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韓片《屍速列車》在臺灣引發觀賞和議論熱潮,其實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近十年來,隨著規模經濟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良的發展下,韓國的音樂、影視工業,已經發展到我國看不見對方車尾燈的程度。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近期當某導演感嘆我國電影工業落後韓國的時候,引起網民一陣訝異,訝異的點當然是「為什麼導演現在才知道我們落後」。其實韓國的流行文化產業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具有相當水準,只是在網路資訊尚未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年代,除非特別去留意或找資料,較少有人關注。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筆者的國、高中年代(大約2000到2006年之間),就音樂產業上,一般人可能僅止於聽過酷龍、神話、東方神起或S.E.S這些「韓流」開山始祖團體,不太會知道其實臺灣早就翻唱人家韓國的流行歌曲翻得不亦樂乎,例如當時正紅的潘瑋柏,主打歌包括壁虎漫步、tell me、不得不愛、我的麥克風與快樂崇拜等歌曲全部都是。其實當時的我也屬於「不知」的一群,而對於韓國電影,更是幾乎「無知」。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臺灣一般觀眾上戲院看院線片等於看好萊塢電影,國片港片韓片甚至泰國片,有時雖然知道某些片還不錯,想想反正一、兩個月後第四台就看的到了,似乎也就不這麼急於一時,總之看韓片的風氣遠不若看韓劇。而在前述的2000年初期這段時間內,以我記得院線的宣傳度來說,韓片比較知名的大概就是《我的野蠻女友》(My sassy girl, 2001)、《鬼魅》(two sisters, 2003)、《色即是空》(sex is zero,2002),主流大部分還是屬鬼片或喜劇類。至於有些厲害的劇情片,如《共同警戒區》(JSA,2000)、《原罪犯》(old boy, 2003)、《殺人回憶》(Memories of Murder, 2003)等片,在臺灣發行的下場都差不多:有片商真的買了卻排不上院線也做不了行銷宣傳,冷凍很久後草草上映,放映期終了後出爛規格的DVD,接著惡性循環。
在當時的背景下,開始發覺韓國電影其實不乏佳作的臺灣觀眾,大部分屬於會跑影展活動,或透過PCDVD等主流論壇,藉由一些網路意見領袖的文章才得知相關資訊,進而從出租店的冷門區塊中找來看而感受到韓片的活力。假如我們套入Rogers的創新傳播理論的話,這些觀影人約莫屬於創新者與早採用者,總之比例並不大。這個情況的改變發生在我讀大學後,隨著韓流漸興,網路資訊也更流通的狀況下,許多不被注意的影片也開始打開了知名度。我也是在這時期開始找一些韓片來看,包括我這裡要討論的《駭人怪物》(The host, 2006)。至於結論我只能說:不看還好,一看下巴簡直要掉下來,讓人驚訝於韓國影人的創作能量以及呈現出來的高水準品質表現。
那時就已經看到下巴掉下來
先跟大家概述一下本片故事:由於美軍違法排放化學物質於漢江,導致河中出現異變的怪物並開始襲擊民眾。其中漢江邊某攤販朴阿斗的女兒在怪物引起的騷動中被抓走,且被判定為已死亡。然而就在醫院中,阿斗居然接到來自女兒的求救電話,於是阿斗全家族冒著被通緝的風險,跑回漢江河岸禁區尋女,一行人除了面對怪物外,同時還要躲避認為他們身上帶有致命病毒的韓國軍方……
光看劇情敘述的話,可能會覺得大概又是另一部標準的物變片,只不過這個怪物不是傳統的物變三寶(鯊魚、鱷魚、大蟒蛇)罷了,甚至動漫宅如我還會覺得影片整體的架構很像機動警察劇場版《廢棄物13號》咧。此外,物變片是一種很容易被拍爛的片種,只要特效不足,馬上就會產生令人發噱的反效果,就連拍出《德州電鋸殺人狂》這種經典名片的導演Tobe Hooper,都曾拍過《驚世巨鱷》(Crocodile, 2000)這種好萊塢電影台播放水平的電影咧。
然而,本片絕非上述的那種粗製濫造品,而且除了精良的畫面呈現外,更有著韓國電影的在地性格,正是標題所講的好萊塢口味在地化實踐,而以下將就技術力的「好萊塢口味」與劇情批判本質的「在地化實踐」做分析說明。
