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計成敗 但求一戰 臺灣電視劇的奮力出擊 專訪「植劇場」製作人廖健行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照片/好風光創意執行提供

%e6%88%80%e6%84%9b%e6%b2%99%e5%a1%b5%e6%9a%b4%e6%8b%8d%e6%94%9d%e7%8f%be%e5%a0%b42

在臺灣電視劇這塊田地長期耕耘的王小棣導演的號召下,加上陳玉勳、王明台、瞿友寧、許傑輝等八位導演聚集在一起,在今年九月推出一個包含八部不同類型,播出時間橫跨一年的大型電視劇計畫「植劇場」。這個計畫不僅向前看,努力追上網路平台的新興收視環境,更往下看,在製作系列電視劇的同時,也用心培養年輕演員和編劇,為臺灣電視劇田地播下希望和後繼之力的種子。這是臺灣電視劇圈面對日、韓、中等鄰近市場全面威脅下的奮力出擊。《共誌》在第10期製作「臺劇」專題之後,陸續獲得許多讀者和業界的迴響,我們也欣見臺劇的各種最新發展,因此特別訪問了「植劇場」的製作人廖健行(曾製作《妹妹》、《滾石愛情故事》等知名作品),以及「植劇場」重點培育的新演員顏毓麟,讓我們一起持續關心臺劇!

 

《共誌》:製作人在電視圈的資歷有二十年,過去在偶像劇方面也有很多很成功的製作個案,可以說一下為什麼會來擔任「植劇場」這個特別的電視劇計畫的製作人呢?

廖健行:我們想不管是圈外或圈內都會同意,臺灣電視劇在近幾年面臨了很大的危機。不管是來自鄰近地區產品的威脅,或是新興的網路流通平台,以及新生代觀眾們的觀賞習慣和口味,電視台業者雖然有在因應,但是似乎還是很慢,或是受制於收視率數字的考量。其實我認為電視頻道還是某種公共資源,業者有一定的義務要對電視產業的興衰負責,但可惜沒有太多有效的作為。面對這個狀況,我們可以有兩種做法,第一是想著如何找到大資金、大明星、受歡迎的題材,很快地迎向直接的競爭。

 

%e5%a5%bd%e9%a2%a8%e5%85%89%e5%b0%8e%e6%bc%94%e7%be%a4%e8%a8%8e%e8%ab%96%e6%a4%8d%e5%8a%87%e5%a0%b4%e5%b7%a6%e8%b5%b7%ef%bc%9a%e7%9e%bf%e5%8f%8b%e5%af%a7%e3%80%81%e5%ae%89%e5%93%b2%e6%af%85%e3%80%81
好風光導演群討論植劇場。

 

但是另一種想法則是,其實臺灣還是有很多長期耕耘的導演,傳承著某些本地的創作精神,當對岸的磁吸效應把很多人才都吸引過去的當下,我們如何可以把創作力、人才和創作精神在這塊土地上維持下去?這就是「植劇場」想做的事。所以一開始並不是立即開拍新劇,而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訓練24個新演員,然後才陸續推出新戲。我們跟這些新秀的經紀關係不是典型的,我們訓練他們,給他們演出和被看見的機會,但是我們只簽一年半的約。這些種子發芽,甚至變成小樹,他可以投入別的地方,為整個臺灣的影視森林注入新的力量。所以我們看的不只是新戲的收視率,我們看的是更遠的發展。這是一群為臺灣這塊土地做點什麼的人們的使命感,我是受到這樣的感召才來的。

《共誌》:除了培育年輕演員,「植劇場」還有什麼突破的地方?

