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編輯室報告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英國公共電視BBC執行長喬治.安威索(George Entwistle)因BBC夜間新聞節目報導疏失(參見本期由唐士哲所撰寫的「共消息」),於今年十一月主動辭職下台。這位年僅五十,從BBC新聞部底層歷練上來,被BBC理事會主席彭定康寄予厚望的BBC新舵手,上任僅僅五十四天,是BBC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執行長。

BBC新聞節目失誤本身當然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不過這邊要強調的是,這件事情讓我們看到一個負責任的媒體,以及一個負責任的媒體的主管,應該有什麼樣的承擔和勇氣。BBC不愧是優質公共電視的招牌。安威索在辭職聲明中說:「我是BBC所有內容的最終負責人,那樣的新聞表現是不可接受的,我決定唯一維持榮譽的作法就是離開這個職位。」

在台灣,即便是公職官員,犯錯負責下台已經不容易,更不用說一般私人媒體企業了。如果以同樣標準,新聞一天到晚出錯、造假、冤枉人的台灣媒體,每年不曉得要有幾個總經理下台?但是在台灣,只聽過老闆換總經理或總編輯,因為新聞報導失誤而引咎下台的,聞所未聞。

英國新聞人比台灣新聞人更有風骨嗎?我不相信。但我相信這跟傳媒文化有關,而傳媒文化又來自於制度條件。BBC是建立於皇家憲章之上的公共媒體,每年預算超過兩千億台幣,它向全英國公民負責,而不是少數老闆和股東。因為這樣的制度條件,讓它能夠生產和流通無數的優質節目,也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聲譽。而這樣的傳統和聲譽,當然也對執事者形成極大的壓力,和極高的專業與道德標準。於是適當的制度涵養出卓越的文化,而卓越的文化又回過頭鞏固了適當的制度。

近半年來,台灣媒體地景出現劇烈變動,反對資本壟斷媒體的社會力量湧現,顯示了台灣社會對於媒體改革的意識。然而反壟斷運動者勢必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只是想要換掉一個(「好」一點的或「小」一點的)資本家,還是要換一個媒體生態?若是前者,則媒改運動將陷入無盡輪迴,其作用也僅剩動員當下短期的社會和政治效果而已。若是後者,那麼包括公共媒體建設的具體媒改課題,就應納入思考與實踐。

反壟斷運動失去連結的還有另一個關鍵媒改面向,那就是傳媒勞動者。尤其是新聞記者在這一波波的媒體產業變動中,從外部和由內部都遭遇重大衝擊。本期《共誌》就從這個面向切入製作專題,由劉昌德負責主編,值得關心台灣新聞媒體議題的讀者們一起來閱讀和討論。

本期還有令人興奮的新寫手和新單元。專長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傳播產業的張十七,一加入就給我們兩篇文章,展現他的獨到觀點。何東洪醞釀多時的「遐想.音樂」專欄正式開張。雖說是有關音樂的「遐想」,但其實是深刻且極具洞見的音樂、人與社會的「思考」。而這一連串的思考,就從N(ew)開始。另外,獨立音樂創作者林其蔚為我們帶來日本音樂人清水宏一的訪談紀錄,也是非常珍貴的亞洲音樂文化觀察。本期有關音樂的文章還不止於此。簡妙如雖然是我們的班底寫手,但是她為了這篇京都Borofesta音樂祭的文章,親赴京都做實況紀錄,也是創舉。

《共誌》已經第五期了。有人一本雜誌出過四期,就應該可以活一陣子了。我們的希望當然不是只有「一陣子」。如果讀者們願意繼續看到《共誌》,願意支持《共誌》營運(請參見本期最後的助印訊息),我們當然也願意一期一期地努力下去。

共誌

共誌

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共誌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共誌

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活動,提供深度分析社會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觀點。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