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劇照。圖/取自Daum電影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是以光州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故事講述一名德國電視台的記者彼得,為了採訪光州的抗爭運動, 在首爾租了金萬燮的計程車,一路往南到光州,紀錄了全斗煥軍事政權所主導的鎮壓事件。
本以為這是一部探討韓國民主化運動的電影,但,走出戲院後,感覺卻像是看了一部好萊塢動作電影:各種槍林彈雨、飛車追逐,搭配著緊迫的音效與動作。
有時真會想,這真的是根據歷史事件所改編的電影嗎?
我想,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形式奪取了意義,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為了票房的考量。然而,若只是純虛構的文本,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問題就在依循好萊塢公式的歷史事件重建,可能會使觀眾在錯誤的框架下去理解歷史。
電影在幾個關鍵的問題,並沒有深度的探究。首先,為什麼會有光州事件?鎮壓事件的前因後果?為何在左翼的學生運動中,光州會是一個關鍵反抗的城市?
再者,應該作為運動主體的學生,卻在劇中被描述成一群沒有思想的年輕人。最糟糕的一場應該是彼得初到光州,遇見站在卡車上的學生們,當時的學生並沒有清晰地表達訴求,反而只是在鏡頭前,做些展演式的表演動作。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劇照。圖/取自Daum電影
甚至,連主角之一的具在植,也只是說他進入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歌謠祭 。更深層的,為何要反抗全斗煥所主導的政變?為何走向左翼的學生運動?一概沒有交待。我感覺,導演其實並不同情光州運動的學生。電影所要傳達的,只有政府無情碾壓人民,而傷害人民是不對的,這樣簡化的二分法。坦白說,這種手法很淺,也無法碰觸更深層的人性掙扎。
電影結束後,我忍不住對比《革命青春》這部電影,描述的是1970年代的日本,左翼學生運動與社會之間的拉扯。只是,在《革命青春》,你可以看到主角的掙扎,以及從導演的視角,去反思運動對於個人、社會的影響。
我基本上反對以好萊塢的公式去重構應該被認真面對的歷史事件,我希望民眾走出戲院,是能產生反思,是能嚴肅面對歷史,而不是「真的好好看」這樣的結論。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消費了當時受苦受害的人們,並且將先人的抗爭,轉化為獲利的聲光效果。
當然,《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應該會在好口碑的推波助瀾中持續熱映。但,與此同時,或許可以思考的是,在好萊塢敘事公式的影響下,是否讓我們贏了票房,卻失去了更深刻探究歷史的機緣。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劇照。圖/取自Daum電影
劉嘉偉
對任何小事都充滿好奇心,
曾待過英文報紙,誤闖金融業,
目前隱身在國際環保組織的媒體從業人員。
Latest posts by 劉嘉偉 (see all)
-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從唯心論觀點看《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 - 2020-11-13
-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無法被定格的幸福:談紀錄片《幸福定格》 - 2018-12-10
- |最好與最壞的時代|以科學包裝的赤裸歧視:黃士修的蘭嶼核廢料「鋼彈說」 - 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