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Politics Today?翻轉「中國市場」、「自由貿易」潛規則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鄭有傑導演2011年的政治嘲諷短片-《潛規則》,說明了早在服貿協議簽定前就已發生的事。電影工作者為了想像中的巨大中國市場,創作時開始默默地遵守許多「不能明說、卻主動迴避」的遊戲規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就像歌手張懸2013年底在英國演出的風波,只因現場有中國聽眾抗議:「no politics today」,這面旗子成為台灣文藝創作者開始需要躡手躡腳面對的「敏感符號」之一。當然,這情況並不是突然天冷得了傷風,反而早就像慢性病侵蝕進台灣影視、流行音樂產業圈。

比較弔詭的是,這種自動化的政治敏感,與其說是因為「中國」,還不如說是因為「中國政府」加上「中國市場」崛起所合體變身的大怪獸。「中國市場」造就了一體兩面的、只能做不能明說的兩種潛規則。一種是「刻意討好」,在流行音樂圈裡,由「中國話」、中國風音樂、中國意象歌詞創作為代表;而無數歌手、音樂或電視製作人受邀到中國上節目、搏得演出機會,則是具體的、也是少數的利益實現。諾大舞台、曝光機會及咋舌酬勞,對比台灣江河日下的小節目,就算被稱為來自「中國台灣」,只能嘻鬧看待當被吃豆腐;狠一點還倒打台灣一把:「台灣節目倒退30年,…自己在牆角玩得開心」(王偉忠語)。

 

5-1
早安台灣,戰鬥在每一天!(攝影/陳藝堂)

 

另一項潛規則,當然就是前述的「自我審查」。即便不是刻意討好,為了「怕麻煩」或自我葬送想像中的「錢途」,只好選擇噤聲式的「不談政治」。不只是今日不談政治,現在及未來,應該都不會再談政治了(no politics forever)。當三月學運將台灣民眾對兩岸服貿協議的疑慮拉上枱面時,五月天樂團一個小小的訊息,就得又流淚又自清地疲於解釋,更遑論其它藝人歌手們,除了最簡單的道德批判外,就只能支支吾吾地口吃起來。想進軍中國的各種業者們,不僅不要談兩岸敏感話題(像台灣獨立、西藏獨立,或是六四、劉曉波…),還不能談台灣自己內部的公民政治及社會運動議題。因為「中國+市場」,就是一個有特殊言論管制的風險之地。不要說中國官方會審批各項演出活動、以及對影視與出版內容進行審查,更有大批在資訊不全下、輕易被民族主義話語操弄的中國網民。為了「怕麻煩」,台灣業者的自我審查,從地理上的中國,擴大到自我身心內部。這大概是近年來台海兩岸明眼人看得懂、但當事人絕不能承認的潛規則。

然而這種只看「市場」不看「中國」的自我迴避病症,某一部分也體現在政府對於反服貿抗爭事件的官方回應中。政府回應社會疑慮的手法,一律套用所有「自由貿易」的話語,再巧妙操弄台灣民眾的深層潛意識。一方面政府說,服貿協議完全是「為了台灣的未來」,「整體來看,利大於弊」,「台灣開放64項,但大陸開放80項,其它國家看了很眼紅…」。甚至呼出口號:「幫助人民作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台灣人活力無窮,政府要幫他們創業,讓他們走出去,走向全世界賺錢…」。能賺錢、能獲利,由中國走向全世界賺錢,這類神似直銷大會吸收會員的洗腦口號,一直很有效地拉攏辛苦打拚、掙得生活的老一輩台灣牛精神的民眾。另一方面,政府也不斷地恐嚇:「我們落後韓國十年..怎能說不要急?」「不按照國際的遊戲規則,..我們將越來越孤立」,「我們須表現出不但開放市場,還鬆綁法規..這樣國外當然比較願意與我們打交道」,「台灣不能一直鎖國」。這類話語,又成功地打到台灣中產階級害怕沒有國際視野的自卑感,又有長期與韓國競爭比較的妒恨心理。

不一一回應民眾對於服貿協議各項內容的具體質疑,不回應台灣民眾對於過度倚賴中國市場而有失去自主性,失去民主自由的憂慮;不回應自由貿易根本「不自由」並擴大貧富差距、剝削勞工的批判…。政府只顧揮舞「自由貿易」的大旗,再挑動民間社會長期的潛意識心理,便不斷強化這種愚民又限縮台灣出路的想像。彷彿唯有加入自由貿易一途,台灣才能「走出去」。

要扭轉上述面對中國市場因素軟硬兼施下的潛規則與潛意識,我們似乎需要另類想像,走得更遠一點。比如,韓國不一定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反而是個可師法其抗爭自由貿易、保護本國產業的高手。1998年,南韓電影人激烈抗議美國施壓,大喊:「文化不是商品」,使韓國政府不敢冒然取消保護本國電影的銀幕配額制度(多撐了幾年);幾年後南韓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就由16%提高到49%。同時,韓國政府也積極抑制私人資本、保有兩家公有無線電視(KBS, MBC)的規模及優勢,才能成為本國影視內容的重要平台,創造韓流風潮,也有實力抵擋跨國媒體集團的競爭。又或者,面對中國,我們也不需只有「市場」的想像。諸如許多中國的公民社會與文化創造力,關注中國勞工的勞動條件改善、環境污染及伸張人權,或努力以文藝創作,省思中國社會的現實,期待可改變,協助中國的民主化。我們需要中國市場,但不是為了對當地勞工或環境的剝削,而是希望在交流的互相理解及扶持中,到中國工作,或中國資本來台,也能一樣放心與自在。這才是自由貿易中的「自由」,不是嗎?

那麼翻轉的想像力從何而來?台灣流行音樂在80年代末黑名單工作室劃時代的〈民主阿草〉後,我們將戒嚴時代的歌曲審查送入歷史。不再有思想審查後,各式奔放的政治批判、風格實驗及創作自由,造就台灣流行音樂的榮景。流行歌手能被視為文化前鋒,而不會只是賣藝賣笑的藝人;流行音樂作品具有標誌時代、紀錄省思的文化意義,而不會只是待價而沽的娛樂商品。這正是我們最能感到驕傲的民主成果:大家都能談政治!沒有外在審查,更不需自我審查。文化價值不只是價格,才能更為厚實及奔放多元;文藝工作者不需自我閹割為賣藝討好者,才能更有廣闊真誠的創作空間。翻轉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緊箍咒,正是現在!

簡妙如

簡妙如

在大學任教,媒體、音樂與次文化研究者。目前心境:
「巫師一腳踏在熟悉的世界,一腳抽離在外;一腳踏在現在,一腳踏在未來...巫師在等待」(Ashis Nandy)
簡妙如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簡妙如

在大學任教,媒體、音樂與次文化研究者。目前心境: 「巫師一腳踏在熟悉的世界,一腳抽離在外;一腳踏在現在,一腳踏在未來...巫師在等待」(Ashis Nandy)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