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市場怎麼改變?千言萬語,先說一句:事在人為。跨境電商,OTT或TTO,在經濟上都能納管。
分類:共評論
|古往今來|亞洲人在古巴
往東走太平洋,或者往西走大西洋,古巴距離亞洲都很遠。不過,在亞洲,歷經人事滄桑,仍有不少國家與古巴的政治關係,至今未曾改變。
植劇場的一年後
走過一年後,戲有下檔的時候。植劇場留下什麼?特別對於瀕臨創作人才、觀眾大量流失的電視圈,植劇場的經驗特殊嗎?以一個最近重拾看電視樂趣的觀眾角度來說,我注意到的反倒不是個別內容的特殊性,而是制度上的特殊性。
|動見|世大運後,運動與政治還要在一起嗎?
在世大運成功閉幕、及台灣英雄慶祝遊行的激情後,該如何看待運動與政治的關係?棒球迷「好想贏」的韓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貪腐故事多—內幕書、反腐劇、與郭文貴爆料
不管是專賣內幕書籍的「銅鑼灣書店」、收視十年最高的《人民的名義》,或是每日數十萬中國網民翻牆觀看的「郭文貴直播」,都反映中國的貪腐問題,已經是中國的核心問題。
「台」語電視台 逍遙遊與巴別塔
客家、原民與台語電視頻道的打造,效果不會產生巴別塔的隱喻;不但不會,更正面的願景,並且更能號召努力的目標,是要國人在輕鬆當中,得到較多的機會,接觸因陌生而增添趣味乃至於益智的經驗。
|動見|假創業的毒蘋果:記者如何反咬一口?
「假創業真外包」雖然是毒蘋果,新聞工作者卻不能閉口不談新聞產業的變局。
「豬哥亮們」的演出不只是一場秀
豬哥亮一生起起落落、精彩萬分,留下的作品是台灣娛樂文化的重要印記。像他這樣從泥土鑽出來的主持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以致能輕易地掌握觀眾的心理與需求,也讓過去以歌星為主體的秀場有了改變,主持人不再只是串場角色,反而成了節目的主角、主秀,甚至是粉絲追逐的巨星,黑幫手中的搖錢樹。
|動見|時薪68!創作者的非典勞動也需要典型保障
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多年,但文創核心的「非典型勞動」創作者與從業人員,仍是長工時低收入、哀嚎遍野。在美國紐約,同樣是非典勞動的自由接案工作者,將在五月中迎來一次勞動權的重要勝利,正能讓我們借來「反觀台灣」。
(絕對超過)五分鐘看完谷阿莫事件
我先說,我不喜歡谷阿莫。更準確地說,我不喜歡他的影評影片。不過最近他被片商提告的事情發生之後,我連他本人也不喜歡了。
|動見|責任制 逼記者用生命護球
勞動部25日討論報業同業公會(資方)提出的罕見特例,希望將奧運等國外採訪納入「責任制」。若把特例當通例,逼著記者在各種出國採訪時都得長期緊繃拼命,那麼無異要記者們每天都「用生命護球」。把所有的新聞工作都看成責任制,長期來說也將戕害記者的身心健康、拉低媒體的報導品質,因此勞動主管機關應該要慎重審核。
|動見|酸徐重仁,或就地抗爭?《勞動之王》教我們的事
《勞動之王》是台灣電視半世紀多以來,第一部宣示勞動意識的電視劇。劇中許多上班族在強調「吃苦就是吃補」的職場文化中過勞,而照章行事的政府機關往往無法落實法規,因此勞工必須透過抗爭發聲,才能爭取到應有權益。雖然尚有進步空間,《勞動之王》仍在主題上跨出一大步,將我們多數人面對的壓迫日常與就地抗爭的可能,拍成大眾形式的偶像劇。
|電視輓歌說故事|第四話 劉真與台灣公共廣電擘劃失之交臂
台灣電視文獻中,劉真並非檯面人物,但在師範大學圖書館對面的舊址大門正面 (façade) 保留,可以說是最雅緻的劉真努力代表。劉真在2012年逝世,活了99歲,應該也看到了公共電視成立與公共化運動對華視的改革。歷史回顧供我們嘆息也讓我們珍惜,保留這些不簡單的歷史成就,周知當代青年,就是一個務實作法。
天問:政府為何不造「文化航空母艦」?
去年九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行政院文化會報」提報,宣告要整合資源,綢繆「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BS)的未來。上周末(3/25),「二○一七年全國文化會議」的分區論壇登場,就從屏東開始。那麼,預定九月要召開的大會,政府是不是會隆重宣布要由TBS克服艱難,執行使命、推動「文化航空母艦」的雄圖大業?若是沒有合理進境,必有緣故,信手列舉四端。
|電視輓歌說故事|台灣公共廣電的始祖是「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未掌時代契機反被時潮滅頂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電視兒童」,所以《寒流》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收視經驗,充滿了邪惡本質的誇大,與毒辣的劇情,還有神奇的反共之師正義之舉。聯播時代,頭尾還會放三分鐘的軍歌欣賞,或者是愛國歌曲、國民生活禮儀教唱;我還學了不少歌曲,可見教化力量之大。當年的聯播時代,強迫收視、視聽規模、集中效果,都堪稱是傳播利器。
|電視輓歌說故事|崔小萍‧顧正秋‧李荊蓀‧還原台灣公共廣電制度本來應有的文化資產
本文以中國廣播公司做為連結,從三本書(三個人)談起台灣公共廣播電視制度。如果當時民主當道,崔小萍、顧正秋、李荊蓀等人都應該是台灣公共廣電制度可以發揚的文化表徵與資產。希望透過歷史檢視,肯定我們作為亞太華人民主國,本來就有的文化潛能,以致過去雖已逝,但是相信來者還可追。
除了歷史,還有美學素養—也談納粹扮裝事件
近年台灣社會中充斥各種扮裝活動,而這些活動,通常也就只是扮裝、娛樂一下。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裝納粹軍團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歷史、正義與人權概念的認知不足,也反應台灣社會美學涵養不足的問題。這起事件背後有太多問題需要檢討,誰都可以指責他們,就是政府不該。教育難道不是政府的事情?讓他們擴大影響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求(那只會要求別人的)政府,趕緊在教育和文化、傳播政策上做出改善。否則,納粹扮裝事件,絕對不會是第一件。
|電視輓歌說故事|廣播歷史的足音 從高雄響起
《我與廣播電視》翁炳榮回憶錄、《電視與傳播》兩本書,看到臺灣廣電史,制度沿革的變遷榮枯,轉折的關鍵時代與關鍵人物。民主深化有自由,威權消逝真象出,有圖有見證,感恩重新認清臺灣廣電之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