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1990年代的下半,台灣的獨立音樂文化開始興起。相關的文化實踐現象包括獨立樂團和創作的迅速增加、大型音樂祭活動的擴大、live house的陸續興起,以及獲得來自主流評價體系的肯定等。發展至今,玩團、聽live、迷群結社、樂評書寫等,已經是許許多多大學生,甚至是高中生的日常文化經驗了。
不過,「日常化」並不代表獨立音樂這個部門的種種物質條件和基礎建設也已經隨之穩固。事實恐怕正好相反。今年五、六月間女巫店等live house經營危機爆發,引發獨立音樂工作者與愛好者的關切;但回頭一看,這幾乎是獨立音樂圈不斷出現的場景,也具體而微地對照出台灣獨立音樂環境的種種有待解決的困境。本專題從獨立音樂工作者的現身說法開場,接著分別就展演環境、法令政策、宣傳企畫、市場動態等方面,勾勒、批評和檢討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狀況。希望喜愛獨立音樂的朋友們除了聽和看以外,也來讀一讀、想一想。
共誌
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Latest posts by 共誌 (see all)
- 敬,原住民族傳智權!── 反思運用傳統智慧的行銷爭議 - 2021-06-14
- 職棒應援與聲響的魅力:從日式應援到台式跨國電音 - 2021-04-19
- 投書:中天換照的聽證後應重新聚焦四項附帶條款 -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