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Oxford Bookworms Library
在我國中的時候,寒暑假會有那種小本的英文讀物要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某次有一本讀物叫做The death of Karen Silkwood,也就是斯克伍事件電影的濃縮兒童讀物。雖然封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梅莉史翠普,但那時根本不認識她,而書的封面又設計得很恐怖,一時之間,我還以為是恐怖小說,結果看完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追求正義的悲劇故事。
凱倫‧絲克伍其人其事
本片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所以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主角到底何許人也。凱倫‧絲克伍(1946-1974),是一名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核能燃料棒工廠的員工。早期由於人們尚未廣泛了解輻射對人體的可能危害,加上資方刻意隱瞞公安風險,其實工廠員工是曝露在高度危險的環境中工作的。
凱倫在意識到這件事後,開始關心以前從未注意到的不合理現象,並加入工會主動搜尋公司的不法證據,最後她卻在與紐約時報記者相約會面的路途中,發生車禍身亡。車禍現場疑似有被逼車的痕跡、凱倫血液中被驗出有微量酒精與安眠藥成分,更重要的是本來要交給記者的公司不法證據不翼而飛。
她的死亡是因為疲勞駕駛,還是真的被人為封口了呢?
圖/MGM/ABC Motion Pictures
因此凱倫的死亡成為一個謎團,她有可能是開車開到睡著發生意外,但更有可能是遭到滅口。她的死亡除了讓有關當局啟動調查,發現工廠違法事項並關閉外,也喚醒大眾開始關注、檢視核能的安全性。
但我無意於本片討論核能發電的對錯存廢與否,因為就我的觀影角度而言,我認為它的主軸是敘述勞工抗爭的困境,而恰巧只是發生在核能燃料這樣一個相對不被理解而危險工作場域。而全片對核能問題的描述,亦是點到即止,並沒有明顯批判,但藉由核能這樣一個高危險性的工作環境,彰顯出資方和勞方的極端不對等關係。
因為缺乏資訊和知識,作業員並沒有很認真地看待他們的工作,公司也可以很輕易地欺騙曝露於輻射危機的員工。所以我想說的是,人為的欺瞞,遠比核能本身造成的危害更大。
寫實而讓觀眾有帶入感的呈現
本片的敘事發展是漸進式的,一開始主角就是個與所有員工沒兩樣的尋常勞工,白天在工廠上班賺錢,周末則與親友共度。她所居處的城鎮,看起來就是很典型、依賴工廠提供周邊居民工作機會的地方。至於工作內容,在出事前,其實她感覺也不太把工作當回事,什麼安全守則也不在意,一直到熟識的人被輻射感染後,才開始了解、進而想改善工作條件。
這個背景描述,很難不令我想到台灣著名的工廠汙染案:RCA事件。自1970年起,RCA在桃園的廠房吸引周圍青壯年人力投入,一度帶動當地的繁榮。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廠方卻私自將製程中產生的毒性溶劑,非法的打入地下水中。至此為止,整個發展都很像本片,只是在RCA的案例中,並沒有像絲克伍之類的員工,留意到他們的工作環境對毒性物質沒有什麼防範,結果在廠房都撤資關閉廠房,處分掉資產拍拍屁股走人後,這群員工才發現,原來當年的廠方惡行,造成爾後他們的罹癌率激增,賠上了健康。
我們當然要痛罵RCA資方無良,視環境保護與員工健康於無物。不過換個角度想,在當時普遍對工業廢棄物還沒有太多認識的台灣,跨國大企業RCA很難不被在地人認為是一個好的工作機會。試想,大工廠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還帶動附近商家發展,等於是支撐起當地人的生計;只要工廠開門一天,就幾乎保證有一口飯吃,也不用離開家鄉到外地打拼;這對當地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好挑剔的了。
“為什麼你不把注意力放在薪水上,而要管那些跟你無關的事情呢?”
