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憶與電影批評的界線:關於《同學麥娜絲》與黃信堯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儘管《同學麥娜絲》跟《大佛普拉斯》都是很新的電影,但是對於黃信堯並不陌生,比起看完「同學麥娜絲」之後大家都想找來看的「唬爛三小」,其實我對於另外一部記錄柯賜海的「多格威斯麵」(即Dog with Man)更印象深刻,也推薦大家可以找來看(我應該有看三次以上)。

 

先說結論,我覺得比起「唬爛三小」的真誠跟純粹,「同學麥娜絲」實在是遜色許多,當然演員的演技都很棒,劇情、敘事都很流暢,但兄弟情誼從主旋律變成串場,實在有些可惜。一開始宣傳「人生中會遇到的四種同學」,最後又變成「社會不公」的故事,「社會不公」當然需要被了解、被解決,但當他變成某種機器神,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也讓故事少了點韻味。且四個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線,但除了納豆飾演的罐頭,又都說的不夠完整。

 

飾演閉結的劉冠廷,是我本片最喜歡的角色,但偏偏最不愛閉結那段劇情,覺得實在有些灑狗血,特別是真愛翻譯那段。而片中最喜歡的則是納豆走進破舊的大樓查戶口,那棟大樓簡直太真實,讓我想到國高中有時走過一些奇妙大樓的回憶,黃信堯電影的取景,總是讓中南部居民如我感動於脫離台北觀點,呈現相對真實的中南部景致樣貌,光是這點就讓人肅然起敬。

 

甲上娛樂發佈於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黃信堯與青春的回憶

在我就讀大學期間(2004-2007年),差不多是國片市場最萎縮的時代,根據2009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跟2006年國片的台北累積票房大約都只有4千萬左右。但與此同時,台灣的紀錄片卻十分蓬勃,諸如2004年吳乙峰的《生命》、2005年《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即使到今天都還是十分有名的作品。

 

記得當時在嘉義就讀大學時,除了擔任南方影展志工狂看國內的紀錄片,也把南藝大的音像紀錄研究所當作一個理想的志願。當然我看的還不算多,不過在當時就對黃信堯有別於其他紀錄片的風格印象深刻,起碼非常的「好看」:在攝者、全知者、劇中人之間的角色切換,以及口白的切入等,其實早就是黃信堯在紀錄片時期的拿手絕活。

 

對黃信堯來說打破第四面牆不僅是敘事工具,或許也作為把觀眾拉過來同樂的遊戲,儘管劇情往往是生命中的黑色幽默。這點在《大佛普拉斯》已經玩的淋漓盡致,好處是觀眾總能快速的了解、同感劇中人物的遭遇,但是在不斷抽離出戲的過程,電影本身又彷彿被支解成為影像或場景。

 

在《大佛普拉斯》中,個人覺得故事其實相對單純,因此黃信堯口白跟鍾孟宏(中島長雄)攝影的存在,讓整部戲顯得立體。可是在《同學麥娜絲》相對豐富的故事線之下,則是讓我覺得有一種「希望讓演員多演一點」、「讓故事自己多說一點」的感覺。

 

#同學麥娜絲 #三十年大挑戰 #那些年我們一起騎的歐兜邁 小編覺得啊堯導演根本長榮中學馮德倫啊,原來啊堯導演對機車的熱愛從小就開始了…(筆記)   #竟然不是粉紅色的歐兜邁 #好可惜    【同學麥娜絲】11.20鬥陣相挺 ✦點我訂票▻…

甲上娛樂發佈於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也從同學麥娜絲去思考影像批評的界線

純粹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個人不會給《同學麥娜絲》很高的分數,但我不禁想到大學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我們對於《唬爛三小》發表一些觀後感,我第一個被點到,就回答「雖然他們看起來好像常常騎車閒晃,但是可以看出彼此深厚友情跟對於人生、社會的體悟」類似這種意見,結果被老師痛加斥責「不要評價別人的人生」。我當時覺得「我沒有這個意思嗚」,不過歷經十多年輪到對《同學麥娜絲》發表感想時,不由得思考還是導演本來就沒有要跟你拍「電影」的意思,當這部戲的呈現方式試圖讓觀眾感受「這是某些人真實人生」時,是否能夠被當作電影評論,當導演不想拍那種很「電影」的電影,還能被當作電影批評嗎?

 

在《同學麥娜絲》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的想法,但無論如何,我都希望黃信堯可以繼續拍片,因為他的片總能找到趣味的題材,不管是電影或紀錄片;只是我也會很好奇,這種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已經玩到一個極致的時候,若下一部片也是電影長片,黃信堯會怎樣處理,畢竟這是他很招牌的風格,該如何取捨,要不要取捨,留待下次買票進場一睹究竟。

 

圖片/取自甲上娛樂

 

吳柏羲

吳柏羲

北漂的岡山囝仔,以美女家自居,立志成為網美界的舒國治 (-̇᷇̂ᴥ ̇᷇̂-)
吳柏羲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吳柏羲

北漂的岡山囝仔,以美女家自居,立志成為網美界的舒國治 (-̇᷇̂ᴥ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