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這世界|《導火新聞線》——媒體價值的衝擊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2015年由HKTV製作、播映的港劇《導火新聞線》終於在今年11月21日在香港的免費電視台播出,令粉絲開心不已。在三年前《導火新聞線》首次開播時,便引起熱潮和廣泛關注,即使在付費電視台播出,仍然受到廣大觀眾歡迎並被冠以「神劇」(褒義)之名,也獲選該年度的人氣電視劇集。

 

《導火新聞線》的故事主軸圍繞著《囧報》報社展開,《囧報》是一份免費派送的報紙,附屬於劇中的香港大報《榴槤日報》(我猜大概可以代入《蘋果日報》和《爽報》的關係),劇中三位女主角——新進記者麥曉欣、採訪主任方凝和空降總編輯汪海藍,三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推動著劇情前進,而彼此對新聞工作的感受和互相影響、互相衝擊的價值觀念更是劇情亮點。當初追這部劇時,我還在學校裡讀著媒體和社會理論;現在,我已投身媒體工作,無論是看劇的當下,還是多了親身經歷的現在,劇中的事件和對話都不斷在記憶起的時刻衝擊著我,警惕著我,烙印愈深。

 

不同價值觀的碰撞

方凝和汪海藍是舊識,多年來方凝一直致力堅持於報導具有重大意義、對社會有益的新聞,常常與身邊的攝影記者王子健一起為了揭弊而置身險境,在劇情伊始就淋漓盡致展現了正氣凜然、充滿理想的記者形象。汪海藍則在第一集從《榴槤日報》副總編升任《囧報》總編,她雷厲風行的領導風格頓時令原本鬆散的報社人員開始緊張,每日必須交出大量新聞,且被要求以「juicy」(勁爆)做為題材方向,務求最快、最大量地吸引讀者的目光。可想而知,截然不同風格的兩人在報導方向和報社運作上,幾次三番的發生衝突,而剛從國外回港的麥曉欣帶著單純而熱血的目光,在兩人的教導下逐漸熟悉新聞工作,也建立起對於媒體的價值觀念。

 

汪海藍數次抽掉報社記者費盡千辛萬苦,甚至遭受人身安全威脅而挖到的獨家,換上她眼裡更引人注意、更勁爆的新聞,這也是她和方凝不斷爭吵的原因。但透過麥曉欣的眼光,觀眾漸漸看見汪海藍做決策的道理,汪海藍有著諸多的考量:新聞內容是否已採訪得到相關人士的表態、新聞本身是否能夠帶出深入討論的社會議題、如何讓更多人看到《囧報》的新聞、如何為《囧報》爭取到最大的廣告利益來維持報社運作⋯⋯汪海藍很清楚媒體對社會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力,習慣以新聞價值評斷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她對工作有巨大的野心,行事跋扈,然而她精準的新聞嗅覺和眼光令整個報社從反對她的作風到心服口服,而報社也確實從劇情伊始,被同業譏為上網抄新聞,資源匱乏的不入流小報,到後來數次做出全港矚目的大獨家,令公司高層刮目相看。

 

 

媒體人的難題

劇情由一個又一個牽連甚廣的新聞事件組成,間中穿插人物關係的變化和角色心境的轉變成長。在方凝的記憶中,剛離開學校,踏入新聞媒體工作的自己,遇見的第一個導師、也是最尊敬的前輩,正是當年的汪海藍。方凝和麥曉欣的師姐師妹關係,其實相當程度的複製了過去方凝和汪海藍的關係。方凝對汪海藍一心追求爆點的作風的不滿中,也包含對教給她新聞理想的偶像彷彿變了一個人的失望。曾經帶著自己去乏人問津的遊民權益記者會、為了一則最後只得到小小版面的遊民女孩新聞投入全身心做深度報導的汪海藍,多年後卻不再關心「沒有人看」的新聞,甚至將方凝花了許多時間精神調查、汪海藍一開始親自挖掘出的富商虐妻醜聞拿去和涉案富商做利益交換,準備以另外五則獨家新聞為條件,抽掉這則本來預計要放上頭版的報導。滿心挫折的方凝,為了想要幫助飽受傷害的當事人、為了揭穿富商偽善的面具,不惜瞞著汪海藍,依然將寫好的報導放上頭版。

 

原本,報社記者們和觀眾都以為正義掙脫汪海藍的魔掌,得到伸張,隨後卻發現,富商仍能以將原本要給汪海藍的獨家新聞——政府高官和商人們一起召妓——轉賣給其他報社的方式,奪走了社會大眾的注意力。當事人的淒慘處境沒有改善,而汪海藍本來已預備要深入挖掘高官和商人之間的勾結,進一步檢視過往的政府標案做系列報導,也因為新聞已經在別的報社被以不同方式呈現而失去熱度、無法進行。

 

