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卓越新聞獎第一次設立「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獎項頒給了十幾年來一直關心台灣生態農業與小農經濟的馮小非女士。馮小非與朋友們在2011年創立的「上下游新聞市集」,以媒介、銷售小農有機產品平台的獲利模式,支持起一個常態性的農業與生態專業新聞網站。
作者:共誌
關於共誌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共誌》每期於大專院校、獨立書店與藝文空間提供免費的限量紙本索閱,接下來即將在Taz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上架。
圍城、堵局與突圍 香港七一遊行與主場關站
2014年6月30日,倉促跳上前往香港的班機,為了隔日的七一大遊行。盛夏的熱氣蒸的人理智昏花,忘了沒有良好規劃和台港來回的時間金錢,只剩下心底最熱切的想法--想知道為何每年遊行的人們總堵在維園、堵在路上、堵到離不開起點到不了終點…
新聞游擊隊 透視韓國OhmyNews
當跑到好新聞讓記者發出「Oh」的驚嘆,加上「My News」,就成為創立於2000年2月的「OhmyNews」。以「每位市民都是記者」作為口號的OhmyNews,每日新聞80%由公民記者提供,並將每位公民記者稱為「游擊隊員」,指這群市民是一群小眾、非正統的新聞部隊,用獨特的觀點報導周遭,挑戰傳統新聞…
獨立前行17年 苦勞網另類實踐
傳統媒體面臨挑戰在21世紀已不是新鮮事。各種新型態媒體的嘗試前仆後繼,目前台灣仍具活動力的獨立媒體,如《上下游新聞市集》及《環境資訊協會》等各有建樹,而《苦勞網》自創辦起歷史最久,是已近成年的17歲。
走出台灣,獨立報導 林冠吟的比利時經驗
很多人對「公民記者」的印象,往往限於素人以手機、相機記錄在地事件,然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不過曾獲得兩屆Peopo公民新聞獎的林冠吟,「公民記者」還有很多不同的實踐與做法。
記者的獨立之路 《環境報導》朱淑娟
即使已經成為獨立記者多年,朱淑娟仍然保持著到主跑路線「固定」報到的習慣,她解釋:「記者就是要『跑』新聞」,所以即使平常沒有採訪,也會「來官署坐坐」,因為官員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是某個新聞的徵兆。
第八期|編輯室報告
三月台灣,太陽花運動。十月香港,雨傘革命。兩次公民抗命,在華人社會引發震盪。老邁的掌權者躲在盾牌、警棍、辣椒水之後,青年抗議者站在暴力機器、群眾力量、與歷史浪潮之前。而心思清明的記錄者,還在嗎?
VLV的創辦者年初安息,紀念一個時代逝去
昨日(2014年11月18日)英國著名的公共廣電閱聽人組織 (Voice of Listener and Viewer, VLV),第31屆年度秋季會議閉幕,又是一次指標性的英國廣電發展論壇發聲。這次請來了BBC Policy Controller, James Heath來談BBC遭逢年復一年的大挑戰,同時與Channel 4 經營者互相對談或辯論未來公廣傳媒發展之路。
逃離「臉書國」!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離散者計畫」打造的社交網路有三個基本特性:去中心化、互聯網自由以及保有個人隱私,而這些都是商業化的臉書做不到的。
Riverside Diary ── 紀錄兩場工作坊
此次我所參加的PILnet(The Global Network for Public Interest Law)工作坊是帶我們去Witness參訪,以及在PILnet辦公室與Pavol Zilincik會談關於他在Slovak Republic(Slovenská republika,斯洛伐克)的司法改革經驗…
給街頭守門人 堅實的基地
在今年太陽花學運有幾位台大新聞所學生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記錄各校學生奮不顧身,集體攻進立法院議場的畫面,提供了第一手新聞,之後他們組成跨校團隊,日以繼夜守候現場,隨時把學運期間重要的消息提供國人與世人。之後他們更記錄平台的形成與運作,於日前出版成書,名為《街頭守門人》。
陳為廷臉書遭停權 決戰資訊最前線
日益習慣在臉書瀏覽一天的新聞,卻諷刺的發現一則貼文,「陳為廷臉書不見了」。原來臉書實名制推行之後,經人檢舉非使用身分證件上的名稱,帳號會遭到停權處置。受害人除了因隱私需求較多使用化名的LGBT族群和使用母語名字的原住民之外,本名使用者如陳為廷,也因惡意檢舉成為最新受害人。
愈快愈沒力:即時新聞時代下的新聞工作者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
當閱讀成為孤單的風景
臺灣傳統書籍市場日趨萎縮,電子書市場百廢待舉,Amazon引起的爭議對我們似乎是有些遙遠。我們失去了西非式閱讀的虔敬,也沒有歐洲人對書籍文化的堅持,剩下的只有對科技載體的迷戀拜物。
日月光案判決 暴露優待企業問題
日月光企業2013年排放污水事件,10月20日高雄地院判決「罰款三百萬,五名被告,一人無罪,其餘四人各判一年四個月到一年十個月徒刑,均可緩刑。」21日四家綜合報紙均大幅報導。現就兩個要點提出比較,其一,「大學不受地院委託」,不願意檢定。
BBC POP-UP 帶領BBC走進地方
BBC推出BBC Popup的實驗計劃,將在未來六個月,在美國的六個城市創造一個臨時性的popup 辦公室,主張:「為了全球觀眾的地方報導(local stories for a global audience)。」
不滿剝削 壹電視工會通過罷工提案
「工會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罷工,是資方逼得我們拿到罷工權!」壹電視工會鄭一平感慨地說,今年8月14日,壹電視工會對外宣佈,以140票對上15票,壓倒性的票數,取得合法罷工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