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也是一橫一豎:評王家衛《一代宗師》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香港導演王家衛最新執導的電影,《一代宗師》大約一年前上映之後,在中國大陸已經創造了超過3億人民幣的票房,雖然還比不上近年中國賣座電影的動輒上看10億,卻是王家衛在市場回收上最高的一部作品。在香港,《一代宗師》票房超過兩千萬港幣,排名當年第三。在台灣的票房表現沒那麼亮眼,台北大約兩千萬,但是在不久前的金馬獎中,卻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等六項大獎,仍受矚目。

王家衛動念拍葉問,據說是在1996年,當時他還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洩》( 1997)。隔年開始籌備,2001年公布片名「一代宗師」和男主角梁朝偉,但真正開鏡時,竟已到了2009年。這期間,另一香港資深影人黃百鳴找了甄子丹主演,搶先開拍《葉問》,隔年上映造成市場轟動。2010年《葉問2》緊跟而來,繼續創造票房佳績。眼見葉問的銀幕形象已經與甄子丹融為一體,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方才在2013年初姍姍來遲。而此時,3D版的《葉問3》也已經要開拍了。

 

雖然說王家衛導片風格特立獨行,向以慢工出細活著稱,但從構想到完成,忽忽過了16、7年,實在也是夠久(16年,楊過和小龍女都重逢了!)。加上甄子丹版的葉問大受歡迎,王家衛/梁朝偉的葉問究竟會以什麼面目出現,更加引人好奇和關注。《一代宗師》上映之後,果然在華人社群引發大量議論。網路上影評不計其數,但多偏兩極。批評者有謂「過於著重風格」、「故事碎片化」、「結構混亂」、「說的比演的好」、「台詞比劇情棒」,或為某些明星(例如張震、宋慧喬、小瀋陽)戲份太少、角色形塑不足抱屈等等。這類批評,大概對王家衛過去作品的特徵認識不夠(話說回來,如果2007年的英語電影《藍莓之夜》不算,距離王家衛上一部華語作品《2046》也將近十年了,好像也不能太責怪現在的年輕觀眾「不認識」王家衛哩)。若要說玩台詞搞意念,那麼一定要看看《重慶森林》,保證眼界大開。若要談風格、故事和結構的特徵,回頭去看《花樣年華》(2000)和《2046》,必將另有體會。若要不滿剪接出來的版本中某個明星或角色的「失落」,那翻出《阿飛正傳》(1990)看到最後,可別傻眼呵。

當然,看過王家衛的所有作品,並沒什麼了不起。一般可見的評論中,有另一極端顯然是王氏風格的忠貞擁護者,誇讚《一代宗師》果真是「精雕細琢」、「絕對王家衛」,保留了他在電影意境和美學上的獨特營造,甚至超越以往作品。也有人認為本片可以與李安的《臥虎藏龍》相提並論,「值得一看再看」。老實說,我應該也算是一個「王迷」吧,但見到這樣的褒揚贊許,也不禁要皺眉。為什麼皺眉,我會試著解釋。我認為,要更適當地解讀和評價《一代宗師》,不僅是應該要把它放回王家衛的作品列陣之中,還得把它放回近二十年來香港和華語電影的生產脈絡裡(對了,按武林規矩,還是要說:以下有雷)。

想看「王家六十四手」

《一代宗師》講的是詠春拳大師葉問(梁朝偉飾)的故事。影片從葉問的壯年拍起(1936年),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中國東北,北方武術屆泰斗宮寶森準備退休,南下廣東親點繼任的武林領袖,廣東武師們推了葉問出來。不過好勝好強的宮家二小姐(章子怡飾)看不過葉問竟勝了父親,以家傳八卦掌絕技「宮家六十四手」還以顏色。隨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接著國共內戰,葉問和宮二均輾轉流落到香港。重逢之時可謂恍如隔世,宮二孤身行醫,鬱鬱以終;葉問最後開班授徒,落地生根。