劇情此處為麥曉欣和觀眾帶來第一次較大的衝擊。方凝寫好的富商虐妻新聞當然重要,但是汪海藍想做的官商勾結新聞,同樣很重要,甚至在深入延伸之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可能比前者來得更重大深遠。汪海藍或許對當事人的痛苦無動於衷,顯得殘酷,但《囧報》確實難以抵抗富商巨大的財力和隨之擁有的社會影響力,富商報復性的撤回廣告也確實讓《囧報》面臨困境。

 

作為一個媒體人,自然希望引導大眾關注影響重大的社會議題,藉由大眾的關注,嚴格監督相關的部會單位,或是激發社會資源的投入,目的都是希望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邁向更進步的方向。媒體作為第四部門,其中一項重要的職責,或者是說能力,便是引領公眾討論。在劇裡,汪海藍每每藉由一個頭版的獨家新聞,在A2、A3版後續刊登相關議題的社論;這樣的模式,其實非常熟悉,舉例最近鈕承澤導演捲入性侵醜聞,便有許多媒體、自媒體進行性別平等、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探討,#metoo運動也再度被提及、引述。

 

然而另一方面,大眾的注意力卻又是極其有限且容易被操控的,就像是富商用高官召妓的新聞掩蓋自己家暴的醜聞一樣,聳動、具娛樂刺激性的新聞,往往能夠將觀眾的目光帶離某些上位者意欲掩蓋的新聞。對於劇裡的富商來說,腥羶色的召妓新聞已足夠讓大眾忽略他的醜聞;而對於媒體成為國家機器,為當局喉舌的專制國家而言,大明星涉入其中的娛樂新聞就是轉移群眾注意力、內部維穩的有力工具。今年沸沸揚揚的范冰冰逃漏稅事件,就有媒體質疑,如今中共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中美貿易戰嚴重衝擊民生經濟,金融危機和民間事件,例如P2P、外匯管制、鎮江老兵,又引起廣大不滿,在此時機,大動作炒作明星逃稅事件,是為轉移中國內部的矛盾和焦點。

 

 

什麼樣的新聞才是「重要的新聞」?

什麼樣的新聞才重要?什麼樣的新聞才對社會有益?報社要做什麼樣的新聞?什麼樣的新聞才有人看?這是前半段劇情裏,方凝和汪海藍不斷爭執的主題。做為媒體工作者,自然希望讓閱聽人接受到「重要」的新聞,但到底該如何進行?事實是,群眾的目光總是容易被聳動的標題和內容吸引,深入的議題討論必須由新聞事件帶出,才能得到大眾關注,而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討論,因此媒體守門人的操守和深入淺出探討的能力必須被重視。道理很簡單,但執行起來卻絕非易事,因為大眾有限的專注力。另外,與新聞事件有所牽扯的個人或是團體往往有無數方式進行反擊,將大眾的關注目光分流,甚至威脅媒體機構本身。因此方凝堅持理想而受到無數挫折,允許她做想做的新聞的《囧報》經營不順;汪海藍在確立追求名利地位的目標,作出妥協後能夠一路晉升,也確實以向現實妥協後的風格使《囧報》的經營穩定成長。

 

在社交媒體興起之後,觸及率的統計功能使得媒體吸引大眾目光的能力更加一目瞭然,新聞的生產越發的被要求迅速,記者使用的標題越發聳動,內容農場更是這股潮流之下的可笑產物。台灣過去的「口袋找到兩百塊」新聞和「馬總統低頭看手錶」新聞遭到猛烈抨擊,此類雞毛蒜皮的小事竟也見報,就像是對懷有熱忱的媒體人當頭澆下一盆冷水。即使是報導重大事件,例如早前的普悠瑪事件,也有部分台灣媒體的報導錯誤百出,甚至流於假新聞,後續對台鐵的咎責和事件原因的調查反而失去大眾的關注。

 

理想的堅持

劇情裡,方凝也數度遭受打擊,而質疑甚至放棄自己堅持的理想。她抱著一顆想讓社會更美好、讓弱勢者得到保護和關注、讓公平正義可以彰顯實踐的心,鞠躬盡瘁投入新聞工作,卻也屢屢被龐大的既得利益結構阻撓、被群衆的冷漠挫敗、被同業的嗜血傷害。當她以為,自己本欲為其平反的冤案受害人因無法承受曝光後遭遇的媒體追逐和壓力選擇自盡,滿心的自責和痛苦迫使她放棄自己熱愛的新聞工作。

 

對於媒體從業人員來說,方凝的困境並不陌生。擁有權勢財富的一方掌握話語權,坐擁的資源越多,在公共領域也就越呼風喚雨,大衆又未必有足夠的時間或能力去關注理解複雜的政治和社會議題,當方凝振臂一呼發出異議,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指責便引領了社會大眾的觀感,淹沒了她的聲音;社會上的歧視更讓人們先入為主的選擇不相信異議之聲。

 

