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與最壞的時代|七年級生的文學起點--談余光中與藤井樹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余光中辭世了,似乎在網路上引起了不少的論戰。有論者藉此緬懷余對於文學的貢獻,但在我的同溫層中,更多人是對余的文學成就不以為意,認為若沒有黨國的扶植,余的詩並不會浮上檯面。當然,更多的辯論是針對鄉土文學論戰中,余以〈狼來了〉一文恐嚇對手,甚至私下寫信向特務王昇告密,指出獄不久的陳映真有共產黨思想。

其實,對我來說,看到余光中辭世的新聞時,並沒有特別多的感覺。對於余所引發的鄉土文學論戰,余的黨國色彩,國家機器又如何透過文學進行控制,我實在一點興趣也沒有。

只是,這幾天我也不斷在回想,關於國中與高中的國文課本,我似一點印象也沒留下。那麼,關於個人的文學啟蒙,關於如何用文字介入社會辯論,如此種種,又是從何開始的呢?

 

           
一系列的藤井樹小說引領我進入「文學」的世界。

 

對於我而言,國文課本裡的讀物,既無法引發我對於文學的旨趣,也難以開啟我對於歷史與社會的想像。真要說的話,最初會栽進文學的世界裡,還真是一系列的藤井樹小說,當然還有敷米漿,或是我忘了名字的網路作者。

高中第一本藤井樹小說是《B棟11樓》,然後是《有個女孩叫Feeling》,或者是《我們不結婚好嗎?》,這些網路小說,總有一股魔力,一旦翻閱後,就無可自拔地墜了進去。

我幾乎是迷戀上藤井樹文字裡的世界,那種高中生所期待的戀愛、友情,各種無以名狀,無法找到出口的情緒,都在並列的文字裡找到答案。甚至,也把小說裡的習慣,帶到了真實,像是藤井樹最愛寫的麥香魚,番茄醬加糖,或者是棕欖美之選的洗髮精。

 


藤井樹最愛寫的麥香魚。

 

高中的時候,會有外面廠商辦的書展,每次書展我都會存錢買大量的小說。但也不是帶回家看,而是偷偷在上課時放在抽屜看。然後下課就是打球和逛街(拍大頭貼?),那段爆衝的青春歲月,幾乎都是這樣度過。

說也奇怪,當時的高中老師,總是嚴格禁止同學讀「課外讀物」,動不動就搜書包,找到課外讀物就體罰。我高一的班導師,為此體罰我不少次。我真心不解,為何閱讀這件事會被禁止,為何只有課本內的文字,或是會「考」的文字,才是被學校與制度所認可的?

多少人的閱讀習慣,是在這種不合理的制度下被扼殺?多少人在離開學校後,還可以把閱讀當成是興趣?國文課本裡的讀物,要嘛教你要孝順、愛國,要嘛要力爭向上,完全找不到與生活的連結,再加上考試的壓力,許多人對於文學的旨趣,就在學校教育裡完全被碾壓了。

我想說的是,各種引領人進入文學的世界,各種擴大人類的想像力,各種驅動人從文字連結到更廣大社會與文化,都是好的文學。我至今仍然懷念藤井樹的文字,儘管現在重讀已不合時宜,但在高中的時光裡,他帶領我認識了閱讀的美好,也陪伴我走過那段暴躁與孤獨的年少時光,更重要的是,讓我喜歡閱讀,也嘗試書寫。

文學是極度個人性的體驗,是先個人而群體的,從這個角度去看余光中,我總覺得藤井樹比他好太多了,至少對於我的生命經驗而言。

劉嘉偉

劉嘉偉

喜歡散文,喜歡散步,
對任何小事都充滿好奇心,
曾待過英文報紙,誤闖金融業,
目前隱身在國際環保組織的媒體從業人員。
劉嘉偉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劉嘉偉

喜歡散文,喜歡散步, 對任何小事都充滿好奇心, 曾待過英文報紙,誤闖金融業, 目前隱身在國際環保組織的媒體從業人員。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