在片中,來到香港之後,儘管王謝堂前燕已是昔日光景,葉問仍念念不忘要再較量一下「宮家六十四手」。而對於所有的王迷來說,則是引頸期盼十年,希望再見「王氏身手」,如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我認為過去王家衛作品的迷人之處,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意味深長的台詞,一方面用來有效創造特定的敘事角度,另一方面增添故事意義的想像空間;第二是氛圍和節奏的營造,特別是利用攝影、剪接、美術和音樂等元素,讓他的特殊形式風格與內容主旨完美融合。我們不妨就從這兩方面來看《一代宗師》的身手。

先說台詞。最近看到有人批評《一代宗師》的故事性不足,我覺得是一個奇怪的誤會。我當然認為電影應該把故事講好,這是拍電影最基本的功課,我們經常看到某些台灣電影搞了很多形式和意境,卻沒辦法把故事講清楚,那是故弄玄虛、好高騖遠(這也是2013年底李安在金馬獎活動期間對台灣電影的批評重點之一)。不過所謂把故事講好,牽涉到不同創作者和電影對「故事」或「講故事」的不同定義。我認為王家衛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無論是《阿飛正傳》裡尋覓身世的阿飛的故事,或是《花樣年華》裡兩個已婚男女相見恨晚的故事,他都講得清清楚楚,動人萬分。只是他講故事的方式,並不依循好萊塢主流的古典敘事模式,少見一般通俗劇式的懸念和高潮刻意鋪陳;而他傳達故事主旨的最特別手段,就是台詞。

《重慶森林》是最好的例子。在電影中的第一段故事線(金城武飾演的警察與林青霞飾演的逃犯)裡,王家衛就不斷利用金城武的獨白來傳達他眼中香港都會男女情愛的特殊樣貌。像是:

「我們最接近的時候,我跟她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57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任何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這些對白,其實也說不上文字多精鍊優美,寓意多深奧難懂,而且嚴格的中文專家恐怕還覺得有點不倫不類。但或許正是這樣的一種有意似無意、深長又直白,難以歸類定位的台詞,跟王家衛電影中那些寂寞孤獨的青年男女、那些光怪陸離的城市風景、那些難以捉摸的世事變化,巧妙地搭配出一番耐人尋味的意境。

更重要的是,這些對白,能夠有效地連結前後劇情,讓故事主旨不經意地緩流而出,讓當下的意境氛圍更加動人。例如,金城武和林青霞的這條故事線到了最後,持續情場失意的金城武終於盼到一個女人打來祝賀生日快樂的電話,然後他的畫外音說出了這段經典台詞:

「如果記憶也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這罐罐頭不會過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個日子的話,我希望它是一萬年。」

接著,畫面平行剪接到歡場男女,林青霞驟然開槍結束了仇敵性命。然後就是金城武和第二段主角王菲的短暫邂逅,展開第二段故事。這段經典台詞不僅是第一段故事一個多重功能的註腳(既表達年輕男子對愛情的天真期待,又諷刺現實人心的浮動多變),而且還牽引出第二段故事。

類似的例子,也可以在王家衛的前一部武俠/功夫片《東邪西毒》(1994)中看到。西毒歐陽鋒(張國榮飾)在影片後半部跟洪七(張學友飾)相處一段時間之後,有這樣的獨白: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看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去山後面,你會發覺沒有什麼特別,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

這段台詞,表面上不難懂,也沒什麼詞藻可言,但是對照人物角色和他們的遭遇,意思卻又一層一層地牽連渲染開來:它雖然可以看做是洪七耿直和熱情個性的寫照,也是歐陽鋒想要分享給洪七的人生體會,其實更是歐陽鋒對自己已經逝去的熱情的感嘆。接著,我們就會從下一段歐陽鋒與大嫂(張曼玉飾)的倒敘,更清楚這層意思。

