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媒體 生死關頭
作者:共誌
第七期|目錄
攝影的政治服 — 鐘聖雄、劉振祥、倪祥專訪
向David Bowie致敬:與大家一同緬懷David Bowie
David Bowie在主流中前進,在商業中前衛,他的演藝生涯不斷實驗、創新、超越自己,直到與癌症共處的生命終結前夕…
臺劇新(拉)契(警)機(報)問卷大調查Part2
無論是因為人親土親所以不會放棄,或者是愛之深責之切所以犀利批判,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臺劇到底在哪個部分最需要改變呢?
第十一期|編輯室報告:速度消滅不了溫度
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不過,當初《共誌》創刊時,一直有人覺得這樣的刊物撐不了多久,3期?5期?10期了!?好吧,也該結束了…
共誌No.11搶先看:進擊的村民 ── 中國農民紀錄片作者賈之坦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從上一屆開始,積極引入中國紀錄片,這個意義不僅僅是讓臺灣觀眾看到一個紀錄片正在蓬勃發展的地區的作品,更是讓臺灣觀眾藉由紀錄片這個媒介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在TIDF的努力之下,本屆影展參賽的中國作品數量大增,當中當然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片子。何思瑩就特別推薦中國農民紀錄片運動中賈之坦的創作。有什麼特別?請聽思瑩怎麼說!
寓教於樂的英國公共兒童頻道(CBeebies)
在英國唸書的這四年多,因為孩子的關係,陪著他看了許多兒童電視節目,其中英國BBC公廣集團旗下的兩個兒少頻道是我和孩子的最愛。因為其內容多元,節目設計與問答用語上非常鼓勵尊重小孩,再加上這兩個兒童頻道都沒有播放廣告,更是讓我安心且放心與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
動物社群媒體的角色扮演
在社群媒體上,動物不再只是飼主的寵物,而是個有頭有臉、動輒擁有數十萬以上粉絲的「動物明星」…
共誌No.11搶先看:劉昌德談「綠色小組」三十年後的意義!
第10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推出「如果紀錄片有顏色」,回顧臺灣異議影像先鋒「綠色小組」30週年,也重新思考臺灣紀錄片運動的某種開端,以及其文化與社會意義。除了向大家推薦這個專題,《共誌》也先以劉昌德的這篇文章共襄盛舉!
共誌No.11搶先看: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專訪策展人林木材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對於晚近臺灣紀錄片的創作與觀影文化具有關鍵影響。今年TIDF將邁入第10屆,《共誌》第11期製作了「影展解密 + TIDF 10」專題,專訪到林木材。以下是《共誌》對林木材的專訪整理,不可錯過!
新聞慢慢來
突發社會事件造成社會系統不穩定時,民眾對媒體的依賴更深,媒體的角色與表現更受注意。事件過後近一個月,我們或許可以開始冷靜思考:媒體即時、聳動報導造成哪些潛在效果?媒體報導是否可能少招致些批評、得到些讚賞?
振興台灣遊戲產業,應從扶植獨立遊戲開發開始
隨著電子競技遊戲的關心和使用族群日益擴增,相應的,台灣政府官員近期均出面表示力挺台灣電競運動的發展,例如台北市長柯文哲與高雄市長陳菊便前後公開宣布,將積極投入扶植電競業。
是時候了 讓國家媒體專業自主吧!
每次政黨輪替,國有/公營媒體的高層人事難免大風吹,除了造成媒體內部人心浮動,也影響媒體專業表現。是時候了,該有個長遠之計,讓國營/公共媒體真正達到專業自主的理想。
第六期|目錄
如果臉書是一座城
OTT威脅 產業怕什麼
日前,在時代力量黨團舉辦「反媒體壟斷法制化」公聽會上,黃國昌委員提到反媒體壟斷也應兼顧產業發展,筆者甚表贊同。當日除了不少學者與業者均表達對現有廣電產業垂直壟斷的憂慮,也有不少業者提到中國視頻內容(OTT)大舉侵台,對台灣產業造成很大威脅。
誰更好?Apple Music與 Spotify的串流音樂龍頭之爭
Apple Music試用兩週後感想:歌曲量大致跟Spotify差不多,至少以我收聽的音樂類型來說該有都有(但日韓一樣悲劇)。內容方面,一如Apple產品一貫強調的以使用者為本的核心理念,其相當具有「人味」的內容是一大亮點。
當行政院長對記者說「不」
準閣揆林全看來是個有話直說的人,那麼我也要向他有話直說:民主國家的行政首長最不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去告訴新聞記者「什麼事不要做」。這當然是針對他3月15日要求新聞界不要為了想早一步知道內閣名單,就使出半路堵人,或狂打電話到他家的招數的相關發言。不論喜歡或不喜歡,閣揆擺脫不了新聞媒體,林全應該開始習慣這些事。
「我就是國家代表」── 新住民談話性節目中的國族意識
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些情境下,潛意識裡的國籍意識會被喚起。國籍意識的覺察,往往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表現得更為顯著。最常遇見國籍意識抬頭的例子,就是在國外或國際體育賽事時,以國籍來區分我者與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