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廣告一樣,迷因以傳播效率為重點,首要任務是讓人過目不忘。如同競選情境一樣,迷因有不同的政治訴求,只要就符號具(Signifier)的部分表現得出色:令人動容,或驚駭、發笑,多數的閱聽人不再留心複雜的政治論述,包括其邏輯和修辭構成,遑論是意識形態的剖析。
回顧社群媒體還沒冒現的年代,電視為主要政治傳播平台,個別政黨、候選人特別設計琅琅上口的口號,或稱「聲刺」(sound bite),爭取新聞頻道的播送時間,例如歐巴馬競選演說中常用的「Yes, We Can.」。不妨也將迷因視作網路互動中不斷出現的聲刺,同樣過目不忘。不過正如前面所分析,圖像變造軟體普及後隨手可得,傳播門檻連帶取用成本降低,人人都可以是宣傳大師。只不過,當代的迷因(或政治廣告、聲刺)終極目標或許並不只是單純讓政治家上位成功爾爾,不少還帶有危險的反動色彩。就政治傾向而論,說其中不少以第三帝國宣傳大師戈培爾(Goebbels)作志業模範也不為過。
包裝成迷因的仇恨符號造成傷害,參透宣傳計倆的「局外人」還有相抗衡的可能嗎?
美國漫畫家Stonetoss有新納粹主義的背景,因為過往曾經在作品中多次出現聲援希特勒政權的論調,聲名狼籍而換了筆名。現在的他重新品牌化(re-brand)後,則是以堅定的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自居。就其推特裡發佈的個作品看來,他主張極端的言論去管制,將政治傾左取向者一概視為社會正義魔人(Social justice warrior, SJW),他的創作即是以取笑這些「SJW」及社運份子為樂。名義不同,這位極右畫師只是以非常「迷因式」的方式重出江湖罷了:那些宏大的人道、平等、社會主義,在他的筆下只是「一點也不上心的玩笑話」而已。
Stonetoss抓準了美國人打從戰後就對社會主義的遲疑和犬儒態度,作品時常對相關政策冷嘲熱諷,聊表不屑。Stonetoss在這張兩格漫畫明瞭地指控兩種糟糕的社會主義實踐:左邊是傳統的、Fox News框架式[1]「挨餓」的社會主義國家形象;而另一邊則是取笑在資本主義社會(星巴克店徽)中仍具有左翼關懷(改寫成soy-cialism)的人士。與前述「黃豆男孩」的迷因有著共享的符號——在Toss眼中,這些敵方陣營的成員因為攝取了很多黃豆,所以被雌化成「女乳症」患者;顯然他們也不會是Alpha型真男人,不鍛鍊自己才生得腦滿腸肥相。
Stonetoss一方面復辟了所謂保守派「嬰兒潮老人」(baby boomer)對於左翼份子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則間接宣揚了另類右派間新興的嘲諷迷因:黃豆男孩,藉此又回應了這個迷因根深蒂固的恐懼訴求,讓「社會主義」變成一個「真男人」該畏懼的詞彙。
然而,工具並不是只被極右派把持,Toss的反對勢力不甘示弱,在reddit論壇裡開設子論壇r/antifastonetoss[2](antifa-stone-toss)。子論壇名字說明了來頭:antifa是為反法西斯組織(anti-fascist)的縮寫,成員們以改造Stonetoss作品為交流宗旨。他們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攔截由Stonetoss創造的漫畫作品,把渲染仇恨的對話全數塗改,原圖留下作為改造的依據,並成為可以自由下載的「格式」[3]。創作原理大抵與迷因雷同,需不需要再賦予新的政治意義就隨人斟酌,但是宗旨都是一貫的「Stonetoss是個納粹」(Stonetoss is a Nazi)。
例如,這幅變造過的漫畫沒什麼微言大意,分鏡中間那一行字,才是論壇成員們在意的重點。
和迷因的影像文化類似,網路政治漫畫雖不完全與之相等,但是創作篇幅短,背後的意義自也不複雜。就個人淺見看來,極右派的政治訴求之所以更容易以這種取徑散佈,或許也和偏見的本質相關。它的根源來自於對於他者過度簡化的認識、對於事件去脈絡化的詮釋,所以相對來說更容易用一張圖或一個流行語就說明完「理念」(如果仇恨算得上理念的話)。
r/antifastonetoss的藉著改編漫畫的反法西斯大業成效如何不可預知,但是宣傳「Stonetoss是個納粹」也沒讓迷因走偏政治廣告的軌道,可惜能治的畢竟有限,只能警覺同平台的閱聽人:某位創作者在傳播有害的訊息。
歐美網路脈絡下的「攔截戰」始終在極右派陣營設下的沙場,防守位置能做的畢竟有限。不過爭霸過程畢竟是動態的,先理解對方武器運作的原理,再攻回一城或許也不是妄想。
跨國境的迷因之惡
回頭檢視台灣,社群媒體對於迷因文化不陌生,且無論民間或官方,都有應用在政治領域的實踐。針對本土時事議題分享梗圖的專頁,「台灣迷因taiwan meme」擁有逾八萬名粉絲,而「政治迷因Political memes」也已經突破兩萬點讚;為了廣宣外患罪刑法修訂事宜,行政院長蘇貞昌的Line帳號也大玩梗圖,成功引起討論。[4]
但是,誠如前述,用迷因作為廣告自有其風險。若是議題牽涉複雜的理解,而閱聽人只記得講幽默訴求的影像,那麼恐有買櫝還珠之憾。
事實上,迷因操作不是新把戲,成為淡化官僚技術色彩的媒介之前,它的產製邏輯已經在台灣發酵已久,無獨有偶,也是從仇恨符號發跡。例如,2016年間的線上論戰。彼時PTT八卦版產生了不少「母豬教」行話:「三寶、公主、ㄈㄈ尺」,肇於對女人有限或惡意的理解而產生的厭女情結,則鮮活地攤在陽光下,一度在文化評論圈中造成討論[5]。
但是,同樣無解的是,詮釋、批判這種價值觀的各種論述,和迷因短語比較起來,總是長篇大論。作為訴諸情感的政治廣告,後者無論是喚起了陽剛焦慮,或是訕笑「她」群的低級幽默,都要吸睛(或是抓耳)多了。
作為政治傳播工具,迷因採用情緒訴求,散佈快速,曝光程度頻繁,是廣告,也是不斷縈繞於感官的「聲刺」。
有效的理念傳播中,迷因確是一條捷徑,但是稍不加注意,或許就會加速縮短民主世界中眾人與惡的距離。
[1] 該頻道態度鮮明不在話下,對於傾左治國理念時常提出批評。其論述態度參考Lott發表的這篇文章Top 5 failed socialist promises: From Lenin to Chavez,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top-5-failed-socialist-promises-from-lenin-to-chavez
[2] 參考https://www.reddit.com/r/antifastonetoss/
[3] 參考https://imgur.com/a/qkmGfxb
[4] 參考:〈蘇貞昌抓共「蝶」!詼諧圖片笑翻眾人:是炳忠?〉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90508/3368375/
[5] 參考〈【性別觀察】誰是母豬教徒?當仇女成為一種流行〉,http://womany.net/read/article/10857
賴其郁
Latest posts by 賴其郁 (see all)
- 硝煙以外,梗的對決:(三)符號攔截戰 - 2019-06-25
- 硝煙以外,梗的對決:(二)迷因即廣告 - 2019-05-23
- 硝煙以外,梗的對決:(一)從槍擊案談起 - 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