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et Elegance|進擊的偶像劇;進擊的情感真實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我總是任性的只想以一名觀眾說話,梳理自己的看劇與日常生活。
圖片/取自《我的男孩》官方網站

「歇斯底里」的學者

 

雖然念過、也教過不少電視劇閱聽人的研究,相關的學術語言,總是太過冰冷。看劇的經驗,還是必須回到沒那麼工整,甚至時而失控的日常生活,才能感受歇斯底里之必要。

 

而這個提醒,是我這個學期在教學經驗裏的魔幻時刻。那是一個可以討論「虐」、「腦補」、多方向的情慾、幻想、與姦情的小班裡。雖然也穿插著閱聽人理論用語,但世代、文化經驗的差異,很容易將各種專有名詞輕輕放下。

 

我想到十多年前在寫日本戀愛劇的論文時,遇到的一些禮貌提醒,白話大意是:「妳是豬頭嗎?不知道那是假的嗎」。成為老師後,我也常在課堂中拿捏,是否該謹守著學術話語,成為預期的大人,盡到傳承的任務。但越這麼做就發現,距離現實或自己都越來越遠。

 

我不喜歡做閱聽人研究,不喜歡假裝同理,不喜歡替「他們」講話,詮釋「她們」的觀點還是愉悅什麼的。一方面閱聽人研究已經建制化,再怎麼完美的研究論文也只是十支指頭以內的微小眾傳播。另一方面,現在觀眾的發聲管道這麼多,歪寫邪po、鄉民同人,好像也不缺一個學者來替誰說話還是背書。

 

先驅的閱聽人研究還是有價值的;我也認為學術與產業都有必要去瞭解各種各樣的閱聽人。我比較不滿的是學術書寫的侷限,似乎總是在建構理性與抽象的閱聽人。所以如果沒有真的在拿什麼補助案或做什麼閱聽人研究,我總是任性的只想以一名觀眾說話,梳理自己的看劇與日常生活。

 

為什麼要看劇?因為想討拍,想進到一個被專情眼神殺死、淚水包圍淹沒的芭樂園啊!

 

轉向台劇的歲月

 

1990年代看日劇的我,青春期轉大人,憧憬「談一場像日劇般的戀愛」。無論是如《愛沒有明天》裡墮落鋼琴師與酒家女淒美悲戀,《長假》裡學習坦然面對自身的戀人們,還是《戀人阿》裡細膩的夫妻、婚外情間的牽絆。對於影視創作者能將平凡的戀愛素材,轉化成揪心、舒坦、哲學的各路作品,特別崇拜,所以後來以日本編劇為主題寫了博士論文。典型的愛屋及烏。愛的力量就是這麼大,能夠為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帶來決定性的改變。

 

2018的我,淹沒在學術工作、兩個小孩的日常。每晚,陪伴女兒入睡時,我會在平版上看台劇。平版的藍光與Hello Kitty投射夜燈相互輝映,女兒常問,為什麼妳要看劇?懶惰與違心時,我說這是媽媽工作的一部份。但說不出口的真相是,「孩子,經過一天的工作與第二輪班(second shift),故事也講了,搖籃曲也唱了,媽咪真的累了,想討拍,想進到一個被專情眼神殺死、淚水包圍淹沒的芭樂園,you know?」。

 

為什麼是台劇?這或許有一個影視流通的脈絡。我是一個很晚起步的台劇觀眾。整個1990年代我不在台灣,在也是看日劇;2000年初之後,儘管生活、工作在台灣,還是沒看台劇,也沒怎麼看日劇、韓劇,因為不習慣用電腦看劇,AXN這個頻道播出的美劇倒是看了不少。一直到一兩年前,因為陪女兒入睡,晚上無法工作,也無法直接睡覺,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影音平台,開始觀賞新舊台劇。

 

 

真正把我拐進台劇堆裡的是客語劇。
圖片/取自《出境事務所》官方網站

 