歷經無數好萊塢片閱歷後的我們,很自然的在判斷一部影片時,會從影片的精緻度與場景的調度來做最基本的判準。而對於物變片種,我們更可將這兩項指標具體化為:怪物的電腦特效與對抗怪物間的動作呈現。本片的駭人怪物,並不屬於哥吉拉那種現代武器無法解決的範疇,而更近似於《秘密客》(Mimic, 1997)中對一般平民殺傷力極大的中型怪物。這樣的設定,讓特效人員在製作時,更能在不涉及大場景破壞(浪費更多特效預算)的狀況下去讓怪物有更精密的動作。也能有效降低一眼就被嫌棄特效拙劣的可能性。
另一個指標:動作性的對抗場面,則是較為難以量化衡量的部分,這邊我將舉怪物第一場於漢江肆虐的分鏡調度作為說明,以說明為什麼觀看這幕戲時,會完全地進入情節的緊張感中。
怪物雖然一開始就展露出真身,但對於劇中單純在河邊野餐度假的人群而言,仍然是神祕未知的。遊客對水中所丟的垃圾在讓觀眾把注意力也放在江水中的同時,怪物卻是從河堤側面拔山倒樹而來。這時的鏡頭運動一鏡由主角視點看著怪物靠近,進而拉展到與怪物平行在堤邊奔跑,而後變成背身的方式讓人感受到怪物而後追擊的壓力。而後藉由電車/草地上的不同視點,則成功的讓觀眾能在全觀/微觀的角度感受到怪物的肆虐。
怪物初次襲擊人類的動作分鏡(左→右;上→下)
微觀與全觀的騷動場面切換
至於被用在宣傳海報上,主角的女兒被抓走的一幕,那個在慢動作鏡頭中,怪物從後方追上的畫面對於常看好萊塢片的觀眾應該也不會太陌生,至少我不精準的隨意回想中,就可以抓到一兩個類似的鏡頭設計,例如絕對稱得上是大片的《變形金剛2》中就有類似的表現方式。此外請留意,這段戲的發生時間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是無法用黑暗場景蒙混特效的不足的。
類似的慢動作鏡頭運用:變形金剛2(上)與駭人怪物(下)
不只眩目,也有感動
綜上所述,本片在基本的產品力是相當充足的,而在更深層的劇情核心,除了全家出動拯救小孩的普世家庭價值之外,更指出了韓國人對於內政受到他國干預的矛盾情結。整部片的起因是因美軍違法排放廢水而起,並在刻意被轉移焦點的狀況下往錯誤的方向前進,最後也僅止於開記者會道歉,然而怪物的肆虐傷害都要由韓國本土買單,小市民只能默默承受和自救。這個故事主軸顯然緊扣著南韓社會的反美情緒。
可能基於地緣關係,我們對於各地反美情結中,比較熟知的可能只有沖繩,但其實韓國自80年代起,反美情緒便逐漸發酵。在政治上,美國對反民主的全斗煥政權採取默許支持的態度;在經濟上,美國挾國力強迫打開農產品貿易進口,以及本片直指的駐地美軍弊害。這些在本片導演奉俊昊成長的80年代所發生的事情,顯然滲透進了他的創作中,甚至對於韓國政府在過程中的配合執行,也有所批判。例如他另一部作品《殺人回憶》一片中,也很無關的放入學運一幕,並演出男配角做為警察,爆打參與學運女學生的情節。
在本片中這種美國因素探討,已從過去的隱喻法,跳到了直接陳述。美軍在本片中除了是災難的始作俑者外,為了掩蓋真相更使得傷害擴大。以一般的怪物片標準來看,本片的怪物並不特別強大,約莫十餘名持現代步槍武器的軍人就可以擊殺。然而本來可以被武力鎮壓的怪物,卻因為美軍欲掩飾排放廢水的責任,反而以「未知病毒擴散」為藉口,封鎖事發的區域,甚至搞出一套消毒劑之類的產品傾銷,作為片中反派還真的很稱職!
抗議美軍擅自抓韓國民眾(主角)做隔離實驗的抗議民眾
總結而論,如果我們把《駭人怪物》的成功因素分為內與外兩個部分來看,不但外顯的視覺特效和場面調度都做到師夷之技長,更重要的是影片和內涵傳達出家庭這種無國界的普世價值,更連結上韓國人的反美情緒,將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壓迫與不平衡,內化到對片中小老百姓只是想救回女兒這樣單純的目的對比。而此片當初於韓國上映時取得的優良表現,即證明了它成功掌握了單純追求娛樂與希望言之有物的不同受眾。
在觀看這類厲害的韓片時,大家總是不免會與國片做比較。誠然國片在市場規模與投入拍攝的資金都較為有限,但在這個成功案例中我們不妨想想:假如今天真的資金挹注到位了,我們能交出同時兼具這兩者的成績單嗎?
司柏濬
白天在外正常,晚上回家抓狂,
以惡趣味物為精神食糧。
個性散漫,樣樣通樣樣鬆,隨意放炮,
以致眾人群起而圍攻之。
Latest posts by 司柏濬 (see all)
- |鍵盤分析師|怪獸與它們的產地——荒謬怪物片演進史 - 2019-03-11
- |鍵盤分析師|週五晚間的賽場上,感受那份狂熱─《勝利之光》 - 2018-08-31
- |鍵盤分析師|不知道看了什麼,但反正很有趣就是了之《台北物語》 - 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