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映照出的網路素養

太陽花學運初起,不久後社群網站掀起「刪好友潮」,原因是無法認同友人觀點;或者,在324佔領行政院的警方驅離行動中,錯位照片、鎮暴警察竟無警徽等錯誤訊息大肆流傳,直接或間接促成警民對立情緒;亦不止一次傳出,運動者對不同媒體抱持著程度不一的善意或惡意。其間縱或仍有可深議之處,但這些狀況是否顯示了,我們仍然習於對立多些,而非對話?

媒體不該是便利貼

拒絕主流媒體的便利貼報導,不僅限於反服貿抗議,更是公民及新聞工作者的急切需要。從政策等公共力量,改善媒體產業結構,讓新聞媒體以優質報導爭取公民閱聽人,是在以便利貼反制抗議之外,更為根本的途徑。

棍棒下的民主課 ――「反服貿學運」對台灣解嚴世代的政治啟蒙

台灣的年輕世代,以集體的意志與行動,提醒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人」們:華人的家父長思維、精神上「弒子」的傳統文化、與過度保護主義,可以休矣。青年世代集體展現的能力與能量,儘管還有需要更成熟、更深刻的反思與檢討,但若首先能充分的釋放出來,正是台灣民主或任何華人社會,得以大幅進步的希望所在。

進化中的「台式民主」

「台式民主」不完美,甚至還有不少顯而易見的病痛在身,但它也有著無比豐沛的能量,保證它可以繼續自我完善,不斷地自體療愈,從幼稚走向成熟。套用胡適的話,民主實踐就像游泳,真正學會之前還是得先跳下水。儘管「台式民主」的游泳姿勢有時顯得笨拙或費勁,甚至還冒著可能溺死的風險,但公民社會日趨成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我在柏克萊,我看反服貿運動

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到底可以如何實踐和展開,以創造具有在地社會基礎和特色的理想公共溝通情境,並對現實政治產生影響?學生、民眾、社團該怎麼做、扮演什麼角色?還有,很重要的是,媒體環境該怎麼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如何搭配?

社會福利愈多 貿易才能自由

歷經兩個多星期,因服貿而引發的議題讓人目不暇給。最高層次的是,召開憲政國是會議,同時,可以控告政府違憲,憲法第一條說「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而眾所周知,政府並未遵守三民主義的核心價值:「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