《一代宗師》裡也少不了這些讓人玩味的台詞,在網路上廣回流傳。不過,跟以往相較,那特殊的王氏味道卻不大對勁。例如,宮寶森在跟葉問過招之後,說了這樣一段話: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這段話看似有些道理玄機,足供玩味,但仔細一想,卻又不知所云,跟故事主旨的關係也不清不楚,至少是相當勉強。其次,雖然說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但台詞似乎也可以不需刻意搞對仗、擬文言(《東邪西毒》故事背景夠古了吧,但裡頭的人物講話,除了引述黃曆,都是白話,但因為做到風格統一諧和,並不會讓人覺得奇怪)。如此修辭,不像王家衛,倒多像了幾分晚近的張藝謀(唉)。

綜看王家衛之前作品中的經典台詞,其實都不是多難懂的話語,跟故事主旨的關係,也不難想透。只要跟劇情一起反覆咀嚼,便像蘇打餅乾配上起司,或是小魚乾配上杏仁片,餘韻不絕;頂多只是體會深淺,各人不同。但這回《一代宗師》裡的一些台詞,文字看似精雕細琢許多,可是不但味道走了,功用也小了(片子接近結尾時,葉問又再對著宮二說了「必有回響」那段話,還是缺乏餘韻可供咀嚼。唉,我寧願葉問/梁朝偉一句話也不說)。

面子和裡子

要說王家衛的作品太重形式風格,倒不如說,他的獨到和珍貴之處,就在能夠將形式元素(攝影、剪接、美術、音樂)與內容主旨巧妙地融合;形式之中自有內容,內容其實也就是形式。表現此一特色的最完美作品,我想《花樣年華》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在這部電影中,大部分故事都在狹小的人造空間裡進行:多重隔間的出租公寓、幽暗曲折的巷弄,以及辦公室、旅館房間、車廂之內等。王家衛和他的長期攝影合作夥伴杜可風(這部加上李屏賓)巧妙地利用攝影機的運動,以及精心安排的剪接和後製創造出的節奏韻律,一方面維持侷促空間對人心的拘謹和壓力,另一方面卻又讓主角們不甘寂寞的情感和想像源源不絕地四處流竄。加上同樣也是長期合作對象的美術指導張叔平令人讚嘆的造型設計(著名的張曼玉旗袍秀,絕對要看!),以及滿溢情欲卻又恰到好處的配樂,交織出1960年代香港男男女女在禮教與道德、情欲與物欲之中的掙扎浮沈、空虛哀怨。

《一代宗師》並非沒有這些特徵,但顯然頗為掙扎。這主要跟武俠/功夫片的框架有些關係,這一點容我稍後再談。武打場面先略過不提,講述感情的部份(包括葉問與張妻子張永成、宮寶森與師兄、宮寶森與宮二、葉問與宮二等),節奏感凝重有餘,流動不足。主要是因為定住的特寫鏡頭特別多,影像的運動也頗見遲滯,很多慢動作就只是讓動作變慢,並未如《重慶森林》或《花樣年華》中巧妙地將慢動作反過來突顯韻律感或增加情感渲染。

《一代宗師》的節奏流暢不起來,還有一個原因:過往王家衛總是多用鏡頭運動和剪接來捕捉時代或人世的變動不羈,但是明明也同樣是在大時代中身不由己的葉問故事,卻較多地使用了平面攝影的「凝結」手法。全片有五度以拍照作為該場的註腳:葉問大兒子的滿月全家福、接受宮寶森指定接位的武師合照、全面抗戰前的全家福、一線天(張震飾)在香港收徒,以及葉問在香港授徒照。用得如此頻繁,實非王氏風格,更不用說凝結效果不足,卻阻滯了敘事流動。

再說到角色戲份分配與講故事的關係。人們第一次看到《阿飛正傳》最後梁朝偉那一段,難免錯愕不解,或有不滿足,只能說王家衛的「任性」舉世無雙。確實,從頭到尾沒出現的角色,突然在片末出現了,但是卻一句話沒說,只是對著鏡頭演出出門前的準備過程,然後整部片子就結束,實在是怪異之極。不過一旦當你有了心理準備,再看一次,就會覺得十分自然,甚至又帶出更多餘韻。那是因為梁朝偉的部份即使沒有清楚故事可言,但是鏡頭、節奏、情調、表演、音樂,無一不跟前面的所有劇情諧和。雖然這段傳說中為《阿飛正傳2》埋下的伏筆,從來沒有實現,但回想起來,仍能讓人念念不忘。

