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遊現實,聆聽亞洲 ── 吟遊人的「流浪之歌」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邁入第十一屆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以世界各地的說唱傳統歌謠,和現代民歌裡的唱作人(singer-songwriter)類型,策劃了今年的「吟遊人」音樂節主題。以傳統樂器說唱傳統故事這個面向,有來自希臘克里特島的希臘魯特琴與布祖基琴樂人尤葛斯(Giorgos Manolakis),芬蘭新民謠運動的代表團體之一「馬尾樂隊」(Jouhiorkesteri),西非喀麥隆的傑出女性歌手卡瑞絲(Kareyce Fotso),和台東卑南族多才多藝的部落青年歌手桑布伊(Sangpuy Katatepan)。當然,這些樂人不僅吟唱傳統,他們也描述當下。

「吟遊人」的另一個主要面向,聚焦於東亞(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幾組唱作人。從日本的「魂花」、韓國的文鎮五、中國西北銀川的蘇陽和東南海豐的「五條人」,到泰國的蘇拉猜,拿著傳統樂器或吉他的當代吟遊人,訴說生活、親近土地、諷刺現實、批判政治。他們和底層人民、學運青年、勞動階級站在一起,對抗缺乏公義的統治階級與國家機器,以歌謠傳遞著理想情操和左翼價值。

 

migration.music.festival圖/流浪之歌音樂節臉書專頁

 

凸顯音樂的政治性內涵、連結土地與人、訴說流離與認同,一直是「大大樹」主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最核心、且旗幟愈加鮮明的音樂圖像。回首「流浪之歌」前十屆的音樂節主題,可以看到它一開始就不想在民族/民謠音樂裡複製傳統,而是在老的器樂或歌唱傳統裡,尋找新的音樂生命,和表達音樂的各種自由形式。「流浪之歌」很快的越過了僅僅在音樂形式上的探索,而逐漸聚焦於議題的策劃與編選。從跨越音樂與文化藩籬的「無國界」(2006),反省當代消費主義的「土地之歌」(2007),歐亞不同城市音樂人相互對話的「城市邊界」(2008),來自台灣南部與國際南方位置之音樂家的「南」(2009),以及流散漂泊、相關何處的「家/離家」(2011),「流浪之歌」持續關心和介紹的,是台灣與世界的音樂人,如何通過動人心弦的音樂,傳遞因為政治壓迫、社會變遷、經濟剝消、全球化下的文化/商業霸權,而讓人民流離、生計困難、族群衝突、家園崩解、文化瀕危。

今年的「吟遊人」主題,不但更清楚的凸顯吟唱歌謠中的政治抗議與社會批判精神,且受邀的吟遊樂人,多數座落在東亞的時代脈絡中。從日本、韓國、中國、泰國到台灣,吟遊人的「亞洲連帶」清晰的呈現在他們的歌曲內容裡。日本「魂花樂隊」在阪神大地震後,轉型為援助災區民眾、並於福島核災後積極反核的音樂團體,這和為了美濃反水庫運動而出現的「交工樂隊」、以及林生祥/鍾永豐持續關切台灣農業與社會議題的經歷,有諸多可呼應之處。泰國的蘇拉猜與韓國的文鎮五,先後為政治動盪的泰、韓政治運動與學運年代,寫歌譜曲、批判獨裁、揭發黑暗,這與「黑手那卡西」樂團無役不與於台灣各種社運與工運場合,也若合符節。東亞國家的政治社會發展,有許多類似的冷戰、殖民、獨裁歷史經驗,它們更需要通過吟遊者的詞曲敘事,提醒、互換彼此的亞洲經驗與亞洲認同。

台灣人民多年來哈日、哈韓,也流行到泰國旅遊;現在我們又瘋「中國好聲音」。除了流行文化、偶像團體、商品音樂之外,我們還有怎樣的亞洲想像?能否從異國情調式的消費亞洲,轉而聽見亞洲更為真實的聲音?台灣關切現實與政治的吟遊人,能否受到社會更多的注目、並生產質量更好的音樂?「流浪之歌音樂節」裡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重量級吟遊人,提供了這個聆聽真實亞洲的難得機會。我藉著韓國的文鎮五在〈沒有愛國者的世界〉一曲裡的訊息,做為期待今年「吟遊人」的心聲:

若這世上所有的國家
都沒有愛國者的話
世界將會一片和平
又溫暖
年輕人們不需要為了國家
為了同族
提槍赴戰
不需要製造砲彈 坦克車 核武

年輕人們
會喜歡花朵
會珍惜感情
會熱愛自然
會喜愛彩虹
世上所有的年輕人
都不成為愛國者的話
會珍惜並熱愛更多事物地活著

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美麗
又溫暖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郭力昕

很少準時交稿的評論工作者,興趣紛雜,認為小酒館是激盪思維或創作火花的更好的教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