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蕙如、林玉鵬 (小見小聞)
今年夏天,倫敦羅馬路上的四角影像(Four Corners)慶祝成立40周年,並且回顧展出了英國70-80年代兩個激進藝術組織的在地實踐:四角影像和半月攝影工作坊(HMPW)的Camerawork,這兩個組織都在倫敦地區的羅馬路上,相隔不遠,卻都在70-80年代,以自身專業的攝影與影像製作的能力,發展民主化的攝影實踐,企圖捕捉並且改變當時的社會。這兩個組織通過巡迴展覽、社區工作坊、電影放映以及雜誌出版等方式,以激進且批判的方式,拓展民眾的視野。從1970年代早期以樂觀主義式的另類社區藝術行動為主,到1980年代轉為激進的政治鬥爭對抗當時位居主流的柴契爾主義。
圖一、二:展覽一角,這次展覽得到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的補助,因此有機會整理出大量的檔案資料,並且攝影雜誌Camerawork每一期都已數位化,免費供人下載。
展覽說明指出,這個時期的各種草根運動非常興盛,包括女性主義運動、同志解放運動、反種族主義等;同時地下刊物也蓬勃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1968年五月學運的啟發,以及英國戰後出生的這一代年輕人,在新的社會氛圍、新的藝術形式、新的家庭生活與商業化社會中,對於再現這個極度變動的英國社會,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四角影像的參與式藝術與實踐
倫敦羅馬路上的四角影像由四位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於1973年組成,為了發展獨立電影製作並為獨立影像工作者(工作坊)與一般社區民眾(電影放映),提供一個平台。這四位年輕人包括Joanna Davis, Mary Pat Leece, Ronald Peck和Wilfried Thust。由於這些年輕影像工作者在當時都參與創作非常重要的電影或紀錄片,以下約略介紹這些人當時的代表作品,從這些作品也可以一窺當時保守且正在變化的英國社會氛圍,許多工人階級與少數族群,少有發言權,但是在當時四角影像堪稱另類且實驗的影像創作中,說出一些過去少被探觸的主題與故事。
- Joanna Davis的代表作《白天的日常》(Often During the Day, 1979)是一部16分鐘的黑白電影,由照片與動態影像構成,紀錄Davis在廚房裡的日常瑣碎工作與日常的物件紀錄,例如:濾茶器、餐桌上的麵包或是貓碗。《1970年代英國實驗電影的歷史》作者Patti Gaal- Holmes表示(2015),這些通常被忽略的家庭生活小碎片,展現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色任務。Davis也曾解釋,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她的日常任務:洗漱、烹飪、照顧家人,這些工作占據很大部分時間,她作為女性,必須完成這些任務後,才能進行她真正的工作(影像創作),她的作品大多處理女性的處境與認同。
- Mary Pat Leece是剪接師,曾與Joanna Davis合作,代表作是75分鐘的黑白實驗紀錄片 《繁殖與誕生》(Bred and Born, 1983)。這個作品紀錄倫敦東區(East End)四代女性在工人階級家庭的故事。主題包括倫敦東區的母女關係討論,以及一個家庭的四代工薪階層女性的訪談,材料涵蓋訪談、檔案照、回憶重現的拍攝、個人敘述等,並且在影片中出現的女性,大多實質參與了影片製作過程,也形塑了影片的發展與走向。無論是這部紀錄片的題材或是拍攝方式以及內容所呈現的方式,都有意凸顯女性的主觀視角,以及女性與社會的關係。
