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 就做全套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日前提出黃金時段播放本國自製內容的草案,並於8日召開公聽會。會中正反意見皆有。筆者認為,對自製內容的管制是重要一步,但仍需整體政策配套,才可厚植吾國影視產業。

當川普不再是川普

這是美國史上最負面的選舉,卻也是史上最吸睛的選舉。各大新聞台靠著總統大選這場長達一年半的「政治實境秀」,收視率向上飆升。儘管在勝負未定之時,就有不少美媒已經悲觀表示,這是美國史上最糟糕的一場選舉,美國民主是最大輸家!在這次選傳「川普」二字也從曾經是豪奢的同義字,變成是白人優越主義 (或集體焦慮)、男性沙文主義、以及反全球化的縮寫…

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

台灣在短短20幾年不流血實現民主,放諸人類歷史堪稱奇葩,千萬不要低估台灣社會與人民涵融進步、接受改變的能力。對於第六屆公視董事會的思考亦然,揚棄舊思維,掌握新情勢,希望能糾集更多同道,努力把公視推向影視音創製龍頭、人才育成基地、資源流通平台的另一境界。

從回收中廣頻率看 轉型正義大不易

中廣頻率回收風波讓人深刻體會轉型正義執行之不易,以藍綠鬥爭混淆事實者有之,訴求生計轉移焦點者有之,揚言聽眾權益受損舞弄民粹者有之,當媒體們忙於進行各種去脈絡、有聞必錄的新聞報導時,期待正義來臨的人們卻無法不憂慮地聽見其腳步的遲疑。

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 ── 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前陣子(6/2)馬欣在娛樂重擊的專欄發表了"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我非常認同馬欣在該篇文章結尾時所說的,戲劇是「我們共同記憶某一個年代,以及他國人怎麼看我們的重要標的。」但這句話所呈現的顯然是某個因素造就的結果,這個因素是什麼?正是為什麼我不能認同該文章對於台劇的批評的癥結所在。

洪素珠事件與公民新聞的「再進化」

洪素珠在臉書發表辱罵榮民的影片,引發輿論譁然,更因為她具有公視公民新聞平台(PeoPo)會員身份、過去在PeoPo發表的數篇影片被檢舉分裂族群,使得公民新聞的開放制度遭到質疑;而公視在事發後指PeoPo僅提供平台、內容由公民記者負責的說法,也遭外界譏諷為「切割」。

寓教於樂的英國公共兒童頻道(CBeebies)

在英國唸書的這四年多,因為孩子的關係,陪著他看了許多兒童電視節目,其中英國BBC公廣集團旗下的兩個兒少頻道是我和孩子的最愛。因為其內容多元,節目設計與問答用語上非常鼓勵尊重小孩,再加上這兩個兒童頻道都沒有播放廣告,更是讓我安心且放心與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

新聞慢慢來

突發社會事件造成社會系統不穩定時,民眾對媒體的依賴更深,媒體的角色與表現更受注意。事件過後近一個月,我們或許可以開始冷靜思考:媒體即時、聳動報導造成哪些潛在效果?媒體報導是否可能少招致些批評、得到些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