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現狀、鞏固體制的電影政治――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與《非誠勿擾2》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為什麼要談馮小剛?做為中國賀歲大片第一人、與極為成功的商業導演,馮小剛的電影有什麼問題、為何值得討論?這是「藝術電影掛」的一種排斥娛樂片、或看不得別人以電影賺錢的意見嗎?

不是的。當我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馮小剛的《一聲嘆息》、《手機》、《天下無賊》時,讚嘆之餘,也對中國能出這樣厲害的導演感到佩服,覺得電影如果是一門大眾藝術的話,它理想的效果應該是這樣:好看、有娛樂性、還能同時在其中帶進一些有意思的訊息或省思。《天下無賊》也許沒有明顯的社會反思訊息,但做為上乘的娛樂影片,同樣讓我拍手叫好。中國能有人拍出在票房上跟好萊塢分庭抗禮的電影,何樂不為?

其實馮小剛更讓我佩服的,是他拍電影之前,在1990年代初與王朔合作編寫的電視劇作品《編輯部的故事》。後來馮/王電影作品裡的台柱演員葛優,就是從這裡紅起來的。像那樣故事生動、表演精彩、又精準地反映著某些現實的電視劇作,同一時間的台灣,很難找到類似的製作可資匹敵。

寫出《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等傑出電視作品,以及編導出《手機》(反映現代科技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大腕》(呈現廣告文化的無孔不入等等各類社會現象)等這樣通俗性與娛樂性高、又別具意味之電影的馮小剛和王朔,一度讓我覺得,中國電影終於不是只能有張藝謀那種拼命從舊社會或古代中國裡尋找商業片材料,還順便正當化極權政治(例如《英雄》)的人了。馮/王的電影團隊,能談當代華人的社會與生活,能處理發生中的城市文化現象。

然而,這世界變化快。從《手機》、《大腕》,到了《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等影片,製作經費節節上升了,票房收益更加水漲船高了,娛樂性與通俗性依然是有效執行著的既定軌道,但身價不斷翻新走高的馮小剛,卻不聲不響地將他電影裡的故事與現實,從多少提供觀眾一些反思的作用,轉換成了鞏固現狀、合理化體制的號角。

馮小剛近期幾部電影裡的煽情與淚水,不再單純的只是票房效益,而都有了這樣或那樣的政治功能,無論是為人民解放軍打造了捍衛人性、堅持正義之形象的《集結號》;或以大量淚水,消解、轉移觀眾在汶川地震災難裡、應該質問中國各級政府之行政責任的《唐山大地震》;或者,鞏固絕對男性中心邏輯這個性別政治立場下的愛情/婚姻故事《非誠勿擾2》。顯然,在中國現下的政治語境裡,似乎只有充分配合統治者主旋律的識時務者,才能繼續通行無阻的創造更大的商業成果。雖然另一位傑出的中國導演姜文,在其商業票房作品《讓子彈飛》裡,成功的讓自己起碼「站著掙錢」(片中的典故,意思是不屈從於權勢邏輯也能把錢給掙了),同樣聰明能幹的馮小剛,卻似乎只樂於趴著數錢。我以馮小剛最近的兩部作品為例,看看他將笑料、眼淚、對現實的嘲諷、與對現狀的妥協揉為一體的高明設計,以及這個可口甜點所可能同時生產的政治效益和利潤效益。

 

If_You_Are_the_One2圖/維基百科

 

《唐山大地震》是不宜提供笑料、只能大量提供淚水的電影材料。我當然不能也無意期待馮小剛像王利波的紀錄片《掩埋》(2010)那樣,直白地揭露唐山大地震可防範而不防範的地方政府失職問題。不過,馮小剛改編張翎小說《餘震》的電影,也相當的簡化了原著裡對女主角(雙胞胎裡被選擇放棄援救的女兒)複雜的心理發展和社會語境的描寫,只把她設計成母女情結大解套、與義無反顧前往汶川災區援救受難者的義工。跟著飾演母親的徐帆淚如雨下的煽情表演,和母女最後重新擁抱親情的溫暖結局,觀眾跟著感動得無法控制奪眶的淚水。

 

after_shock圖/維基百科

 

那麼,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之後,馮小剛跟著拍出一個多年前發生在中國唐山地震之後的故事,裡面充滿淚水、寬恕、解放軍紀律嚴明、飽含愛心的救災、領養災區孤兒的這些主要訊息,究竟所為何來?馮小剛大概沒有必要只是藉機剝削不幸事件、發災難財。事實上,他試圖在電影的人物塑造裡,賦予這些地震受難者一種尊嚴,和令人起敬的面貌。

