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是2016年9月中吧,在沒什麼人留意的情況下,玫瑰大眾唱片宣布台中新時代門市租約到期後將不續約,正式關門。這也等於是宣告,玫瑰唱片旗下的實體通路將全數不復存在,另一家大眾唱片旗下的實體通路,也僅剩一間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古典唱片行。消息一出,同溫層是哀鴻遍野,多在緬懷實體唱片時代的逝去。不過,大家不妨回過頭來自問,自己有多久沒有進實體通路買唱片了?再反觀連鎖唱片行陸續關門大吉的現象,大概會發現,這只是時間早晚,撐多久氣長不長的問題罷了。
台灣的大眾、玫瑰做不下去,可以說是反映了實體唱片在經營上無以為繼的趨勢,連鎖唱片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占逐漸萎縮,而美國實體唱片行龍頭Tower Records在2006年的破產,可以說是敲響了第一記警鐘,接著在2013年,英國的HMV唱片行也宣布破產。看著唱片業大腕一一倒下,我想深有感觸的除了經營者外,自然還有那批跟著唱片行進入音樂世界的愛樂者吧。於是乎,在這個起始點的近十年後,美國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之子柯林漢克斯(Colin Hanks)拍了一部紀錄片,專訪前Tower老闆羅素薩魯曼(Russell Solomon)以及一班老員工,回顧這個唱片業巨人的樓起樓塌。片名則畫龍點睛的用上了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在披頭四解散後發行的名盤名稱〈All Things Must Pass〉(中譯片名《淘兒唱片興衰史》),預告了這個全盛時期規模前無古人(大概也後無來者)的唱片城,面臨數位時代盜版滿天飛、量販業者開始賣唱片、消費型態改變等等衝擊後的必然結局。
前Tower老闆Soloman Ross現身說法
影片本身就像是唱片產業史的一個小縮影,老闆從他父親在Tower戲院的小藥局轉投資開始,跟創始員工像家人一樣共同奮鬥,一步一步將社區小唱片店,擴大區域,再到整個北美,然後是海外,期間歷經從黑膠、卡帶(影片中倒是沒多提這個儲存媒介),再到數位等等不同音樂媒介形式。Tower向來站在媒介更新浪潮的尖端,當初還是讓CD唱片成為主流的一個推手呢。只不過當音樂媒介走到網路下載之際,不管經營團隊再怎麼想抓住消費者,也只能走向衰敗結束一途。
在Tower過去的全球經營足跡中,台灣也曾是其中之一。是的,它們有來過台灣。片中提到日本市場的時候,還錯植成了台北的景像呢(拍到早期的西門町真善美戲院招牌!)。當時Tower在台北有西門町和東區頂好名店城的兩家分店,至今在討論到唱片行時也時常被人懷念。Tower被音樂愛好者稱「種類殺手」(category killer)可謂名不虛傳,各種各樣類型的唱片,不管熱門冷門總之就是超級豐富,可以說這樣的唱片行,完全滿足消費者「逛」唱片行的需求,帶來了除了消費以外的另一層樂趣。
如同老闆所說的,他認為音樂可以對年輕人的生活帶來意義,而Tower就是年輕人接觸這些音樂的場域。不過在筆者個人的唱片行經驗中,因為我晚生了幾年,很遺憾並沒有感受到太多Tower的氣味,也未曾躬逢其盛那個種類殺手橫行的年代。
琳瑯滿目的唱片行景象
原因就在於,我開始聽音樂的時間約始於就讀國中時期的2003年,沒多久後Tower就收了,想去也沒得去。此外在地緣上,我常去士林元元、大眾等唱片行,較少涉足東區及西門町,而玫瑰的起家厝公館地帶,就更是完全陌生了,至於像宇宙城等處,更是有如神話般的存在。出社會工作後的主管,剛好也是熱愛音樂之人,有時聊天聽起他當年高中時在放學後會進行的唱片行尋訪,除了羨慕他親身經歷唱片行的全盛時期,也不禁想起以前逛唱片行、看唱片封面甚至側標也爽的那種興奮之情。