- Ronald Pecky有名的代表作是116分鐘的彩色電影《夜鷹》(Nighthawks, 1978),描述一個白天在東倫敦中學擔任地理老師的男子,晚上會去酒吧尋找可發展長期關係的伴侶,但總是失敗。這是英國同志社群中第一部明確以同志為主題的電影。在《夜鷹》之前有關同志的電影,大多將同志作為邊緣的角色、或是有問題的角色,或是像是受害者的角色。但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部電影如實地描繪了當時在社會,一個年輕男同志在工作與感情中會遭遇的各種困難與自由。最為人所稱道的一個場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DBLmKSK-E&t=251s)是電影後面,當主角在課堂上面對一名學生質疑他是否為同性戀的謠言時,主角直接面對這些無知的偏見,並且一一回答所有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雖然之後他受到學校校長的質疑,但是主角認為,教育年輕人關於同性戀的真實,對於免除更多無知的偏見,才是正確的。
- Wilfried Thust曾於1973年創作《歡樂在何方》(Where is the Gaiety?),在倫敦諾丁山附近的戶外遊樂場進行三周的拍攝,反映當時黑人青少年的形象與認同的議題。Thust也曾擔任《夜鷹》的燈光師,之後陸續在四角影像導了不少作品,包括倫敦東區影像紀錄(1985)、戰爭影像(1985)、控制的影像(1985)、學校的影像(1985)、青年的影像(1985)等。這些作品當時除了具有強烈的批判社會意識,再現當時英國社會的變化。
四角影像一開始合作了幾部帶有社會批判色彩的獨立實驗短片,與一般主流電影製作強調階層關係不同,四角影像強調的是平等互助的合作關係。在不同的影片中,成員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此外,影片內容也強調針對社會議題提供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觀點。四角影像同時也發展公開放映的活動,接近地區民眾。Wilfried Thust開始和地區的年輕人一起觀賞並且拍攝影片;Pecky電影《夜鷹》放映大獲好評, Leece和Davis也開始了新的母親與女兒的拍攝計畫。
圖三:四角影像成員所舉辦的的母親與女兒的參與式拍攝計畫。
1981年新的電影放映空間開幕了,與一般的電影院不同,四角影像希望提供一個具有行動力與批判力的方式來播映/觀賞影片。在當時算是非常前衛的電影節目單,包括好幾季的歐洲經典電影、默片、實驗性的作品、社會紀錄片、和政治宣傳片。
圖四:當時的電影放映節目單海報,本期的主題是女性和社會的關係。香塔阿克曼的名片《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也在列。
同時,四角影像與東倫敦地區民眾也有緊密關係,大多數作品描繪該區的歷史和生活,並且也有不少影片是和地區團體合作的成果。包括地區的年輕學生族群和失業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拍攝他們的日常。
圖五:年輕人攝影小組的作品展覽。
圖六:四角影像在敦倫敦舉辦不少青少年為主的參與式藝術活動。
半月攝影工作坊(HMPW)與傳奇攝影雜誌Camerawork
1970年代早期的英國攝影,為了當時周日雜誌的需求,已經大量商業化,符合追求時尚的風格與編輯。雖然70年代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已經開始補助獨立攝影家的作品,攝影也被認可為一種藝術形式,各地可見攝影工藝學校、藝廊、社區暗房;1971年Sue Davies剛在柯芬園創立攝影家藝廊,也算是當時的先驅。
HMPW 展覽主要關注社會性議題強烈的主題,並且通過紀實攝影的方式來記錄工人階級的生活。除了關注英國各地的攝影作品,也介紹不少國際作品。HMPW除了展覽之外,也舉辦攝影工作坊與公共暗房的活動,這些活動直面社區民眾與組織,提供失業者、青少年、女性等族群,參與攝影與沖洗照片的體驗。此外,Camerawork雜誌帶來英國另類且政治意識強烈的攝影視角與風格。
Camerawork雜誌於1976年二月出版第一期,整張攤開是A2大小,每頁是A3大小。對折兩次折成像是A4大小的報紙形式,是為了因應初期資金不足,以節省印刷成本。初期的五位核心成員為Terry Dennett, Mike Goldwater, Tom Picton, Jo Spence 和 Paul Trevor。早期的Camerawork採取多元主義與即興的方式,收錄各式各樣的文章,討論包括另類攝影史、草根實踐和社區DIY的攝影活動等。也有攝影評論評家,例如John Berger、John Tagg和Victor Burgin等人撰寫攝影文章,探索意識形態結構與攝影實踐之間的關係。因為Camerawork早期開放的態度,使得這本雜誌變成一個公共論壇,容納各種有關紀實攝影再現的政治辯論。但也因為沒有一致的立場路線,也成為Camerawork的缺點之一。也因為個人因素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有些HMPW的成員因此出走 (例如Jo Spence和Terry Dennett等)。
