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台的眾多頻道之中,一提到好萊塢電影台,大家多半可以很直覺的想到一些形容詞,例如:「畫面看起來很舊」、「預告配音很有事」、「爛片專門戶」、「囧片台」…等。過往大家可能只是隱約的對這台有這種印象而已,但是大概10年前我在念大學的時候吧,好萊塢電影台正式成為了網路上的梗,而且時至今日都還有人會提起,持久度直逼當時因為惡搞配音而一炮而紅的G.I. Joe卡通小短片。
這個梗就是:《變形蛇王》的預告片!
這字體的美學大概停留在Office文字藝術師等級
整個預告片最畫龍點睛之處,在於知名配音員官志宏先生(最常被認出的是替柯南的毛利小五郎配音)擔任旁白,緩緩的說出如下話語:「封印了千年的禍害,即將到來!你的血…是它的菜,你的恐懼…它的最愛,沒有人相信,只有你知道!熱鬧的園遊會,就要變成一盤人肉沙西米!它…不用配哇沙比!好萊塢電影台,八月二號晚間八點四十五分:變形蛇王…越變越大隻!」
不用看預告,光看上面這段文字配上毛利小五郎的聲音,應該就很想笑了,而加上影像之後,我只能說這更是不得了。除了旁白真的創意爆棚之外,同時搭配的畫面是粗劣的電影片花,參雜著各種拙劣演技與一看就很假的3D蛇身,意外的引起了非意圖的趣味性。而後好萊塢電影台大概也抓到了觀眾的口味,不時地用類似的自嘲方式作預告,來推廣類似的物變片,往往也能收到一些網路討論聲量。
XXXL巨大危機!進擊巨人大戰無敵猛鯊(圖片與旁白來自好萊塢電影台預告)
看到這邊大家是不是很好奇,這台怎麼專放這種電影?而在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我更想問的是,到底哪來這麼多這類的影片被拍出來給你放?而且為什麼當怪物片被拍爛的時候,往往會招致上述所提及的那種「非預期性喜感」呢?基於這層好奇心,我開始往前回想以往看過的怪物電影,試圖來找出回答。
一切都從想要嚇人開始
首先,這類電影的製作目的都是要拿來嚇觀眾的,因此都會選用一些平常較不得人緣,或是長相醜惡的動物,深化他們可能帶來的生命威脅,例如大家常說的物變片三寶:蛇、鱷魚、大鯊魚,或是家庭害蟲如蟑螂老鼠等,都屬於被這類電影妖魔化的常客。
只要有心,聖伯納也能很恐怖。(Cujo,狂犬庫丘)
而筆者有認真看過使用真實動物作為主要驚嚇訴求的電影,大概是從1970年代開始。除了這跟我對較久以前電影的涉獵知識較有不足外,似乎更早以前的物變電影拍到廣為近代人知的似乎也不多,除非特地去找來看,不然很難得見。舉個例,其實鯊魚片在1969年就出現過(畢雷諾斯演的,片名就叫做Shark),但礙於拍攝與特效技術的不足,只能說光是能拍得出來就很勉強了,更遑論拍的精彩動人呢。
但在進入70年代後,類型片開始有點不同了。大塊頭拍不起來,拍小傢伙總可以吧?不知道要給他們什麼害人動機,那就讓個人來驅使他們吧!1971年的《鼠魔俠》(Willard)或1972年邵氏的《蛇殺手》大概都是這樣來的。而這種電影的小格局在1975年被後來的電影大師史蒂芬史匹柏所打破,而這部(被我譽為可以)稱為「物變片界的《大國民》」的電影,就是《大白鯊》(Jaws)!
鯊魚遭到污名化的濫觴:大白鯊
這部影史經典除了告訴大家物變片可以拍得很好看外,對製片商來說,更重要的是證明這種類型片相對低廉的投資成本,有帶來高爆發性票房的潛力!因此到80年代之間,各種低仿鯊魚電影如傾巢而出,就連大白鯊系列自己也是卯足全力的出續集。此外隨著大白鯊熱的蔓延以及市場的需要,各種殺人動物作為反派的開發探索也相當興盛,隨便舉例就有鱷魚(Eaten Alive,1976; Alligator,1980)、食人魚(Piranha,1978)、螞蟻(Empire of the Ants,1978)、蜜蜂(The Swarm,1978)、熊(Grizzly, 1976),甚至連野豬都可以(Razorback, 1984),一時之間可以說是進入了群魔亂舞的時代。但不幸的是這些低品質的仿效者看起來都換湯不換藥,票房越來越差,且大家也越來越麻痺了,至此開始給人一種,物變片等於粗製濫造電影的印象。
抽離身體、放開自己
自從片種在80年代被玩爛之後,到了90年代初期,這類物變片的確是沉寂了下來,但這並非是壞事,反而讓後來有心經營這塊的製作者開始思考,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增添電影的新意。
而90年代晚期,為物變片真正帶來活水的代表,我認為是《大蟒蛇神出鬼沒》(Anaconda,1997)、講鯊魚的《水深火熱》(Deep Blue Sea,1999),還有講鱷魚的《史前巨鱷》(Lake Placid,1999),這三片除了娛樂效果做足之外,還帶來了跳脫框架的設定。誰說怪物只能有一隻?我們給你兩隻以上的多重危機!此外這三片的主軸也不是單純的圍繞在「人類與怪物地盤重疊,所以人類被攻擊」這種簡單的論述。在《大蟒蛇神出鬼沒》中,人心險惡與貪婪對團隊的打擊遠高過蟒蛇,而《水深火熱》裡面則用基改技術讓鯊魚變得更聰明,逆轉了獵人與獵物的角色,《史前巨鱷》則放大了鱷魚尺寸以及開創了「鱷魚攻擊直升機」這類高潮畫面的先河。總之他們不僅讓物變片重回主流視覺之中,冥冥中也定調了21世紀的物變片的御三家,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傳統中物變片應該怎麼設計與發展的框架。
《史前巨鱷》的胖胖鱷魚怒咬直升機!