圖片/MGM/ABC Motion Pictures
與RCA案裡環境相仿,這個奧克拉荷馬州小城的大部分居民,也是依靠工廠所提供的工作機會養家糊口。因此在絲克伍意圖了解真相或想要透過工會資源發聲的行為中,同事往往認為她是麻煩製造者。畢竟要是工廠收了,大家只能回家吃自己。正是這樣的一個依賴關係,讓一些原本合理的想法和訴求,都變得窒礙難行。
這種明明同樣身處勞工階級,卻因為眼前的利益互相敵對,真的是一種很矛盾卻又真實的反應。在台灣,遊行會被罵癱瘓交通快滾,工會在抗議會被酸吃飽沒事叫什麼叫啊,我加班加到死都沒在喊……所以凱倫在片中被同事排擠,相信大家一定能夠理解。而類似的情節和情結,在最近的華航空服員罷工風潮中,也真實地發生在我周遭。
我有一位記者朋友,對於華航空服員最終獲得談判成功的結局煞是羨慕,但更多的是不滿──覺得空服員高喊工時過長,薪水太低,殊不知記者比他們還要慘,工時更長但薪水很可能一半都不到。特別是罷工期間媒體關注度高,記者還要忙著寫稿報導,編輯們要熬夜下標題,跑線記者做這些事也不會有獎金……。
她的抱怨在社群網路一貼出來,立刻引起熱烈迴響,不過好友們的反應正反都有。有趣的是,當回應中有人建議她不如也來串連一下搞個大罷工,這位記者友人馬上就「縮」起來了。理由大概是:真要罷工時是沒有人會站出來,特別是圈子小,棒打出頭鳥,這一挺身可能在原公司待不下去,跳槽也不知道要跳哪,因為沒人敢收呀……各位觀眾啊!這就是為什麼勞工爭取權益的行動如此困難的根本原因啊!因為害怕外部損失的自己人,就像桶子裡的螃蟹,想要往外爬的那一隻總是被下面的螃蟹拉下去那樣,往往成為壓制勞工運動的最佳打手。
當然不是所有抗爭者都像絲克伍一樣在工作場所中遭到全面性的孤立,或是真正面臨死亡威脅(倘若不是自導自演的話,她家裡被不明人士放置放射性物質),何況他們在下班後,也就是一般人罷了。影片中並不全然放在如何抗議、宣傳、揭密,反而把更多時間花在鋪陳絲克伍的生活與人際狀況,寫實感非常驚人,帶入感很深刻。
這種描述勞工問題的切入角度其實滿特別的,它並不如《暴亂風雲》(Matewan, 1987)很顯著的完全以宏觀角度繞著勞資對立在運作,而且最終勞方獲得成功。相反的,縱然最後絲克伍車禍而身亡,證據也不知去向,但結果也不像《底層生活》(Riff raff, 1991)般,貧窮勞工最後只能無奈的以縱火作為無言的抗議那麼悲慘。整部片子只是用一種很平實的手法,來讓這位個性並不完美的女主角挺身而出,在種種困境中,堅持做正確的事。
我會說,本片經營的是一種認同,一種情緒,讓觀眾能夠很快的將這種認同,連結到自身的生活環境,甚至是人際狀況,最後再讓人反思,面對這些現實中仍然存在的結,我們目前的做法是不是最好的呢?這問題我目前也沒有答案。而勞工抗爭的困境,正是這種儘管知道,但不一定解決得了的狀況。因此,就算我們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大聲聲援那些爭取勞動條件的抗爭者,也請不要讓他們更加孤立吧!
後記:在絲克伍死亡後一年,核能燃料棒工廠關閉了。
圖/MGM/ABC Motion Pictures
司柏濬
白天在外正常,晚上回家抓狂,
以惡趣味物為精神食糧。
個性散漫,樣樣通樣樣鬆,隨意放炮,
以致眾人群起而圍攻之。
Latest posts by 司柏濬 (see all)
- |鍵盤分析師|怪獸與它們的產地——荒謬怪物片演進史 - 2019-03-11
- |鍵盤分析師|週五晚間的賽場上,感受那份狂熱─《勝利之光》 - 2018-08-31
- |鍵盤分析師|不知道看了什麼,但反正很有趣就是了之《台北物語》 - 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