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我寫了一篇討論歷年來《神鵰俠侶》改編電視劇的文章,當時正紅的中國大陸演員黃曉明演出了電視史上的第七個楊過。這12年間,第八個楊過出現了。從這一點來看,這時重刊這篇文章,除了緬懷金庸之外,也還是有些意義⋯⋯。
作者:魏玓
梁啟超一百多年前就預見了假新聞?
梁啟超1896年在上海創刊《時務報》。他當時觀察西方(包括亞洲最西化的日本)報業,就已經發現了五項弊病……。
《狂徒》終於為台灣電影給出了選擇題
《狂徒》不僅做到了一部商業類型片該做的所有技術和know-how,更是晚近台灣電影發展上非常、非常重要的突破。怎麼說?
《超人特攻隊2》超越《超人特攻隊》?
從票房表現,以及近日來媒體上各種讚譽看來,《超特2》應該是要比《超特1》更傑出才對囉?嗯,我不贊成。
我受夠了…與淚同行
本來不是很想花力氣寫《與神同行》,因為覺得不需要再幫它宣傳。但是前幾天看到王浩威也讚不絕口,甚至說看完這部電影動搖了他長久以來不喜歡韓國的情意結。覺得真是不可思議,那就,還是說一下好了。
最後一滴血…觀音
日前刊出的〈《血觀音》機關算盡?就是沒算這一件……〉一文獲得許多朋友的閱讀和回應,除了很感謝大家並希望能夠繼續支持《共誌》,我覺得也有義務要再補充一些資訊。但這會是我個人對《血觀音》的最後論說了。
《血觀音》機關算盡?就是沒算這一件……
楊雅喆在金馬獎舞台上拉出「沒有人是局外人」的布條,真的很帥!但是我私心覺得,如果他在編劇上也能夠認真計較這些「局外人」的角色安排,他會更帥。
(絕對超過)五分鐘看完谷阿莫事件
我先說,我不喜歡谷阿莫。更準確地說,我不喜歡他的影評影片。不過最近他被片商提告的事情發生之後,我連他本人也不喜歡了。
除了歷史,還有美學素養—也談納粹扮裝事件
近年台灣社會中充斥各種扮裝活動,而這些活動,通常也就只是扮裝、娛樂一下。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裝納粹軍團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歷史、正義與人權概念的認知不足,也反應台灣社會美學涵養不足的問題。這起事件背後有太多問題需要檢討,誰都可以指責他們,就是政府不該。教育難道不是政府的事情?讓他們擴大影響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求(那只會要求別人的)政府,趕緊在教育和文化、傳播政策上做出改善。否則,納粹扮裝事件,絕對不會是第一件。
不計成敗 但求一戰 臺灣電視劇的奮力出擊 專訪「植劇場」製作人廖健行
廖健行:我認為電視頻道還是某種公共資源,業者有一定的義務要對電視產業的興衰負責。其實臺灣還是有很多長期耕耘的導演,傳承著某些本地的創作精神,當對岸的磁吸效應把很多人才都吸引過去的當下,我們如何可以把創作力、人才和創作精神在這塊土地上維持下去?這就是「植劇場」想做的事。
林木材:讓TIDF成為亞洲與華人紀錄片的基地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今年TIDF將邁入第10屆,TIDF的新任策展人林木材又將推出什麼樣的影展內容,他對臺灣紀錄片影展以及紀錄片文化又有什麼樣的觀察與理想?
第十一期│專題前言
臺灣的影展活動與文化從198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30年。早期金馬觀摩影展的推出,跟當時政府提昇電影文化位階的政策企圖有密切關連,從此之後,影展大致上就在菁英藝術取向的電影品味和消費路線上前進。本期專題透過訪談、座談與資料收集整理,帶各位讀者進入影展的「裡面」一窺。這回我們不看電影,讀點文字。
新聞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新聞自由的內涵也不是
第十屆的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選了《新聞不死》(Checks and Balances)和《伊朗全面噤聲》(Remote Control)這兩部跟新聞有關的片子,值得一看,也值得一談…
非關武俠:《刺客聶隱娘》觀後感
侯孝賢的最新電影《刺客聶隱娘》,無論在國內外大都被當成是一部武俠片來看,但我以為從武俠切入來談《刺客聶隱娘》或評估侯孝賢的最新創作特徵,並不適切。相對於武俠,我比較覺得在這部新作中,侯孝賢首先是在談政治,其次則是愛情;至於武俠,只是留給電影商業市場去操作的概念而已。我在這一篇文章中將說明我的理由。
肝與血之歌 與三位「臺劇衝鋒隊」隊員的午後對談
最近一年多來,臺劇好像有一點點復甦和正向的發展,一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出現,網路平台似乎也被正面地打開了。除了「高層」之外,我們更想從製作的「現場」來了解實際的狀況。《共誌》這次很幸運地找到了三位「衝鋒隊員」,然後跟他們來了一場掏心掏肺(?)的午後對談……
黃姵嘉:我想要更多磨練演技的機會
2009年黃姵嘉以迷你劇集《查無此人》,第一次演電視劇就入圍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獎。黃姵嘉外型嬌小甜美,演技也備受肯定,她可以演偶戲劇(《好想談戀愛》),也可以演小清新電影和寫實短片。這樣一位表演能力持續提昇,努力的演員,她對臺灣電視產業的發展有什麼觀察與想法?以下是《共誌》的專訪。
吳慷仁:我們需要一些勇氣
吳慷仁當演員之前做過四十種工作的豐富人生經歷;他也是一個十分關心社會議題的演員,經常在臉書抒發己見;但是卻不是那種自以為「是名人就是專家」的大放厥詞。這樣一個認真、有想法、關心社會的演員,怎麼看待當前臺灣電視戲劇圈的問題?以下是《共誌》的專訪。
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 臺劇的現況與未來
我觀察臺灣影視環境這麼多年,還真的已經好久沒看到年輕觀眾們出自真心地稱讚一部電視劇「好看」。我說「出自真心」,意思是,那不像他們偶而熱烈討論某部鄉土劇的劇情,多少帶有一些揶揄和反諷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