越來越天馬行空到自成一格
在物變片文藝復興(我亂套的名詞,大家不要介意啊)之後,我覺得有賴於科技的進步,2000年代有兩個很重要的背景因素讓這類電影更興盛。其一是電腦特效的進步,讓過往要用實體模型的苦功得以被節省下來,且更能降低成本。第二是不上戲院的DTV(Direct to Video)市場,隨著儲存媒介快速傳散(從錄影帶到光碟片到網路)而有了蓬勃的發展。這兩者給了物變片很大的切入空間。
當然當需求量一多,品質就不能保證了。於是乎快速製程、低品質、打了就跑的低廉製品再度大量出現在影片市場之中。聽起來雖然很像上一次崩盤的歷史重演,但是!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與以前的成功案例,各種想的到(或想不到)的變化開始出現在這類電影裡。自此,各種邏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荒唐設定,彷彿先射箭再畫靶,把怪物設計的極度變異,再來收斂出要怎麼拍。
變種三頭鯊…鯊氣逼人!(旁白當然來自好萊塢電影台。)
於是乎我們有了大概跟列車一樣長的蛇類(Boa vs. Python,王蛇對巨蟒)、把章魚跟鯊魚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的新海洋生物(Sharktopus,八爪狂鯊)、只有頭是鱷魚的暴龍(Dinocroc vs. Supergator, 暴鱷戰超鱷)、兩顆頭的鯊魚(2-Headed Shark Attack, 奪命雙頭鯊)、三顆頭的鯊魚(3-Headed Shark Attack, 奪命三頭鯊)、變成鬼來報仇的鯊魚(Ghost Shark, 鬼鯊),還有開場提到,會吸收人類恐懼越變越大隻的蛇(Mega Snake, 變形蛇王)……等族繁不及備載,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
只要有水…它就能能自由進出!鬼鯊!(旁白依然取自好萊塢電影台)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風飛鯊(Sharknado)系列了。風飛鯊從一開始的主題,只是拍龍捲風把鯊魚捲到陸地上肆虐(好啦會想到要這樣演也是滿厲害的),結果誰知觀眾就愛這味,結果續集一拍再拍,拍到上太空、拍到時光旅行、還可以跟其他物變片(Lavalantula, 巖漿毒蛛)互相客串,儼然與漫威超能英雄宇宙一樣,也形成一個「風飛鯊宇宙」,真是始料未及。到這邊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類物變片已經從「受限於諸多的資源有限不得不拍成這樣」,演變成「蓄意讓影片拍得越來越惡搞」,到最後拍的不是恐怖片,而拍成了帶有強烈的Camp味、以過於誇張荒謬的風格產生娛樂性的新種喜劇。
他們需要鋼鐵女,以及原力,抵抗致命鯊機!風飛鯊4:鯊力覺醒!(旁白…我真的沒有置入好萊塢電影台啦)
當然同一時間,戲院上還是看得到高預算、製作精良、邏輯正確、明星主演、循規蹈矩的恐怖片,正好替類型電影走向不同蹊徑開闢不同客群的發展,做出了不言而喻的解釋。我認為看這種片的樂趣就在於邊看邊吐槽,在高喊「怎麼這麼扯啊」的瞬間,進入「So bad, it’s good」的境界。正經的電影看太多不想用腦嗎?或許打開串流平台,看看這些廢到笑的怪物電影,或許你能得到一點新樂子!
後記:因為筆者也不是天天在看這種怪物電影,寫文章的時候大部分片單是憑著以前看過的記憶在找片,結果文章寫完才發現,多頭鯊魚已經發展到一個鯊魚五個頭了(5 Headed Shark Attack,奪命5頭鯊),真的是哪裡有錢賺,哪裡就有續集拍,生命會自己找到它的出路啊…。
司柏濬
白天在外正常,晚上回家抓狂,
以惡趣味物為精神食糧。
個性散漫,樣樣通樣樣鬆,隨意放炮,
以致眾人群起而圍攻之。
Latest posts by 司柏濬 (see all)
- |鍵盤分析師|怪獸與它們的產地——荒謬怪物片演進史 - 2019-03-11
- |鍵盤分析師|週五晚間的賽場上,感受那份狂熱─《勝利之光》 - 2018-08-31
- |鍵盤分析師|不知道看了什麼,但反正很有趣就是了之《台北物語》 - 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