《一代宗師》裡的狀況卻又不同。國民黨特務一線天(張震飾)的戲份,支離破碎,跟故事主線沒有有效連結,本來可以不是問題。不過我們看留下他的那幾段,除了第一次出現是在火車上躲避日軍盤查,邂逅宮二,其他都是武打場面。武打固然不能說不精采(據說張震拜師學藝苦練八極拳,當是不虛),但是也就是打而已,沒有想像空間(設想,如果張震的部份不是真打,而只是準備打,那可以怎麼拍?)。更難說服人的,是一線天與三江水(小瀋陽飾)那一段。小瀋陽的表演方式,雖是天下無雙,但也是天外飛來,跟整部電影的氛圍調性完全不和,更別說增添什麼餘韻。甚至為了配合他的表演風格,張震也得跟著改變,可以說毫無道理地變成了前後兩個一線天。這一段除了硬是要讓小瀋陽亮相,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

從種種跡象,我們看出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裡的問題,並不是故事性不足,而是他擅長的說故事能力變差了。要把這個問題談得更清楚,我們得退出王氏脈絡,從武俠/功夫片的框架切入。

老猿掛印這個活

王家衛第一次拍武俠 /功夫片是二十年前的《東邪西毒》。這部以金庸武俠小說人物為藍本的武俠片,在當時引起了轟動,甚至有不少影評人仍認為是一部佳作,原因是:王家衛拍出了不是武俠片的武俠片。

武俠/功夫作品作為一種創作類型,有三個關鍵元素:俠義、復仇、武功。武俠/功夫電影要能有所突破,開創新局,也得從這三個元素下手。《東邪西毒》之所以特別,在於王家衛一舉把這三個原則都放在一邊。首先,這部片幾乎不談俠義,談的是愛情。其次,楊采妮的角色雖然是要找人替弟弟報仇,但王家衛根本也沒打算把這仇說清楚。第三,片中也幾乎不談什麼武功。歐陽鋒和洪七曾經討論過馬賊一幫如何殺人,說是有一個左手使刀的高手,但壓根不像在討論武功,倒比較像偵探辦案。取武俠片和武俠人物的框架,填入了他擅長處理的愛情(和錯過、拒絕、悔恨),王家衛夠任性,也夠大膽。

不過,《東邪西毒》的獨到之處,也就是如此,過去影評的讚頌,我認為有些溢美。如果把它看成一部愛情電影,我並不覺得它超過了同一時間的《重慶森林》。如果要說他突破了什麼武俠片的格局,其實並沒有,因為它根本沒有正面迎戰,可謂勝之不武。更精確地說,王家衛在《東邪西毒》裡還是不夠灑脫,因為他還是保留了少數幾場武打戲,但是平心而論,表達手法並沒有特殊創新之處,跟當時武俠片最火紅的徐克式武打美學極為接近;包括慕容燕/慕容嫣/獨孤求敗(林青霞飾)的湖中練劍,雖然水柱沖天驚濤裂岸,但其實在徐克/程小東的笑傲江湖系列中,也已經都有類似的設計。

過了將近二十年,王家衛拍出了他的第二部武俠/功夫片,對他來說,這兩部作品,顯然有很強的聯繫。歐陽鋒在《東邪西毒》的片尾說道:「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絕別人。因為這個原因,我一直沒有回去,其實那邊也不錯,可惜已經不能回頭了。」有關永恆錯過、時間無情的這個主題,不僅呼應之前的《阿飛正傳》,更延續到了《一代宗師》。宮二和葉問之間當然是錯過,葉問和宮寶森的師兄(趙本山飾)也是錯過。而宮寶森告誡徒弟馬三(張晉飾)說道:「老猿掛印回首忘,這個活的關隘不在掛印,在回頭。」而馬三已是決意不回頭了。