一部一部的看,往回看也往前看:《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含苞欲墜的每一天》、《赴宴》、《寒夜續曲》、《大醫院小醫師》、《痞子英雄》、《波麗士大人》、《花是愛》、《一把青》、《燦爛時光》、《落日》、《醬園生》、《我可能不會愛你》、《遺憾拼圖》、《必娶女人》、《十六個夏天》、《那年、雨不停國》、《新丁花開》、《刺蝟男孩》、《荼蘼》、《滾石愛情故事》、《酸甜之味》、《迷徒Chloe》、《明天一起去樂園》、《徵婚啟事》、《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戀愛沙塵暴》、《姜老師,妳談過戀愛嗎?》、《三春風》、《黑盒子》、《勞動之王》、《外鄉女》、《花甲男孩轉大人》、《在河左岸》、《星座愛情獅子女》、《紫色大稻埕》、《麻醉風暴二》、《爆炸二》、《獅子王強大》、《最後的詩句》、《積木之家》、《歌謠風華-初聲》、《1006的房客》、《我的自由年代》、《料理高校生》、《比賽開始》。

 

這清單裡有什麼邏輯嗎?大概除了鄉土劇與大愛劇之外,各種類型我都有接觸。但真正把我拐進台劇堆裡的是客語劇,一開始純粹是因為他們在扁平化的平台劇集列表上是相對無名的,但偶像、硬派、還有接地氣又創新的故事促使我一部接一部的看。接著就是順著偶像或當時的迷戀找劇。

 

到底為什麼是台劇?撇開科技還是理性的說詞(如為文化保存而看,為研究靈感而看),首先,我愛看偶像,無論是女神、大叔、還是在邊上閃爍的小星星,我喜歡看各種角色的魅力。再來,我想藉由電視劇尋找情感、歷史、與表達的連帶。這種需求可能跟我早年長時間在國外生活,又跟台灣有點脫節有點關係,但這並不是什麼尋根的渴望,而是參與共時文化生產的一種感知。我很清楚記得十幾歲在美國生活與唸書時,看著影集Northern Exposure(北國風雲)的悸動,原來,電視劇可以這麼intelligent,跟人的心靈脈動奏鳴。最後,我也想浸淫在影視美學中,寫實派或是超真實都同等重要,片頭、配樂、主題曲、場景、服飾配件,缺一不可(所以請把冷氣排水管藏好可以嗎?請文化部補助影視美術與工藝人才好嗎?)。

 

從各方來看,《我的男孩》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戲劇,而且是少數處理成人愛情的台劇。
圖片/取自《我的男孩》臉書粉絲專頁

 

阿姨姐姐媽媽:林心如與嚴藝文(微劇透)

 

來講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台劇,《我的男孩》。從各方來看,它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戲劇,而且是少數處理成人愛情的台劇。宣傳重點或許落在姊弟戀或是小鮮肉,但過癮的地方,絕對是層次豐富的情感位置與交織。

 

林心如在戲裡演三十歲、女神級的廣告導演羅小菲,在清理自己入行的複雜感情與專業過程,無意間讓二十歲的視傳系男孩(張軒睿飾)認識到廣告、美術與集體創作的魅力,這位「阿姨姐姐」逐漸成了男孩的傾心對象,並是男孩渴望在未來並駕齊驅的動力。

 

我是因為林心如而開始看的,她的偶像性建立在種種平凡女人不可及的條件,例如,林心如在拍戲前剛生完第一胎,狀態卻比很多二、三、四十歲的女藝人還好。我生完兩個孩子後,時常自虐的邊找著國內外辣媽新聞邊咒罵著。看著林心如,應該要有羨慕嫉妒恨的念頭吧。但我卻想著,如果真的有一個女人可以集凍齡美貌、智慧、創意才華等各種優點於一身,那就給林心如吧。日本藝能界一直有習慣分開調查「受女性歡迎」和「受男性歡迎」的女藝人,我一直希望台灣也做這種調查,可以瞭解性別與觀眾心理,也可以拓展戲路。喜歡林心如的具體原因我也不是很清楚,我沒有關注她早期或在中國的發展,但可能與《十六個夏天》等幾部戲劇的企劃有關,林心如在台劇注入了一股創作與角色開發的能量,鏡頭前的她,是現代、美麗、時尚、自在與智慧的。

 