拿少少的零用錢,累積儲蓄後去唱片行買一、兩張唱片聽整個月,可能不只是我個人,甚至是某些學生族群當時的生活寫照,或可說是例行公事吧。而台北玫瑰唱片站前店,對學生時代的我而言,可是唱片行尋訪的必經站點,運氣好還會碰上歌手的簽唱會,能看點熱鬧呢。
高中時因為在台北車站一帶補習的關係,常在課前課後會有空檔時間,此時為了消磨時間,我最常做的事就是逛唱片行。當時站前區的唱片行相當熱鬧,有大眾唱片、佳佳唱片、玫瑰唱片(還兩間)、亞洲唱片(這間開不久就倒了)、光南書店內部也有賣唱片。二手唱片行則有啟元、愛樂、唱片共和國、再生工廠,繞完一圈假如手上有閒錢的話也差不多都上繳買唱片去了。
而約莫是在上大學前後(大概2006年)的時間點開始,這種「實體已經做不下去」的風向,開始讓消費者有感,而且愈來愈強烈。先是玫瑰兩間變一間最後縮進地下室到全部不見、大眾一樓收掉,佳佳在站前地下街的店歷經縮編換位置最後也是閉店,而漢口佳佳近期也撤到旁邊的地下室了。在這些唱片行中,只有五大逆勢在此區展店,但近來一看發現好像也撤守一樓戰區,僅存二樓還在營業。這段時間內,站前區之外的地區變遷也非常迅速,公館台大對面的玫瑰整棟收掉,東區五大唱片變成屈臣氏…族繁不及備載,「逛唱片行買唱片」這件事,逐漸走入歷史。
在沒有意識到的時間流逝中,一個轉身,大家的消費習慣似乎已經有了回不來的轉變。大部分人聽歌不是上網抓就是聽串流音樂,想買實體唱片就去博客來訂還送到家,想買國內沒有的唱片,則會累積清單後上亞馬遜大量訂購,實體唱片行一時之間只剩下了「逛」的功能,然而支持這些唱片行生存的「購買」行為則完全被取代。Tower那句知名口號「No music, No life」,看似要諷刺地被改成「No money, No life」,才能道盡實體唱片行的苦撐呀。
No music, No Life
影片後段中Tower老闆來到日本,看到售出脫離母公司的日本Tower仍欣欣向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在這個殘酷的時代中,日本還真像是實體唱片業的最後一片樂土。據個人幾次的實地探訪,在唱片行內除了可以看到具有廣度與深度的唱片群,更重要的是一群會認真聆聽這些音樂的消費者,對他們而言,進唱片行買唱片就像是上超市一樣,屬於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一種難以取代的習慣。
Tower Records 澀谷店,門店大小約1,550坪,販售唱片數超過80萬張。
在日本逛唱片行,真的會有一種回到以前放學後逛唱片行挑唱片的錯覺。對我而言,儘管網路時代的音樂取得容易,但實體唱片行仍然是一個不同於數位媒介的音樂取得管道,儘管已然式微,不過消費者與整間門市的互動需求,仍然是不會消滅的。當然作為一名消費者的我,會多以購買行動支持他們同時,也希望目前仍在市面上的唱片行能堅持下去,讓喜好實體唱片的音樂友們能有一個最適合他們的空間!
司柏濬
白天在外正常,晚上回家抓狂,
以惡趣味物為精神食糧。
個性散漫,樣樣通樣樣鬆,隨意放炮,
以致眾人群起而圍攻之。
Latest posts by 司柏濬 (see all)
- |鍵盤分析師|怪獸與它們的產地——荒謬怪物片演進史 - 2019-03-11
- |鍵盤分析師|週五晚間的賽場上,感受那份狂熱─《勝利之光》 - 2018-08-31
- |鍵盤分析師|不知道看了什麼,但反正很有趣就是了之《台北物語》 - 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