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編輯一個問題|網路文章看不完,我還要買書嗎?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島本又回來了(四面張望)。但是不想敲鑼打鼓的奔跑回來,如果可以,網路編輯小菜鳥還是希望無聲無息的悄悄回來。(貓步入座)

 

 

離開紙本編輯 2 年,轉戰網路編輯,島本脆弱的(?)心靈受到不小的衝擊。網路戰場殘酷、撕殺,沒人知道自己是誰,活下去的方式也都還在旁門左道,沒有正道可行。

從紙本到網路,最大的解放當然是「再也不用去印刷廠看印了」!!!!!(普天同慶)那些無數個跟印務爭吵、跟印刷師傅爭辯海的顏色、正常人的膚色、字沒套準藍版太重黃版不夠紅色太髒黑色太輕的日子,一去不回頭。忽然之間這一切就變成跟網路工程資訊技術部門鎮日纏鬥的新開始。忽然之間,「校對時候看了十萬次都找不到卻在新書到手之後瞬間指認出錯字」的魔咒也解開了,如今沒有人再耿耿於懷、祈禱再版時修正錯字了──只要打開網站後臺,3 秒鐘就能改過來!(痛哭失聲)

有一瞬間,大抵是一年多的時間吧,我覺得這種被色彩和鉛字印刷解放的日子很歡快,每天都開心遊走於數位化的網站後臺,覺得以前真是悶著頭關起門計較一些世界上除了編輯就沒人在乎的枝微末節。標點怎麼用、每頁多少字、字體用了什麼、標題如何設計、單字不能成行、段落如何切分……買嗄到底誰在乎!!!(摔筆)如今我再也不用打開 word 檔看那些 6789 萬字的胡說八道稿件了,因為網路文章 3000 字就很極限了!現代人的閱讀耐心在網路上極速濃縮,跟雞豆(那是什麼)一樣小,無論如何,數位世界真的不是長篇大論的戰場。

 

圖/取自www.konstantinfo.com

 

剛開始我是真心厭膩紙本書的。進入網路世界,主戰場是網站數據分析,包括瀏覽人次、不重覆瀏覽人次、按讚率、演算法、使用分析、入站來源、工作階段、行動裝置頁面、低效能的外部廣告、沒有經營模式的媒體、不知從何計算的平臺影響力、下貼文廣告的技巧、社群經營、意見領袖的擴散力、友站平臺的競合……

世界忽然之間變得很大,令人歎為觀止(並且崩潰)。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過 10 秒,就得不斷刷手機更新數據(並且崩潰),不斷觀看其他平臺的操作和小編回文(並且崩潰),每星期不斷討論流量為什麼下滑。但荒謬的是,就算流量突然升高了,我們也經常不知道是為什麼。(茫然)(並且崩潰)

好消息(?)是我還是持續崩潰,一如往常。充分驗證了人就是人,人不管走到哪裡換了什麼色彩什麼紙質什麼平臺什麼篇幅,都一樣是人。一樣有拖稿、碎念、機歪、斤斤計較的各種作者和合作外製,當然也有天使般的翻譯、光環籠罩的記者和需要繼續涎著臉(?)抱大腿的設計師(但從 YMCK 到 RGB 還是讓人感激涕零)。

 

 

社群的存在則是血淋淋的。過往,紙本書的讀者要等到月結或季度銷售報告出來之後,才有辦法大略捉摸出買書社群的數量與面貌。如今,一篇文章上線之後前半小時就定生死。剛開始的流量動不了,按讚率和轉分享不高,立刻就被機歪的臉書演算法踢到後段班,後勢頹敗,令人厭世(並且崩潰)(again)。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網站經營者都必須掌握社群的動態,所有這些平日在站上的人,在他們臉書上討論的事、分享的東西、議論的主題,都變成使用者的輪廓。社群的喜怒哀樂一不小心就主導了內容,如此輕易又失序。

大抵是在林奕含過世之後,我才被一棒敲醒。她的新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沒多久,我就目不轉睛無可自拔的看完了,後來也追蹤了她的臉書,接著隨著她的自縊,思緒被捲入龐大的混亂中。無數的論斷和批評在社群媒體中發酵,游擊文化出版社發出林奕含父母的聲明,以及之後的解釋,更多的批評和論斷隨之而來,更多的攻擊和憤怨,更多的敵視和傷害,更多的公審與鞭打,日夜不停的產製、擴散、推翻、再複製、傳播、流竄。那時候,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孕育與提煉仇恨的場域。

更可怕的是,時間以「分」為單位,在社群中不斷進化,資訊的湧動與集結,讓你只要關上手機半小時,回來就再也跟不上。

因為太多的情緒在社群中翻騰,我逃遁回現實(多諷刺的回歸)。我退出臉書,登出網路,停用帳號,決心不再追隨那些無止盡的騷動,不再面對那個需要集體心理治療的龐大線上社群。

世界忽然之間變得寂靜,彷彿有人突兀的將震天響的音箱插頭拔掉。那天晚上,獨自坐在昏暗的房間裡,在林奕含離去後,我第一次再度拿起那本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藕色的書衣,無溫感的紙材,硬卡的厚度,若有似無的紋。那重量如此明確而紮實。我雙手捧著,端著,反覆不斷,細看那書眉,文案,頁碼,版型,字與字的排列,間距,色澤,天地,縮放,粗細與比例。我的指尖撫過色墨的壓力,掌心貼於粗滑的表面。

在離開紙本書 2 年之後,那一晚,我彷彿再度觸及編輯與出版的重量。我細細感受她用盡生命也非留下不可的印記,感受一部作品背後一連串的發生所衍生的沉重價值。

存在有諸多形式。一個寫作者曾經費心耗神共同與編者完成且認可,讓書寫有了新的樣貌。靈魂存在書裡,字裡,句間,持續保有那形體,持續完成那使命。即使生命已結束,卻又延續;即使詮釋由人,但書寫者與編者何嘗不是對這世間已仁至義盡。

所有的議論都不再延伸在閱讀之後,所有的情緒都被乾淨切分,書寫是書寫,閱讀是閱讀,讀者的論斷隨著書本閤上而回歸各自的領域,作者與讀者不再隨著時間與外在環境變化,在 0 與 1 的競技場上爭奪解釋。書寫被凝結在生命的特定時間點之中。

數位的茫茫大海無法抵毀一本書在誕生過程中的所有妥協,那些刪修與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選擇都牢不可破,不允許再輕易更動。抽象的書寫被賦予具體的存在,如此安心,即便在黑暗之中,在不接電不發光不連上群眾的私密空間裡,也能真實擁有。如果想要進一步閱讀,你還必須開一盞燈。在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重新驗證紙本的價值並非讓人決定回歸過往的編輯臺。網路媒體的花招百出,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瞎著眼共同摸索前進,其中還有太多學不完的事。然而,紙本的存在卻是如此執拗。在「收藏」的意義逐漸大於廉價、快速與片段閱讀的今日,紙本書的心血恍如先進國家對「手工」製品的愛不釋手。終有一日,這傳統的技藝與功夫將成為藝術,而我們依然在這吵嚷的世間,千方百計的圖一個清靜。

 

島本

島本

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是編輯界的爆竹。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想當特務卻當了 9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島本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島本

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是編輯界的爆竹。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想當特務卻當了 9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