廖健行:我們培育年輕演員,是有一定的方法。我們特別邀請了八個比較資深的演員,包括吳慷仁、楊丞琳、藍正龍、施易男等參與演出,讓他們帶著這些年輕演員演出,這是最直接的訓練,當然資深演員們會比較辛苦,但是他們都願意為這個計畫付出。另外,我們也想在類型上突破,所以除了比較容易親近的愛情類型之外,我們還有推理、驚悚、靈異等不同類型,希望能夠為觀眾帶來不同的作品,也試著衝撞一下電視台既有的偶像劇框架。

 

1%e5%a7%9c%e8%80%81%e5%b8%ab%e5%8a%87%e7%85%a7%e5%b7%a6%e8%b5%b7%ef%bc%9a%e8%91%89%e6%98%9f%e8%be%b0-%e8%97%8d%e6%ad%a3%e9%be%8d

2-%e5%a7%9c%e8%80%81%e5%b8%ab%e5%8a%87%e7%85%a7%e5%b7%a6%e8%b5%b7%ef%bc%9a%e7%a6%be%e8%aa%9e%e8%be%b0-%e8%97%8d%e6%ad%a3%e9%be%8d

3-%e5%a7%9c%e8%80%81%e5%b8%ab%e5%8a%87%e7%85%a7%e5%b7%a6%e8%b5%b7%ef%bc%9a%e8%a8%b1%e5%85%89%e6%bc%a2-%e8%97%8d%e6%ad%a3%e9%be%8d
驚悚推理系列-《姜老師,妳談過戀愛嗎》劇照。
由上至下與藍正龍合作的年輕演員分別為:葉星辰、禾語辰、許光漢。

 

《共誌》:這樣的構想很棒,不過現實一點地說,這些特殊類型的電視劇能否成功?「植劇場」有什麼把握呢?

廖健行: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們不期待一槍就能大鳴大放。我們知道該有突破,但是我們也很務實。臺灣電視劇在很多方面停滯太久了,需要儘快開始,但是也需要練習,所以我們會一步一步來,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把故事先做好。故事是最重要的。

《共誌》:說到把故事寫好,「植劇場」除了在演員培訓方面下功夫,那編劇方面呢?

廖健行:我們的主要編劇有四位,都是金鐘獎級的:徐譽庭、溫郁芳、王小棣、陳世杰。他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幾個年輕編劇組成團隊,而且每個月團隊之間還會開會互相討論,因此某個程度上是一種集體創作,也藉此把資淺的編劇帶上來。

 

%e6%a4%8d%e5%8a%87%e5%a0%b4%e7%bc%96%e5%8a%87%e5%9c%98%e9%9a%8a%e8%a8%8e%e8%ab%96%e5%a5%bd%e9%a2%a8%e5%85%89%e6%8f%90%e4%be%9b
植劇場编劇團隊討論。

 

《共誌》:「植劇場」這次建立了多平台、多階段的播放模式,是根據什麼樣的考量?數位與行動接收時代的到來,你怎麼看?

廖健行:現在是一個多平台收視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改變既有思維。現在很多年輕人是在非常破碎的時間裡用手機收看戲劇的。為了因應這個狀況,我們特別為八部戲都設計了番外短片,針對戲中故事已經播出的部分,延伸出另外的三分鐘小短片。希望透過這些有趣、精采的短片,吸引觀眾去欣賞更精緻的本片。而製作這些番外短片的四組年輕編導,也是我們想培育的新生代人才,希望利用「植劇場」的磁吸效應,可以讓他們被大家看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現在的影像作品好像越來越短,但是連續劇型的戲劇,還是需要投注,因為那才是引起比較大觀眾迴響的最有效形式。

《共誌》:從「植劇場」的努力,是否看出什麼臺灣電視劇產業的核心問題?

廖健行:這是大哉問啊(笑)。當然很多方面都需要改進。例如說政府方面,我希望他們在各種政策規定上要更有彈性,現在產業和市場變化太快了。另外在資金方面,比較好的跡象是,其實許多企業不管是基於文化使命或是看到獲利前景,已經願意把資金投向影視產業了,但是因為臺灣在這方面的運作還不成熟,我們需要一個翻譯者作為橋樑,這些人要能夠懂金流懂市場,可以跟金主們溝通,他也要能夠懂電視製作,要能夠跟編導溝通,如果有愈來愈多和好的翻譯者,我想這個機制會運作得愈來愈好。(共)

魏玓

魏玓

在交大傳科系教書和做研究。
最想有空好好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或聽一首歌,
然後最近正在忙這尋找實現的方法。
魏玓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魏玓

在交大傳科系教書和做研究。 最想有空好好看一場電影、讀一本書,或聽一首歌, 然後最近正在忙這尋找實現的方法。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