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這世界|不只有良心,還想要改變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觀後心得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被《時代雜誌》稱為「印度良心」的印度知名演員阿米爾.罕(Aamir Khan)最新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大受好評,在台票房創下佳績。而阿米爾.罕今次也如過往作品一般,透過精彩的劇情和精湛的表演,向觀眾拋出課題。他在《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和《三個傻瓜》(3 Idiots)中探討印度教育環境下衍生的問題,在《來自星星的傻瓜》(PK)中論述對於宗教的省思,而到了《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他呈現給觀眾的,是迂腐的體育制度、父女情深,和印度女性社會地位風貌的一角(本文有雷)。

 

 

不堪聞問的印度女性地位

電影一開始,阿米爾.罕飾演的男主角瑪哈維亞(Mahavir)曾是全國摔跤冠軍,卻困於現實經濟因素而不得不放棄在國際比賽摘金,為國爭光的夢想。瑪哈維亞於是轉而將希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四處打聽偏方,一心想得到一個兒子,卻造化弄人的一連生下四個女兒,村人因此對他的嘲弄已使印度性別不平等的觀念略見端倪。影片中,他的妻子愧疚地對他說,很抱歉無法給他兒子,他則告訴妻子:「吉塔(Geeta,瑪哈維亞的長女)和芭碧塔(Babita,次女)都是我的摯愛,但只有兒子可以完成我的夢想。」

在印度,女性地位極其低下,加上複雜的宗教、經濟和種姓制度等情況,使得許多印度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面臨困境甚至危險,而時有所聞的強姦案更是惡名遠播,使印度被視為對女性極不友善的國家。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拍攝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India’s Daughter)也赤裸裸揭示了輪姦犯和其辯護律師對於女性的蔑視和強烈的厭女情結,而該片在印度遭到全面禁播(包含在Youtube印度區域封鎖)或可視為印度政府的顢頇態度和不作為。

《印度的女兒》講述了於2012年發生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起極其殘暴的輪姦案,23歲的醫學生喬蒂.辛格(Jyoti Singh)和一名男性友人在看完電影後返家,卻在公車上遭六名男性毆打和強暴,兩人受傷後被丟下車,喬蒂身受重傷,內臟流出,被路人送醫,後轉診新加坡,最後死於新加坡。在紀錄片的採訪中,凶手及其家人均不見悔意或是愧疚,反將罪責歸咎給受害者。

 

 

試圖改變的父親

在性別如此不平等的社會氛圍下,瑪哈維亞尚算疼愛女兒的表現,似乎已屬難得。不過,他的想法很快改變。某日,附近的村民帶著兩個被打得全身是傷的男孩來瑪哈維亞家裡興師問罪,瑪哈維亞以為那兩個男孩是被侄子所傷,卻被告知打傷男孩的是吉塔和芭碧塔。瑪哈維亞在驚訝中想通,他說:「金牌就是金牌,無關男女。」於是他開始訓練兩個女兒成為摔角手。在艱苦的訓練中,兩個小女孩苦不堪言,對父親感到怨恨,嘗試反抗,同時也因父親讓她們穿上男孩的衣服、剪掉長髮以利訓練而受到全村異樣的眼光和同儕的嘲笑。

有趣的是,阿米爾.罕在《三個傻瓜》中再三強調的是父母親不問孩子意願而強加的期望對孩子造成的壓迫和傷害,然而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他卻恰恰扮演了這樣一位父親。不過,阿米爾.罕並沒有落入自打臉的局面,在本片中,他和反對他訓練女兒、認為此舉讓女兒不像女兒的妻子協議,以一年為期,若是無法取得成果,他即會放棄這個夢想。

事實上,他也心知女兒的辛苦,於是在女兒疲累熟睡之時會為女兒按摩肌肉,他的心也在父親和教練的角色之間掙扎。在訓練女兒的過程中,男性也轉而擔當起在父權社會中通常由母親負責的工作——瑪哈維亞為女兒採買肉食、控制營養,並由她們的堂哥負責烹飪。而最大的轉折,則是在吉塔和芭碧塔偷偷參加她們同學的婚禮,在狂歡之時被瑪哈維亞發現,他失望離去,而她們哭著和同學埋怨父親的蠻橫,那名小新娘卻說,她非常羨慕她們,因為她們的父親希望並相信她們會有所成就,而不是視她們為負擔,只想早早把她們嫁給素未蒙面的男人,從此一生終結在家務和丈夫的控制中。

 

 

努力突破的女兒

在層出不窮的性侵案件之外,印度另一個駭人聽聞的社會現象是童婚。據統計,在南亞地區,童婚發生率高達46%,這些女孩在家庭關係中往往淪為「被奴役」的角色,不具備獨立經濟能力、失去受教育的機會、缺乏基本安全的保障,被父母視為換取聘金的商品,未成熟的身體面臨交媾和懷孕、分娩可能帶來的傷害。在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的《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中,也講述了一個淒慘的困境:女主角拉蒂卡(Latika)自幼遭人控制,失去自由,控制她的黑幫迫使她成為雛妓,將她的童貞當作商品。當她長大之後意欲逃離時,便被追捕並遭到傷害。

