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片段,一幕交待了臺灣另類媒體先行者之一「綠色小組」所處的政治限制與突圍之道。綠色小組的異議流通管道在三十年後的當代意義就相當明顯了,影像等媒體多元內容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所需要的並沒有改變,仍舊是一套更為公共與穩定的流通管道。
標籤:TIDF10
進擊的村民:中國農民紀錄片作者賈之坦
紀錄片可以改變社會嗎?對中國農民賈之坦「老賈」來說,答案未必肯定,卻值得努力實踐。1951年出生的老賈,來自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鄉雞鳴橋村,是一位以種植柑橘維生的普通農民。
林木材: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今年TIDF將邁入第10屆,TIDF的新任策展人林木材又將推出什麼樣的影展內容,他對臺灣紀錄片影展以及紀錄片文化又有什麼樣的觀察與理想?
第十一期│專題前言
臺灣的影展活動與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30年。早期金馬觀摩影展的推出,跟當時政府提昇電影文化位階的政策企圖有密切關連,從此之後,影展大致上就在菁英藝術取向的電影品味和消費路線上前進。本期專題透過訪談、座談與資料收集整理,帶各位讀者進入影展的「裡面」一窺。這回我們不看電影,讀點文字。
共誌No.11搶先看:進擊的村民 ── 中國農民紀錄片作者賈之坦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從上一屆開始,積極引入中國紀錄片,這個意義不僅僅是讓臺灣觀眾看到一個紀錄片正在蓬勃發展的地區的作品,更是讓臺灣觀眾藉由紀錄片這個媒介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在TIDF的努力之下,本屆影展參賽的中國作品數量大增,當中當然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片子。何思瑩就特別推薦中國農民紀錄片運動中賈之坦的創作。有什麼特別?請聽思瑩怎麼說!
共誌No.11搶先看:劉昌德談「綠色小組」三十年後的意義!
第10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推出「如果紀錄片有顏色」,回顧臺灣異議影像先鋒「綠色小組」30週年,也重新思考臺灣紀錄片運動的某種開端,以及其文化與社會意義。除了向大家推薦這個專題,《共誌》也先以劉昌德的這篇文章共襄盛舉!
共誌No.11搶先看: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專訪策展人林木材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對於晚近臺灣紀錄片的創作與觀影文化具有關鍵影響。今年TIDF將邁入第10屆,《共誌》第11期製作了「影展解密 + TIDF 10」專題,專訪到林木材。以下是《共誌》對林木材的專訪整理,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