儘管如此,或許你會說,《東邪西毒》跟《一代宗師》還是大不相同,因為後者正式面對了前者二十年前未能面對的挑戰,顯然是更想讓自己變成一部武俠/功夫片。確實。這回,《一代宗師》該有的都有了:說俠義,雖然談得不多,但成了漢奸的馬三最後不得好死,不肯吃日本米的葉問成了一代宗師。這是家國大義的描寫。說復仇,主要著落在宮二身上,無論是為父親扳回敗績,或是報殺父之仇,都合情合理。最後是武功。《一代宗師》也按照規矩,不僅有四場大型武打戲(兩場群鬥,兩場雙鬥),甚至以給葉問祝賀/提示為名,安排了在金樓(高級妓院)中讓幾位臥虎藏龍的高手專門「介紹」武功。但即使如此,我並不認為《一代宗師》在武俠/功夫片的意義上真正「超越」了《東邪西毒》。

我的理由是:前面提到「介紹」武功那場戲,以及一開場的葉問,和張震兩次出場,從劇情上來講,意義都不重要,作用僅只是展示武打場面。另外兩場雙鬥(葉問與宮二、宮二與馬三),從敘事重要性與武打精采度來看,則都是本片關鍵。這兩場武打,招式清楚絕不含糊,攝影和剪接可說天衣無縫,不過作為一個王迷,我還是要不客氣地指出,王家衛在這裡還沒有能夠創新。先說葉問與宮二那場,兩人之間從毫不客氣的較量,到擦出曖昧的火花,情意隨著鏡頭緩緩流動,可以說正是王氏手法。不過,這些畫面,難道沒有讓你想起哪一部電影嗎?是,就是《臥虎藏龍》。除了在金樓的雕樑畫棟和樓層階梯之間的,武打招式、場面調度和節奏感都與《臥虎藏龍》的幾場武打戲中似曾相識(特別是玉嬌龍跟俞秀蓮的那場夜鬥),而對打男女之間的肌膚氣息交錯以致於情愫暗生,不正與李慕白和玉嬌龍的那場竹林相鬥彷彿相若?

再看宮二與馬三在火車站決戰那場。把火車站和移動中的火車當做武打背景,增添了畫面構成的豐富性和武打動作的速度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點子。但是,同樣的,這也不是一個新點子,但這回不是華語電影。還記得1999年的《駭客任務》嗎?影片後半段主角李歐與史密斯的一場重要武打戲,就是以地鐵和地鐵列車為背景進行的。至於葉問和張震分別在黑夜雨中大戰群雄,類似場面,也已經出現過在《駭客任務3》之中了。如果這些場面真的有什麼精采之處,大概不是王家衛的功勞,而是這幾部片子共同的武術指導,人稱「八爺」的袁和平。

批評了這麼多(其實還沒說完哩),我倒不是要刻意滅王家衛威風,長他人志氣。我只是想指出一個可能的結論:王家衛終究是不擅長武俠/功夫片這個「活」。

南拳北傳之路

其實,《東邪西毒》與《一代宗師》還有一點十分相似,而這或許正是理解為什麼這兩部作品都「不那麼王家衛」的關鍵。回首1994年,那正是1990年代初香港電影產業走下坡之前,瘋狂但短暫的武俠/功夫片榮景。說瘋狂,是因為一方面來自臺灣電影圈的投機熱錢,另一方面中國從1993年之後的電影政策改革,大幅開放外來電影的合製和流通空間,突然使得武俠/功夫片炙手可熱,而且拍片機會大增。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由台灣、香港和中國共同出資讓王家衛可以到中國西北去拍《東邪西毒》。在當時,王家衛的其他電影都還是相對純正的「香港製造」,但有人捧錢上門請你去拍武俠片,大概很少有人會拒絕,畢竟拍武俠片恐怕是很多華人導演的夢想。只不過,江湖行走,總是要還,《東邪西毒》硬是加了幾場打戲,只是當時投資老闆大概都沒料到最後整部片看起來會是那般模樣。