我是因為林心如而開始看《我的男孩》的,她的偶像性建立在種種平凡女人不可及的條件。
圖片/取自《我的男孩》官方網站

 

在膨脹的「姐力時代」裡,「阿姨姐姐」拓展出一個更真實的複合式女性身份。《我的男孩》深度的鋪陳、展示廣告導演「小菲姐」對於生活與專業的投入,從美學的養成(觀眾看到她在創作與畫畫),同伴間的革命情感(觀眾看到她為了廣告劇組能屈能伸)、到面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挑戰,林心如的角色可以說姐力十足。

 

她有什麼像「阿姨」的地方嗎?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劇中的(小屁)男孩於年差或關係根本叫不下去「姊」,加個「阿姨」就只是對「比較老的女人」最低限度的禮貌與保持距離。如果「姐」已經有各種魅力的呈現,「阿姨」好像還沒有優雅與詩意的。但有一個橋段,或許可以成為「阿姨姐姐」的經典。那就是剛約會回來,穿著白色露肩絲質襯衫、飄逸長裙的小菲姊,既違和又自在的教著剛失戀的男孩,雙腳與肩同寬、腳踩弓箭步、雙手朝天延展、拉筋感覺與度過疼痛。

 

男孩的母親(嚴藝文飾),是另一個「阿姨姐姐」。
圖片/取自《我的男孩》官方網站

 

《我的男孩》裡不只一個「阿姨姐姐」。男孩的母親(嚴藝文飾),是另一個「阿姨姐姐」。她似乎是「羅小菲」的對比,儘管嘴巴上不斷的威脅家事罷工,稱對自己百依百順的老公為「廢人」、甚至有過短暫的婚外情幻想,儘管她也有工作(開幼稚園),她的定位沒有曖昧,母親的角色大於一切。甚至,在遭遇兒子愛上年上女子的打擊時,訴諸「阿我就只是個媽媽而已」,並且用這樣的道德標準來批評「怎麼也可以是個媽媽」的羅小菲。羅小菲的過去與一位導演有一段無法公開的戀情,並且在生下女兒後,將孩子給自己的姐姐養。

 

如果我沒有看過嚴藝文在其他台劇中的表現,特別是《在河左岸》,我不確定《我的男孩》的厚度是否會這麼可觀。嚴藝文在《在河左岸》裡演不識字,從嘉義北上遷到三重紅燈區的女主角阿樵,靠著裁縫、女工、養雞拉拔四個孩子。她的丈夫很早就離她而去,與知識、文化品味比較接近的「阿姨」在一起。阿樵曾有人追求,但沒有去擁抱個人情慾的出口,她堅持不離婚,因為承認離婚,也就承認了她作為女人的失敗。而在那當下,阿樵瘋了。

 


這麼歇斯底里、怨、無法優雅的嚴藝文,是如此貼近我的日常狀態。
影片/取自客家電視 HakkaTV

 

這麼歇斯底里、怨、無法優雅的嚴藝文,是如此貼近我的日常狀態。這麼優雅、不埋怨、甚至獲得一名貼心、「讓媽媽工作」的戲裡女兒的林心如,是如此靠近我的幻想。林心如與嚴藝文的角色看似是反差,但現實裡,阿姨姐姐媽媽這幾個位置是撞在一塊的,承受著複合式的壓力。

 

為什麼要看偶像劇?因為我的日常就是一個spent、透支的狀態,而偶像劇總是很慷慨的補給各種各樣的愛。遇到進擊的偶像劇時,更能放自己一馬。

Eva Tsai

Eva Tsai

嗅覺過於靈敏的大學教師,慣於在跨地、跨亞洲地帶做傳播與文化研究。

過去是無意識的工作狂,兩個孩子的來臨解構了我對於現實的所有假設。也帶來了機會學習,休息,生活,嘗試,專心,讓空氣流通,成為生物。
Eva Tsai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Google+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Print this page

About Eva Tsai

嗅覺過於靈敏的大學教師,慣於在跨地、跨亞洲地帶做傳播與文化研究。 過去是無意識的工作狂,兩個孩子的來臨解構了我對於現實的所有假設。也帶來了機會學習,休息,生活,嘗試,專心,讓空氣流通,成為生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