但是,汶川地震裡備受人民質疑、譴責的災區中小學教室之「豆腐渣工程」,被地方與中央政府極力掩蓋不准提及,使大批枉死學童的家屬,得不到一個說法,甚至找不到自己孩子的屍首。而試圖進行獨立公民調查的四川成都社會工作者譚作人,與北京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因為要協助災民瞭解人為災難的真相,則先後被捕入獄。這時候,馮小剛的電影,就像汶川地震後大量出現在中國電視上的濫情新聞報導,或當時展示在災區大城小鎮的廣場等公共空間上的那些大尺寸救災照片一樣,用炮製的淚水與感動,移轉中國人民對於地震震出的人謀不臧的注意或提問。強迫性的淚水蒙蔽了視線,充斥的感性與情緒消解了問題意識。這即是馮小剛《唐山大地震》對政治與現狀之合理化,所至少自動產生的「大幫忙」,儘管我無法確定這個「大幫忙」是否出於主動、甚或經過授意。

在具有議題消解功能的、去政治性的哀傷與淚水之後,《非誠勿擾2》的馮小剛與王朔,重新回到笑料與淚水交織的輕鬆喜劇上。與《非誠勿擾》不同的是,「非」較側重搞笑,而「非2」則刻意在影片後半段,加上一些看似沈重低迴、但極其造作的對死亡/人生的喟嘆。這些貌似嚴肅的矯情訊息,就這麼正當化了貫穿此劇的男性中心之婚姻/愛情觀點、與繼續鞏固這樣觀點的話語和權力。

馮王二人組在此片裡,如常地供應觀眾一堆可資複頌、甚至引為人生哲理的「經典台詞」,例如:「婚姻怎麼選擇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妳是來尋找感情的,我是來尋找婚姻的」、「誰動感情誰完蛋」等等。葛優飾演的秦奮繼續耍貧嘴,舒淇飾演的梁笑笑則操著一口彆扭的北京腔,演出一個宣稱追求愛情與獨立人格的性感美女,結尾則依然臣服於鑽戒邏輯,並跟最終還是套住她的秦奮約定「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嚴禁講理」。

秦奮摯友李香山(孫紅雷飾),知道自己得了絕症不久人世時,在他託秦奮照顧後事時,對照著自己跟錢太急的半生,得意於女兒川川的「靠譜」表現:「川川最近在讀《資本論》呢,她跟我說,爸爸,馬克思還是很靠譜的,《共產黨宣言》還是寫得很牛的」。這位看起來十四五歲、讓爸爸給存了一份信託基金、一輩子不愁吃用的稚氣女孩,能被王朔/馮小剛安排出這樣矯情的台詞,他們二位面不改色製造嘔吐效果的能力,委實令人錯愕。

但王/馮的台詞或情節安排,多半沒有這麼噁心,其實還是很慧黠的。他們一開場就以香山和芒果的「離婚典禮」儀式來嘲諷世俗的婚姻,繼而又揶揄荒唐可笑的選美活動、打著關心環境和企鵝寶寶的愛心拍賣、以及中國人普遍喜歡腳底按摩的「帝王待遇」心理等等。他們藉著語言機鋒「溫和的打碴」:「窮人最喜歡享受帝王感覺,翻了身就變本加厲的使喚人。」這種尖刻的幽默與物議能力,是馮/王這些北京文化痞子耍得最溜的絕活,諸般嘲弄本身都很到位。

他們甚至偶爾嘲弄一下自己。例如,笑笑來到秦奮在海南島三亞山腰上、有樹林與海景的精巧木造別墅時,一邊面露欣賞的神色,同時又踢了秦奮一腳丟出這句:「你怎麼找了這麼一個不真實的地方安家呀?」好一個「先發制人」。馮小剛一面完全清楚自己講著一個不真實的愛情與婚姻故事,一面還偶爾跳在觀眾前面先捉弄自己一下,堵了我們的嘴、也合理化了他電影裡所有的不真實。而這也正是馮小剛近期電影最厲害的招數:得了票房還賣乖。

他整部影片都在賣所有的世俗價值或慾望,包括直接赤裸的數十種產品/景點的置入行銷,以及各種關於有錢階級或「上流社會」令一般人羨豔的、夢幻般的消費生活模樣,或俗套的、傳統男性中心的感情/婚姻邏輯(有錢的中年男人可以買到年輕漂亮女人的感情或婚姻),而他同時又故做腔調的、貌似具有反省意識的不時嘲諷這些世俗價值。馮小剛以貌似嘲諷世俗現象的腔調販賣世俗價值,游刃於假嘲諷與真販賣之間,讓不愛花腦筋、只能跟著又哭又笑的觀眾,迷迷糊糊的還覺得電影裡似乎有不少可藉以省思的人生哲理。

如果維護現狀、鞏固體制(無論「國家」或「婚姻」)不是馮小剛導演有意的企圖,如果商業電影裡的去政治化效果,尚不是他的政治計算的話,那麼,在已經賺足了錢、也應該過足了相當於好萊塢大片導演之癮的馮小剛,假設這些對他不是唯一或終極的(不)滿足,那麼是否願意至少回到類似《手機》和《大腕》的電影創作企圖上,讓我們重新對他豎起大拇指呢?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郭力昕

很少準時交稿的評論工作者,興趣紛雜,認為小酒館是激盪思維或創作火花的更好的教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