Camerawork第八期是歷經內部分裂後的第一期發行,此期試圖呈現於1977年8月13日所發生的劉易舍姆衝突事件 (The battle of Lewisham),當日主要由極右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發起遊行,但最終和反對該遊行的群眾、警察產生劇烈衝突。
Camerawork 認為主流媒體嚴重地操作這起衝突事件,並未善職責去忠實呈現該衝突背後的真正原因: 種族主義議題。在其文字和新聞攝影上,都刻意地忽略種族主義議題,而不斷地強調警察受傷,也未呈現同樣施以暴力的警察,以及隱藏了反對這場遊行的群眾立場。Camerawork 透過比報 (包括報導和新聞照片)的方式提出這個觀察。事實上,這期的前五頁則選用了這些主流媒體「忽略」的現場照片,如同Camrework在首頁提及「我們再現當天被忽略的其他證據與真實」。這些照片大部份來自年輕的獨立攝影工作者,在後半部Camerawork訪問這些獨立攝影工作者,理解了攝影者本身對於此議題的政治意識和憤怒。
另外,Camerawork也有意識的將國民陣線主席John Tyndall當天的演講全文內容刊於同一期,並在該頁下方搭配一篇「法西斯與國家前線」的文章,陳述國民陣線、法西斯主義和愛國主義間的關係。這些具政治意識的編排以及主張,以及當時的政治與社會氛圍,都顯示了Camerawork對抗當時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立場,並且企圖挖掘、呈現被忽略的意見與真實。
Camerawork持續出版了許多精采的主題,強烈的政治批判意識,再現女性與族群認同的議題,包括北愛爾蘭的報告、反核運動等等。過程中經歷經費不足無法出刊,晚期(從第29期開始)經費短缺,變成A4大小開本。最後一期是1985年第32期畫下休止符。(同時間,80年代初,另一本具有強烈政治批判意識的另類攝影雜誌Ten:8也出現,一直活躍到大約90年代初期)。
Camerawork攝影雜誌創立於1976年至1985年期間出版,是英國第一本唯一致力於批判和脈絡性分析的攝影雜誌。Camerawork另一個目標,就是要拆解攝影美學的意識形態包袱。不可否認的是,Camerawork在當時是倫敦另類藝術發展的重要場景之一,而四角影像與半月攝影工作坊在當時不只對許多新興電影工作與攝影師,以及東倫敦地區的民眾來說,都提供了一種基進、互助、參與式的藝術實踐。
圖七、八:Camerawork圖片故事與其強烈政治意識的風格。
圖九:展覽一角,放映四角影像當時的短片作品。
圖十:展覽一角。
圖十一:展覽一角,各期的Camerawork封面。
參考資料
Matt Lucas (2009.3.20). My introduction to gay London.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09/mar/20/documentary-nighthawks-matt-lucas
Patti Gaal- Holmes (2015). A History of 1970s Experimental Film: Britain’s Decade of Diversity. Palgrave Macmillan.
Jessica Evans (editor). The Camerawork Essays: Context and Meaning in Photography. London: Rivers Oram Press, 1997.
蔡蕙如
Latest posts by 蔡蕙如 (see all)
- |串串香:一串10元|從疫情下的影視產業工會行動,檢視新自由主義下脆弱的文化勞動困境 - 2020-08-11
- |串串香:一串10元|影視產業大慈善家?Netflix的COVID-19跨國影視產業救濟金 背後的社會責任思考 - 2020-07-24
- |串串香:一串10元|疫情之下轉逝的觀影時空?──從電影院到手機螢幕的最遙遠距離 - 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