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書報攤|當我腦袋裡的馬克思主義碰到工會:一個(很粗淺的)工會觀察筆記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過完年後的某一天,我提了離職。

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在工會擔任秘書。因為個人職涯規劃,我選擇轉換跑道。在工會工作的這段期間不是很長,但我多少認識了一個台灣的企業工會如何運作,從中也看見「工會」這個組織的複雜性。雖然我的工會經歷非常短淺,但是在腦袋裡跟過去學的左派理論產生了很多對話,因此我想把觀察到的工會生態做一點點整理。不敢說多準確,只是一個記錄。

 

 

工會,基本上應該是呼應了左派的社會主義理想,讓勞工團結起來,形成足以和資方抗衡的組織,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勞動條件,甚至上街抗議,和政府談判。對於學習左派社會理論的我來說,實在充滿了吸引力!

但是實際進入工會工作之後,我才發現,工會在實際運作上,要面臨的不只是「資方」而已,工人內部的溝通就是一大難題。

我看到的是,工會最重要的任務是組織會員。有團結的會員之後,除了經濟上有穩定的會費收入,才能獲得更強大的動員能力,發動罷工等高強度的抗爭行動。可是,「組織會員」的本質,在台灣主要仍是透過人際交情的串連而成。其實很多基層會員,並不清楚勞動權、勞動法、當然也不需要知道什麼左派理論。他們加入工會只是因為跟工會幹部很熟。這些會員要的只是一種凝聚的感覺,一種朋友之間的情義相挺。

「你有加入工會嗎?要加入喔!」
「那你為什麼加入工會?」
「沒有啦!資方就那樣啊~」

 

 

資方到底是哪樣?其實勞工們不一定能講出一個具體的東西,但這些死忠會員,卻是最團結、動員能力最高的,而工會最需要他們的支持。為了提升會員的凝聚力,工會幹部必須「常跑基層」:積極地和基層會員互動,一方面是主動關心基層會員的工作條件,另一方面也是讓基層會員認識自己,最好能變成朋友,而且讓他們感覺「工會很關心我」。透過人際交情,工會幹部才能組織更多會員,進而請這些積極的會員出來參選,或幫忙部分工會業務。

反過來說,很少數勞工是自發性地察覺到階級壓迫與勞資權力的不平等,進而加入或組織工會。如果不滿於勞動環境,大多數勞工還是選擇離職,換一個比較好的資方。

許多基層會員參加工會有點像是「買保險」,每個月繳會費當作「保護費」,哪天出事有工會罩。但如果每個會員都期待工會幹部可以「使命必達」,長久下來這個工會動員能力會越來越差,因為這會讓基層會員們相信不需要自己站出來,自有工會幹部為自己爭取權益。如果工會幹部沒有滿足他們的期待,會員就會覺得加入工會沒有用。當基層會員把所有事情丟給工會幹部,也會讓工會幹部產生不滿:「我跟你每個月繳一樣的會費,為什麼我要為你做牛做馬?而且做不好還要被你罵。」長久下來,在幹部與基層會員的摩擦中,一個工會就慢慢瓦解了。

在我工作的工會裡,遇到個案來申訴時,工會幹部傾向建議會員先主動向主管表達意見、爭取權利,例如寄信詢問加班費、要求休假,或者請他詢問身邊同仁是否遇到一樣的狀況,可以一起向主管反映。然而,聽到工會這樣回應,很多會員都會說:「喔,謝謝,我知道了。」他的申訴就此不了了之。表面上,會員會覺得「工會怎麼都不幫我?」而且請會員去串連其他同仁也是很困難的事。所以工會必須不斷強調,如果當事人默不吭聲,工會也很難有立場介入其中。工會最重要的勞動教育,是讓會員認知到必須自己站出來發聲爭取,要一起改變或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每個人都有責任。

 

 

我也發現,公司內部會員與非會員、不同職種的差異,也會影響工會的內部組織。如果工會爭取到了什麼,是全體同仁所共享的,就會有人覺得:「既然所有人都能享有這些福利,那我為什麼還要每個月多繳一、二百元的會費?」以資方的立場,他們也不願意給予工會會員特別的福利,因為這樣等於是鼓勵同仁加入工會,間接使工會壯大,這是資方所不樂見的。而工會內部不同職務的會員,也可能在立場上相左。如果工會爭取到針對特定職務的福利,例如津貼或補助,也可能讓工會內部產生嫌隙,給人「這個工會獨厚特定職種」的印象。

但就如前面所說的,要爭取什麼,都必須靠自己站出來。這些人能爭取到津貼或補助,是因為他們夠團結,而且敢站出來發聲。因此,如何讓會員們了解這點進而化解嫌隙,並提高會員和非會員之間的差異,也是工會常面臨的難題。

許多會員最擔心的,就是參加工會活動或站出來發聲後,會被資方列入黑名單,影響個人升遷。晉升制度確實很容易成為資方打壓工會的手段,因為一個人的工作表現好不好,有很多主觀認定的成分。即使許多大公司明訂晉升制度、考績評等原則,實際執行上還是看主管喜好。不少人因此擔心參與工會活動影響個人升遷,選擇退出工會。

 

 

 

但另一方面,現在也有主管支持工會,並支持底下同仁參加工會活動。當「工會」成了公司內部的一支派系,如果夠強大、支持者眾多且不乏管理階層者,或許有機會避免升遷受到打壓。然而,身兼工會會員身分的主管就像一把雙面刃,他們可能支持工會,也可能在勞資關係緊張時站在資方的立場。兩者之間要如何去捨,大概不會有固定答案。

另外,要不同工會團結起來也是很困難的,因為每個工會一定是優先考量自己內部的狀況,不一定關心廣泛的勞權議題。像是今年年初的勞基法修惡,許多工會就因自身勞動條件早已優於勞基法,對此議題較為被動。很令人難過的,史上最惡劣的勞基法就被民進黨輾壓式地三讀通過了。

勞動權在台灣很常是被犧牲的一項,面對普遍血汗的就業環境,我們好像只能選擇妥協,才有辦法投入想做的職務,累積工作經驗,在業界中往上爬。許多原本勞工應該有的權益,就在這個過程中被犧牲掉了。即使組成了工會,處理工會內部的立場差異就是一大難題,更何況團結起來向資方談判?這些困境相信很多工運前輩也都在努力解決,無論我們在哪個位置工作,都應該給挺身付出的勞工支持。另外,我想基礎的勞動教育還是很重要的,讓更多勞工認識自己應有的權益,應該是台灣勞動條件能否進步的基礎吧!

 

鴿子

鴿子

社運圈的邊緣人。喜歡藝文活動卻當不了文青,繞一大圈之後決定當個觀察者,目標是在社會的洪流中找尋現實與理想並行的可能。
鴿子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鴿子

社運圈的邊緣人。喜歡藝文活動卻當不了文青,繞一大圈之後決定當個觀察者,目標是在社會的洪流中找尋現實與理想並行的可能。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