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吉塔和芭碧塔在社會觀念中遭遇的第一個困境即是未來的婚姻問題——同學嘲笑她們是男人婆、她們的母親擔心女兒因與眾不同而嫁不出去。對於成年的印度女性,尤其出身貧窮者,婚姻問題的確是一個莫大的困境。讓台灣觀眾熟悉阿米爾.罕的《三個傻瓜》中也提到,主角好友拉朱(Raju)的姊姊便因家貧而籌不出嫁妝,不被男方接納,使家人焦心不已。而女主角皮婭(Pia)也困於社會對未婚女性的施加的壓力而幾乎要放棄她深愛卻失蹤的主角藍丘(Rancho)——她本想嫁給自己早已心知眼裡只有金錢的前男友,當拉朱想要從皮婭的婚禮上帶走她去找藍丘時,她卻因害怕逃婚會惹來的流言蜚語而幾番拒絕。然而,在本片中,面對這個問題,瑪哈維亞卻斬釘截鐵地給出了他的回答:「我會把女兒訓練得很能幹,她不用等待被挑選。」在他眼裡,將會是由他的女兒來挑選另一半。

瑪哈維亞是一個自信的父親,他對流著自己血液、繼承自己天賦的女兒也極具信心。在片中,也多次可見瑪哈維亞在家中乃至村中和鄰近地區的威望,他心想則務必要事成,無人膽敢對他說不。他無疑是一個強烈的父權象徵,在家中時,只要他走進屋內,妻子和女兒都必定起身迎接他。引人注意的是,他卻是利用了這樣的權威,來為女兒創造了另一種命運的可能。《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是一部令人熱血沸騰的電影,卻並無落入一般體育電影以榮譽、努力、克服挫折為主軸的框架。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瑪哈維亞也並不是一名以愛為名,行操控女兒人生之實的父親,阿米爾.罕沒有讓電影落入以父愛、成功來掩蓋並合理化家父長制的窠臼。吉塔的第一個訓練目標,即是打倒大她數歲的堂哥。在姐妹倆完成這個目標之後,瑪哈維亞便帶著她們到鎮上,打倒其他練習摔角的男孩子。而在這一段,阿米爾.罕也讓前來圍觀的男人們表現出對女孩的輕視和物化,使得吉塔的鬥志和後來的勝利多了一層女性勝利的革命意義。而在電影中真正反制父權的一刻,則是在吉塔進入國家體育學院後,和父親的想法逐漸偏離,於是產生齟齬的父女倆進行了一場摔跤比賽,吉塔擊敗了父親。後來,芭碧塔告訴吉塔,父親會輸,並不是因為父親的摔跤技巧弱,而是父親已經衰老。衰老的父親和已經茁壯的女兒,是父女關係產生變化並在後來找到新平衡的關鍵,同時也並未對父親或是父愛進行否定。

後來,在國際賽事上連遭挫敗的吉塔,在芭碧塔的鼓勵下哭著和父親和解,然而此時父女關係已有了新的平衡,吉塔的眼淚並不代表重新屈服於父權。瑪哈維亞即刻前往新德里,如女兒幼時一般不為多重現實顧慮所困,他為女兒準備膳食、開展訓練,並重建吉塔被擊碎的自信心,就像芭碧塔對吉塔說的:「爸爸一直是對你最有信心的人。」瑪哈維亞依然很強勢,但此時的他只代表著對女兒永恆的支持和愛,當體育學院發現吉塔和芭碧塔違背學院教練的命令,偷偷接受他的訓練而打算勒令兩人退學時,為女兒苦苦哀求的瑪哈維亞已不再是權威的父權符碼,而只是一名慈愛的父親。

 

 

讓父權缺席的必要

 

在電影最後,吉塔面臨最後決賽,瑪哈維亞卻遭人陷害而不在身邊,她依然獲勝,完成父親的、同時也是自己的夢想,而瑪哈維亞則在被困的倉庫中,聽見了印度國歌在會場奏起,得知了女兒得到金牌,靠著她自己得到金牌。父親的缺席,徹底顛覆了瑪哈維亞的父權形象,吉塔至此擺脫了父權的操控。因此瑪哈維亞在賽前對吉塔說的,千千萬萬的印度女孩看著她的比賽,看著印度女孩也能有不一樣的人生,也能勝過男孩,也能為國爭光,她讓印度的女孩驕傲,同時也承載了印度女孩的希望。從小女孩到家庭主婦,都從吉塔身上看到了可能與希望,在感人的最後一幕中,充滿迴響。

阿米爾.罕飾演的瑪哈維亞率先打破了性別的框架,在他的女兒產生自信之前便相信她們,在女兒剛剛開始受訓時,便預言般地對她們說:「爸爸不會永遠在妳們身邊,妳們要學會靠自己。」女權運動的宗旨並不是對抗男性,而是打破框架,是對女性的解放同時也是對男性的解放,印度良心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講述的便是這麼一個故事,強勢的父親並未成為女兒的壓迫,而是支持女兒建立自尊、創造未來、擁有選擇的力量。在被形容為「與女人為敵的國家」的印度,但願印度良心的影響力挾帶本片的力量,讓廣大受迫害的女性能夠看見一線曙光,令女性窒息的環境能夠獲得一點改善。而這些亦是在印度之外的我們同樣亦須思考並朝此方向努力的。

 

 

Yun

Yun

從社會學到傳播,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詰問自身,找尋不同角度觀看這世界。喜歡文學、繪畫、電影和音樂,相信藝術的本質最終都將回歸生活。
Yun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Yun

從社會學到傳播,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詰問自身,找尋不同角度觀看這世界。喜歡文學、繪畫、電影和音樂,相信藝術的本質最終都將回歸生活。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