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漫畫創作篇: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photo-1448932133140-b4045783ed9e圖/Unsplash

 

採訪/張雅晴、蔡蕙如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講的事情,創作就是為了把這些事情說出來,有人用音樂、有人用文字、而我是用圖畫。」從小就體認到畫漫畫是一件可以讓人開心的事情,大學就讀中文系的書玉原本以為自己畢業後會成為一個國文老師,但是爸爸一句「妳要趁年輕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讓她決定放下一切遠赴日本留學,為的就是重拾兒時的夢想——畫漫畫。

在日本,書玉見識到了成熟的漫畫產業體系,從漫畫教育、技術訓練,到出版社與販售之間,環環相扣。學校系統負責教導學生漫畫理論與繪畫技巧,從素描基礎到腳本撰寫,都在教授範圍內。兩年的課程結束後,書玉回到台灣擔任漫畫家助手,「在日本學到的理論或畫技,如果沒有平台可以發揮,終究只是『知識』而不是『技藝』。」由於作品要掛上老師的名字,在老師嚴格的要求下,她笑稱自己彷彿被打通任督二脈,功力大增。這篇作品後來也得以於「作畫」處掛上書玉的名字,在國語日報上連載。

有別於日本有志投稿的新人和出版社之間公開暢通的溝通管道,一通電話就可以和編輯約時間看稿,台灣的出版社既沒有完善的編輯審稿制度,開放外界投稿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新人要入行的難度極高。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下,參加漫畫比賽成為一個重要管道。在離開漫畫工作室後,書玉的作品獲選入圍第二屆「漫畫之星」比賽,入圍的獎品是提供「成為職業漫畫家」的訓練課程。對書玉而言,這個獎品比獎金更珍貴,一方面在此課程中學員可以與線上的漫畫家接觸、請益,另一方面這也是進入業界的難得機會。特別是學員可子學習到,如何在「出版社想要的」和「自己想畫的」中間取得平衡;而這正是出版社編輯挑選合作對象的重點。「要當職業漫畫家,我想某些妥協是必要的。」書玉說。課程結束後,她順利取得和編輯面談的機會,開啓夢想已久的漫畫家之路。

目前台灣漫畫市場主流就是少年漫畫和少女漫畫,但書玉認為應該要有更多元的樣貌。書玉提到,台灣也曾出現突破範疇的《挑戰者》漫畫月刊,可惜最終還是停刊,讓她相當難過。後來看到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的出版品《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創作集》,又讓她重新燃起對台灣漫畫多元發展的希望,「原來漫畫也可以有這樣的模式:國家協助提供你想要的資料(歷史照片、時代背景的材料、物件照片等),漫畫家發揮創意加上公共資源的協助,這是我非常羨慕的創作模式!」書玉興奮地說。

對漫畫家來說,為了生計,往往不得不跟隨主流,爭奪有限的市場。但是書玉認為,如果漫畫家都一窩蜂跟著流行走,就不會有新的東西。應該要把漫畫市場的規模做大、類型做多,「人人都有餅吃不是很好嗎?」目前書玉一方面將自己真正想講的東西放入主流少女漫畫當中,也嘗試創作以京劇為主題的創新漫畫,希望能帶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並挑戰台灣漫畫更多的可能性。

※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創作集:簡稱CCC創作集,集結台灣多位同人漫畫家,將國科會數位典藏資料庫中的藏品重新編繪成漫畫,主題涵蓋台灣早期職業、傳統服飾、生態環境、節慶和民間傳說等,每期都有設定一個主題,目前已經發行到第九期。
張雅晴

張雅晴

新聞所畢業後在日本念社會學,
興趣是替路人配旁白,
以及在電車上偷看隔壁的人在幹麻。
張雅晴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張雅晴

新聞所畢業後在日本念社會學, 興趣是替路人配旁白, 以及在電車上偷看隔壁的人在幹麻。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