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前年配合勞團發起的「準時下班日」(Go home on time day)活動中,一名記者給同業的公開信。新聞事件的不確定性與對工作的熱情,讓許多記者願意盡可能地「等到截稿最後一刻」才下班,過勞因此成為常態。
分類:共評論
「國片」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黃飛鴻》到《海角七號》
1990年代徐克執導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向來是我對「國片」最鮮明的印象。李連杰身穿長袍馬褂、武學大師的翩翩形象,在記憶中有如面臨電影裡西學東進的時代,一直與來自「美國」、會駕駛飛車的外國人相抗衡著。直到開始著手自己的研究,才發現早在無形之中,《黃飛鴻》已不再是我心目中的國片代表。那麼,什麼才是「國片」?
誰玩死了香港首家電視台?
亞視是香港第一座電視台,也是全球華人首家電視台,如同香港的命運,亞視的歷史也被深深烙上殖民主義的痕跡,輪番操弄於不同的翻雲覆雨手。
中視裁員不應影響編採自主
中視日前宣布第一波裁員51人,未來將向中天購買新聞帶以節省成本。這對長期位居無線台新聞收視冠軍的中視而言,實在情何以堪,更影響在地觀點呈現、新聞獨立自主及多元文化生態等面向,未來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媒體勞檢現場,傷痕累累,血汗斑斑
上個月(三月)北市府勞動檢查員到市內三十多家媒體執行公務。面對勞檢員時,多數媒體採取拖延戰術,以拖待變。但勞檢員不願離開。媒體最後出示資料。勞檢員速迅在員工出勤報表上,劃出有問題的地方。一劃不可收拾。問題實在太多,多到滿江紅的地步。那一道道的紅線,也許就如勞動者的血汗吧?
她獨立過後,我們可有海闊天空?
幾天前,歌手何韻詩發表獨立宣言,公開宣佈離開主流、轉為獨立歌手。她在聲明中昭告:「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從來需要付出某種代價,而這代價,只要不影響他人,我願意承擔。因此,我看見,前面的道路,若希望繼續帶着赤誠走下去,務必轉變。」
Youtube下架風波 MPS補槍 緯來轉播生變
三月底,中華職棒26年開打了!今年電視轉播終於趕在開幕戰前確定,維持去年下半季態勢,緯來與福斯各拿下2球團主場轉播權,球迷確定有得看,那去年轉播權到底在爭什麼?
E論壇佔領當代議題課程 一位教師的重生
知道318之後台灣社會是否改變了?但我確實改變了。對於台灣的新聞教育及未來,我曾經感到困惑;但是經由318我獲得重生的力量,也找到希望之所在。謝謝318,也謝謝議題課的同學們。
報導好萊塢 想起共產黨
1956年,可能是好萊塢表現最「差」的一年,「僅」佔台灣戲院票房的45.51%。1960至199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佔了75%左右。到了21世紀,好萊塢更上層樓了,平均約95%。所以,好萊塢怎麼會這個月才「在強」?好萊塢早就摧枯拉朽,我們的電影早就沒有立足之地。
紀念日都不紀念了!二二八新聞有事嗎?
今年二二八紀念日,新聞媒體的相關報導,最高比例莫過於紀念會上新任台北市長柯P如何與馬英九的死亡之握過招。我非正式地統計了一下,前述的新聞內容,不論是在電視新聞報導或者從google新聞搜尋功能發現,這類新聞比例之高、令人不訝異卻燃起許多的遺憾。
回歸電影與影展的初衷 ── TFF和TIDF令人讚賞的策展視野
2014年在台北舉辦的兩個影展,讓電影專業人和影展觀眾都豎起拇指讚賞,它們分別是第16屆「台北電影節」(TFF),以及第9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TFF在既有的影展傳承與觀眾基礎上,將一個內涵已漸趨「活動化」、「金馬影展化」的電影節,方向清晰的開始拉回此電影節的前身、於1988年創辦的「中時晚報電影獎」鼓勵論述與創新的影展精神上。
「全民書寫的時代」反而讓你更靜默?── 社群網路的解構集體性與逆民主力量
「全民書寫時代」概念之提倡者認為,新聞及公共議題討論之參與是全民的權利,也是人人都能也應該實踐之技能,「全民書寫運動」使審議式民主與直接民主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將過往公民社會本應擁有的,監督政治經濟權力之權力拿回人們的手中。
試試不擠跨年、不搶票的演唱會
到底何時開始,政治人物成為跨年演唱會的主辦者?再看看江蕙演唱會門票事件,什麼時候,台灣民眾真的如此熱愛聽現場演唱會到忘我、起爭執的地步?說到底,這兩種聽現場音樂的方式,都不那麼尋常。
解析服貿協議:一個國際法的觀點
「國際法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端中的重要議題。」這句話聽起來理所當然,但考量台灣特殊的國家身份,卻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恐怕「中華民國政府」會先跳出來澄清一番。因此,筆者將探討《服貿》性質,分析ECFA與《服貿》,甚至即將展開談判的《貨貿》間的關係,最後評論《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可能性。
當粉絲碰上社運:進擊的國昌迷
總是以襯衫配西裝褲亮相,搭配襯衫上三顆扣子解開,這是大家熟悉的黃國昌。從2012年反媒體壟斷與旺中走路工事件開始,黃國昌的名字躍上主流媒體,更因2014年太陽花學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性不性別有關係! 小記一位女性體育記者
筆者目前在美國紐約進修公益法與人權議題,並趁著耶誕假期至西岸旅行。旅行的最後幾天,在LA時邊開車邊聽廣播,恰好聽到了LA的公共廣播電台KPCC: Southern California Public Radio[1](FM:89.3)一個對Lisa Saxon的專訪節目。
以社會企業形構公共媒體的未來
2014年卓越新聞獎第一次設立「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獎項頒給了十幾年來一直關心台灣生態農業與小農經濟的馮小非女士。馮小非與朋友們在2011年創立的「上下游新聞市集」,以媒介、銷售小農有機產品平台的獲利模式,支持起一個常態性的農業與生態專業新聞網站。
要記者上班打卡的勞檢,這是要逼死誰?
柯P開放政府嘗試以iVoting遴選勞動局長,過程峰迴路轉後由長期投入工運的賴香伶勝出。她當選後首次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表示,落實勞動檢查以改善勞工處境;而台灣記者超時工作與過勞的情形很多、且許多在第一線持續付出,所以勞動檢查的首波對象就是媒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