幾年之後,王家衛再有機會拍武俠/功夫片,他的導演地位固然已不可同日可語,而兩岸三地的電影環境變化,更是十年河西。如今中國已是一個年度電影總票房超過160億人民幣、電影銀幕數超過一萬一千個的巨型市場,可調動的資金額度和對電影創作的影響力同步上揚。香港電影人在最近幾年紛紛「北上」,已經對香港電影的面貌帶來重大改變。《一代宗師》的預算一開始是一億人民幣,拍到最後據說花了3億。而單是在中國影院的票房收益,也已經超過3億,基本上應該已經不會是賠錢貨。這麼大的資金和風險槓桿,也只有中國市場可以支撐。

這回,王家衛顯然也再沒敢那麼任性了。然而,前面所談《一代宗師》的幾點缺陷,似乎也就有了解釋。王家衛拍片二十幾年,這是第一部編劇不全由他個人擔綱,加入兩位中國編劇的結果,或許正跟本文前面所述台詞走味、功用不彰的問題有關。而諸如武打戲的隨俗不新、敘事節奏的遲滯不暢,乃至於小瀋陽的多餘露出,若說多多少少是中國市場的考量,應該不會離事實太遠。

《一代宗師》中宮寶森念念不忘南拳北傳,正如同香港電影的北上,其實並不是問題所在,千萬別誤解我是在主張香港電影納入中國市場就壞了(確實有些香港和台灣影人有此看法)。葉問在片中回應宮寶森,別只看南北,要看世界。那確實是香港電影的「傳統」。對香港電影來說,沒有「中國化」或「北上」的問題,只有適應市場變化的問題。這個市場,曾經是東南亞、曾經是台灣,如今是中國和全世界,如此而已。

 

說到最後,其實我並不是一整個不喜歡《一代宗師》,而且我也認為王家衛在片子裡其實還是想盡辦法想要做他自己。一般人看來,大概會說《一代宗師》中變動的大時代是背景,葉問是主軸;但換個角度看,我認為王家衛其實是想把宮二當主軸,葉問則是背景。當你這麼一看,便會發現《一代宗師》的最動人之處,正是宮二這個角色的執拗和掙扎。

片中宮二與葉問最後一見,宮二說,習武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說自己沒走完,希望葉問可以走完。我們或許可以由此解釋葉問之後的開班授徒、傳播詠春,但宮二的話,另有層次,便不是葉問能懂得了。宮二說的見自己和見天地,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沒能見眾生,則是因為有罣礙,所以雖然心中有過葉問,「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葉問聽了這話,竟然回道:「希望有一日,我可以再見宮家六十四手。」不管是真傻還是無情,都無怪乎宮二要留下淚來。她拼了一口氣,忍了十幾年,當著葉問面講出這些話,就像她跟馬三決一死戰之後忍著一口氣,回到家才吐出血來。這滴淚就跟那口血一樣,那時她等於是練武的身子死了,這回則是心死了。

把這個景致和心境展現得恰到好處、動人心弦的,不是王家衛,也不是梁朝偉,而是章子怡。跟《2046》、《臥虎藏龍》相比,章子怡的表演更加成熟穩健,倒是梁朝偉似乎在王家衛失去手感的影響下,有些失序無措。如果王家衛這回忙了十幾年的《一代宗師》終究沒有一敗塗地,是宮二/章子怡救了他。

王家衛在2009年重新剪輯發行了《東邪西毒終極版》(導演版),把其中的武打段落大量刪減了。我忍不住想,如果《一代宗師》未來將有傳說中的四小時「終極版」,王家衛會不會把武打戲全數拿掉(最好蓮小瀋陽那一段也拿掉)?但轉念一想,拿或不拿,又如何?電影武林若仍是市場稱霸,到頭來也還是一橫一豎,「站著的才有資格說話。」

魏玓

魏玓

在交大傳科系教書和做研究。
最想有空好好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或聽一首歌,
然後最近正在忙這尋找實現的方法。
魏玓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魏玓

在交大傳科系教書和做研究。 最想有空好好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或聽一首歌, 然後最近正在忙這尋找實現的方法。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