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時代力量黨團舉辦「反媒體壟斷法制化」公聽會上,黃國昌委員提到反媒體壟斷也應兼顧產業發展,筆者甚表贊同。當日除了不少學者與業者均表達對現有廣電產業垂直壟斷的憂慮,也有不少業者提到中國視頻內容(OTT)大舉侵台,對台灣產業造成很大威脅。
分類:共評論
誰更好?Apple Music與 Spotify的串流音樂龍頭之爭
Apple Music試用兩週後感想:歌曲量大致跟Spotify差不多,至少以我收聽的音樂類型來說該有都有(但日韓一樣悲劇)。內容方面,一如Apple產品一貫強調的以使用者為本的核心理念,其相當具有「人味」的內容是一大亮點。
誤解電視壟斷二十年
「全國數位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在三月十一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以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檢舉四天之後,再接再厲,另以刊登半版廣告的方式,氣憤地指認台灣的「電視」問題之一,就在〈垂直壟斷 電視產業受迫沈淪〉。但電視的垂直壟斷(比較準確的描述,應該是垂直「整合」),在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問題?站在不同立場看,會有不同的答案。
當行政院長對記者說「不」
準閣揆林全看來是個有話直說的人,那麼我也要向他有話直說:民主國家的行政首長最不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去告訴新聞記者「什麼事不要做」。這當然是針對他3月15日要求新聞界不要為了想早一步知道內閣名單,就使出半路堵人,或狂打電話到他家的招數的相關發言。不論喜歡或不喜歡,閣揆擺脫不了新聞媒體,林全應該開始習慣這些事。
看看跑在全世界前面的韓國人
韓國人用無線電視數位廣播UHDTV,原則上這就是世界創舉了,而且不是曇花一現,一作就要有10年計畫,這樣台灣公視正要開始思考作4K(註1),不得要來看一下場面。這次亞洲數位廣電年度回顧,韓國以 Korea Radio Promotion Association為名義,帶來產官代表推銷自己4K廣播政策,所以趕快看一下他們的想法。
併購寒風摧折民主 ── 反媒體壟斷法制化不容拖延
我國的新國會已經在社會期待下正式開議,各界對國會的期待容或有所差異,但新民意所展現的總目標應當清晰可辨,簡言之,就是希望國會揚棄過去落伍、封閉的政治思維與運作,有系統、有策略、有方法,而且有時效的啟動改造台灣的大工程,而傳播結構與生態的興革允為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環節。
無視有線電視法精神火速放行中嘉案 NCC嚴重失格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27日以包括在2016年底完成有線電視數位化、遠傳不介入實際經營的二十條附款,在大選過後,代表新民意的立法院開議前夕,各界還來不及反應的狀況下,火速通過遠傳電信集團假海外私募基金之名行平台整合之實的股權轉移案…
這樣的NCC,非走開不可!
日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通過中嘉網路及其旗下12家有線電視系統的交易案。買方是摩根士丹利亞洲私募基金旗下荷蘭商NHPEA,從同樣是境外私募基金安博凱集團旗下的馬來西亞商手上買下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
樂觀與悲觀的邏輯是什麼? ── 回應鄭秉泓〈「銀幕配額」在台灣可行嗎?〉
謝謝影評人鄭秉泓老師對拙文〈誰扼殺了台灣電影〉的回應文章(以下簡稱「鄭文」),也讓我有個機會,將一些沒說清楚的意見,藉此稍微再展開一下,與鄭秉泓再作些商榷。
請以實質政策催出選票!
大選在即,各黨莫不卯足全力搶票。放眼所及,主要手法是掃街拜票,造勢晚會及名嘴加持,希望能炒熱選情。但在選情持續加溫之際,政策討論卻持續失溫。正如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日前指出的,選舉中文化政策徹底消失掛零。本文檢視主要政黨的傳播政策,並呼籲各政黨以實質政策贏得民心,催出選票。
Why David Bowie? 我們住在火星上的媒體生活
2016年1月11日,英國搖滾巨星David Bowie的死訊震驚了全球搖滾樂迷。英國首相卡麥隆說,這是英國的一大損失,更有外國媒體評論,這是重現1997年黛妃逝世事件後,再次的全球性新聞熱。縱然David Bowie死訊不會佔據台灣媒體的頭條,但相關報導卻寥寥可數,冷淡、無溫度到令人心寒。
歧見能被剪裁嗎? 記Cass R. Sunstein教授來台演講
在雷震民主人權基金會的規劃下,今年的雷震講座邀請到哈佛大學法學院Cass R. Sunstein教授來台舉行四場的公開演講,以及一場簽書會與數個拜訪行程。這位在法學界被認為是重量級的學者,與傳播界有任何關聯嗎?事實上,Sunstein教授多次於著作中引用極化理論(polarization),這便是從媒體理論所導出。
來一個「流行音樂數學題」:試證明Live House > 夜店
那天深夜經過,突然起念走進巷裡看看,女巫店依舊矗立路旁(圖1)。店門口有很大的「保持安靜」標語,年底更悄悄地將以女巫祭慶祝開店20年,巷弄燈光下依然健在的女巫圖案,瞬間讓人被療癒了。
媒體併購案不只是他家的事
2008年底,蔡衍明3天之內火速回台收購中時集團,此後中國對臺灣媒體影響力的擴張,成為臺灣近年最主要的社會爭議。此前美國DMG集團的東森電視收購案,成為最新一筆,只是這回涉及的資本家從黃面孔的臺灣資本家,換成白皮膚的美國紐約客Dan Mintz
音樂的社會性媒介 ── 從「民歌40」的爭論談起
幾個月前有不少朋友私下問我,為什麼「造音翻土」展覽裡在空間與論述上都沒有正面處理1970年代民歌運動呢?我當時的回答有兩種說法。一是說「造音翻土」不是以編年史的方式處理歷史,它有其問題意識,而且是用非主流或是另類關照的反思為主軸…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 從恐怖攻擊與移民問題觀之
一百多年前,法國微生物學家Louis Pasteur有句名言:「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但)科學是一國最高層次的人格化展現,因為該國勢將保有最深遠的思考與知能之優先性。」後人的詮釋,簡化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其國籍」,而這大概可以作為前述經驗的註腳吧。
「要你好看」政府要有電視「節目」政策
當前的台灣電視,無論是無線,還是衛星頻道,加總起來,滿足了這個「好看」的要求嗎?士農工商、販夫走卒、達官顯要、三尺童子,搖頭嘆息的頻次,必然遠多於頷首稱是。我們看了不少電視,但不能說我們看了,就是滿意,如同,我們活著,但不能說一定很快樂、很健康。
棒球托賓稅與冬季聯盟: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鋒砲傳奇
對於我這個「年齡資深」的老球迷來說,今年最難忘的畫面卻是已然無關勝負的一個打席:台灣職棒總冠軍系列最後一戰,Lamigo帶著九比零絕對優勢進入八局下,陳金鋒上來代打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