今年1124的公投結果,就是現實中的另一個例子。懸殊的票數、令人難過的結果,讓更多人猛然意識到,保守方傳播力度的強大和精準。似乎,相較進步方殷殷論述,保守方似是而非的破碎甚至錯誤資訊更加深入人心。透過投入龐大財力和人力,以無孔不入的小卡、Line長輩圖、傳單、謠言,散播恐懼和仇恨,保守方成功激起受眾分享轉載其產製的內容,強化,甚而固化了歧視。

 

不過,對的事情、美好的理想,總能夠讓心中還有希望、還有熱情之人願意為之付出。當方凝心灰意冷,由方凝一路指導的麥曉欣便挺身而出,為了喚回方凝的熱情,也為了媒體人的職責:追求真相。麥曉欣抓住自殺事件的疑點,接手方凝的工作,鍥而不捨直到查出真相。在這個故事中,麥曉欣不只繼承了方凝的專業素養,她還完整學習到了方凝對媒體工作的堅持。堅持理想很難,很辛苦,但是心中對理想的希望使媒體人堅持,而堅持才能夠看見希望。就像,現在的許多媒體人,在被公投結果傳達出的價值所斲傷後,仍然重整旗鼓,調整腳步,無論以深入人群宣傳的方式,還是開始製作傳達進步價值的長輩圖,這些媒體人都奮力朝著理想中的公民、人權社會繼續前進。

 

 

莫忘初衷

方凝在麥曉欣的幫助下找回信心和堅持,而後來,汪海藍也在跌落谷底後,在方凝的陪伴下重新找回方向。方凝記憶裡的汪海藍,大聲疾呼要早日當上《榴槤日報》總編輯,由她來決定全香港應該關注的大事。那時的她們相信,總有一天,她們會讓大報為弱勢發聲、鞭策上位者,陽光會因而得以照進被人們遺忘、厭棄的角落。教會方凝盡力讓議題和故事被大眾看見是媒體職責的是汪海藍,教會方凝在看見自己力量有限,明白世事未能盡如人意的也是她,所以在汪海藍背叛方凝之後,以及後來下定決心往上爬,變得越來越冷酷勢利時,方凝的失望難過可想而知。

 

後來,汪海藍才找回在第一線做記者時的奮不顧身,和方凝重修舊好;後來,方凝才放下心結,發現年輕時的偶像汪海藍並未完全消失,並逐漸回歸。在劇情前期,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是方凝喝醉了酒,把立法會大樓上的正義女神像當作汪海藍,痛罵了一頓還拿鞋扔她。方凝此舉,除了想起過去在此地汪海藍滿懷熱情理想的樣子外,大概也表現出,過去的汪海藍,就是方凝心目中的正義女神,恰似麥曉欣也將方凝看作心裏的正義女神一樣。

 

重拾初衷的汪海藍,在最後,又一次做了方凝的導師。當方凝心急地為了查清男友之死的真相,不擇手段時,是汪海藍發現她的異常,阻止了她。是為了保護方凝,也為了在無論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守媒體人的專業,扮演好資訊守門人的角色。

 

懷抱希望

即使劇中堅持理想的記者遭遇一次次的挫折,編劇仍然安排了一線希望。劇情後段,接替汪海藍的新總編Emily主導的《囧報》,變本加厲地更走上更聳動、更驚世駭俗的方向,不單報導內容低俗不堪、水準低落,Emily還唯高層是從,用大量廣告、置入性行銷充填版面,更為特定候選人護航、喉舌。《囧報》變得如此,反倒激起了讀者不斷的抗議責罵,發行量一落千丈。在這一段劇情裡,觀眾看到,社會大眾仍然對媒體素質懷抱要求,一味的腥羶色並不是票房保證反而是毒藥,更令人樂觀地認為,閱聽人的素養是在提升中的,社會仍然期待媒體報導重要的新聞而非花邊瑣事,更對業配新聞抗拒不已。

 

去年,前《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東的「中國時報請停止踐踏媒體尊嚴」一文披露與上述《囧報》處境相似的情形,引起的迴響也顯示出了社會對媒體的期望和專業媒體人自身的要求。時間拉回到更早,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新聞從業者、傳播學者、學生的挺身而出,還有後續許多獨立媒體的興起,讓人看見公民力量的展現,還有現在及未來的媒體人對媒體環境的希冀。

 

《導火新聞線》為觀眾呈現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對話,展現媒體人的困境,並疾呼新聞理想,打造出一支專業而充滿奮不顧身熱情的新聞團隊,讓觀眾看見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樣貌,帶領觀眾在一個接一個新聞事件中抽絲剝繭、經歷心驚膽顫,堅持對真相的追求,關懷著社會的每個角落。

 

 

Yun

Yun

從社會學到傳播,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詰問自身,找尋不同角度觀看這世界。喜歡文學、繪畫、電影和音樂,相信藝術的本質最終都將回歸生活。
Yun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Yun

從社會學到傳播,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詰問自身,找尋不同角度觀看這世界。喜歡文學、繪畫、電影和音樂,相信藝術的本質最終都將回歸生活。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