定不變。她說,過去因為把報導上傳到Peopo,所以認同公民記者身份:但目前在比利時採訪核電議題時,因為自覺像是接案的freelancer,而且外界通常覺得「獨立記者」比較專業,所以也傾向以獨立記者或freelancer來向受訪者介紹自己。
財力匱乏下的獨立報導之道
作為公民記者與獨立記者,林冠吟覺得最大的優點是「工作彈性大」,可自由選擇報導的議題和寫作方式,感受身為記者的意義。但沒有媒體組織提供的經濟與各項資源,公民記者與獨立記者不僅沒有固定薪資,報導曝光率也受限,必須面對許多困難。
特別是國外獨力採訪的挑戰更多,「約訪不易」是最大問題。例如她在邀訪過程中,曾有受訪者認為台灣對比利時來說太遙遠,沒有切身相關而拒訪;一些政府官員則忙於公務或選舉,而沒回應或臨時取消訪談。此外交通也是大問題,「有一次和對方約10點,卻遲到很久,因為我出車站就不知道怎麼走,當地地圖也不好對,結果耽誤很多時間。」交通費用對缺乏經濟資源的獨立記者也是不小困擾,尤其林冠吟住在小鎮,必須搭火車到受訪者所在的大城市,每月的交通開銷約達5000元台幣。
她估計,光是支付交通、住宿和電話聯絡費用這些採訪的必要開銷,大約每月在1到2萬台幣之間,就已經占去從weReport募集所得資金的大部分,因此許多經費就要能省則省。例如,比利時的官方語言為荷語及法語,她因為必須節省翻譯費用,所以邀訪時儘量請對方安排能講英語者;如果真的沒人會講英語,就找朋友或到臉書找有興趣幫忙的當地人擔任臨時「義工」。
林冠吟主要的經濟補助資源,是她在weReport上募得的10萬元。不過,「這個金額其實也不夠」,因為這只能支付採訪過程的食宿、車費和聯絡費,其他支出包括機票、租屋等,仍需自己負擔。因此募款得來的款項比較像「補助」,讓她減少對採訪花費的顧慮。
最初林冠吟對募款金額並不那麼樂觀,希望至少募到五萬元,她就願意自己貼錢,以稍微縮減規模的方式來採訪報導。「但很幸運募到10萬,而且比想像中快,這可能和台灣最近的社會脈動有關」她說。在今年林義雄為停建核四而禁食期間,在weReport募資變得更為順利,林冠吟認為,「學運後可以感覺大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增加,這應該是募資成功最大原因。」
為籌措資金,林冠吟積極動用身邊資源,「我請過去工作的同事、朋友幫忙轉貼,他們本身就關心環境議題,所以願意捐款,甚至去反核運動幫我發卡,這些應該都有影響募資速度」。她估計曾經獲得公民新聞獎的「資歷」,或許會有少部分捐款者看到後覺得報導應有一定水準而捐款,但她認為:「過去的獎項並沒有對募資產生太多影響,獎項比較像一種『認可』。」
熱情之外,如何兼顧經濟?
除了募資,林冠吟在比利時也打工支付報導與生活費,且如果需要臨時急用,就可先拿工錢來應付。她把打工時間放在較少邀訪的週末期間,其他時間除了訪問之外,就是研讀資料。為了維持報導進度,她將採訪和研讀資料的時間控制在每天7-8小時,和過去在NGO上班的時間差不多,儘量維持規律的工作與生活。
林冠吟認為,「穩定收入」是支撐獨立記者的關鍵。「我常在想,獨立記者對工作都有很高熱忱,但有沒有辦法讓他們收入穩定?」她仍猶豫是否要成為「單打獨鬥」的獨立記者,因為她必須務實考量經濟資源的問題。因為雖然有一些獨立記者成功的例子,但她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仍然難以獨力開闢財源。
林冠吟以她的經驗指出,要「獨立報導」,也可考慮組織的方式進行,而不一定要單打獨鬥。因為,「這要考量個人個性,我喜歡和團隊合作,不習慣單打獨鬥」,在客觀與主觀的限制下,像是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團隊組織做法,就成為包括林冠吟等充滿專業熱情的年輕記者寄希望所在。
共誌
Latest posts by 共誌 (see all)
- 敬,原住民族傳智權!── 反思運用傳統智慧的行銷爭議 - 2021-06-14
- 職棒應援與聲響的魅力:從日式應援到台式跨國電音 - 2021-04-19
- 投書:中天換照的聽證後應重新聚焦四項附帶條款 -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