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開始在師大教書,在泰順街上租了一間三十幾年的舊公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我過了一段可以走路上下班的理想生活。做為師大夜市一帶的居民,很自然的,我摸熟了巷弄裡的店家與風景。
標籤:第六期
遐想.音樂:E for Epitaph(墓誌銘)
依舊記得1984年,手上拿著1969年King Crimson首張專輯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 翻版黑膠時的那種詭異興奮感。偌大似恐懼又神經質嘶吼的顏面凝視著我,直撲壓抑高中生活與迎接據說是自由的大學生活的想像邊界。
台灣又作美利堅的馬前卒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5月21日宣布,擬封鎖「重大境外侵權網站」。當時,似乎僅有《自由時報》在23日指該決策「遭批網路白色恐怖」。新聞沈寂至29日,不滿與抨擊聲浪稍見升高,自由三篇、另三家綜合報紙各一篇;同日《有物報告》主編、專利權律師周欽華發表長文,指智財局此舉「違憲、危險、愚蠢」。
美國與台灣傳媒的委內瑞拉形象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卸任美國總統後,創設非營利組織,年度預算二十餘億台幣。1998年以來,「卡特中心」派員進入委內瑞拉,觀察委國迄今的六次大選或公投後,無不發佈報告。該中心說,委國1998年以來啟動的自動記票系統,效率及公正性世界第一,它迄今未曾指控委國選舉過程有操縱或舞弊之事,包括今年4月大選。
不是所有的總統都無腦:愛爾蘭詩人總統Michael D. Higgins於IAMCR年會演說側記
2013的國際媒體暨傳播研究協會年會(IAMCR),今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舉辦時有個令人驚豔的開場演說:該國總統Michael D.Higgins蒞臨談「危機中的廣播電視」。在長達近40分鐘的演講中,沒有任何官腔話語,直接剖析當今歐洲廣電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並且是由具歷史脈絡的視野來加以檢視與省思。
臉書熱門文章流傳現象
以四篇臉書熱門文章《臥軌事件:衝突是最終殺手鐗》、《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抱歉,關於我們對中華隊的殘忍與剝削》、《WBC獻給中華隊MV(Proud of Taiwan)》為例,邀請專家回應網路內容在臉書流傳的現象
「違章」建築與「合法」迫遷?華光社區的一份田野觀察
2013年五月間,帶著學生們導覽華光社區,我們轉進台北市愛國東路二十一巷四弄,這是一條僅能容身兩人的窄巷,屋主早已在門上以醒目紅漆字寫上「1961合法建築」,無聲地宣示自己蝸居的權利。來訪的大學生打開紗門,聚集在門邊,一位女學生用清亮的聲音唸著門上所貼的陳情書…
臉書政治:何時我們才能衝破當下?
如果把2007年樂生415大遊行視為當年「部落格社運」的實驗場,那2013年的316樂生重返凱道就揭示了台灣網路社會運動的轉變。2007年,樂生的訊息藉著RSS把散落的聲援文集結在一起、利用Embedded語法將影片鑲嵌在文章中、使用Google Site做網路說帖的整理與日後活動的延續。但2013年,所有的訊息在臉書上發佈、轉貼,青年樂生聯盟在無名小站上的最後更新時間則停在2012年1月2日。
便當與正義 ―― 移民工、網路、新聞媒體
2013 年 5 月在菲律賓軍方涉嫌槍殺我國漁民一案調查期間,網路出現「便當文」引發了網民與新聞媒體一波波「追查事實」的風潮,促使內政部偵辦並將三名散發文者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法辦。本次座談將探討此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移民工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以及過程中網路與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等議題。
臉書使用者小調查之小報告
五月,我們在共誌的臉書社團提了一份問卷,想知道訂閱我們社團的朋友平常如何使用臉書,最後回復問卷者為196位。經過簡單的調查後,我們不禁好奇:臉書為什麼要設計辦法強迫使用者擴大交友圈呢?這和它的廣告策略有無聯繫。究竟調查的結果是什麼?!
希臘公視ERT因政府撙節措施關門
希臘政府關掉ERT後,另組EDT取而代之。然而,希臘總理薩瑪拉斯(AntonisSamaras)於6月11號,無預警的關掉了希臘的公共廣電集團ERT。理由是ERT開銷龐大,為了對國際債權人交代,挽救債臺高築的希臘經濟,政府不得已向希臘的公視開刀,展現撙節決心。
反媒體壟斷法立法繼續挺進中
自2012年901反壟斷大遊行開始掀起風潮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所催生的「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立法工程,在本季出現戲劇化的幾個轉折…
如果臉書是一座城:行人的隱喻與監控的分析
牆(the wall)的隱喻,構連了臉書成為一個城市的可能性;廣告侵害與隱私洩漏則是我們受到宰制的隱微事實。穿梭在這座隱喻之城,我們作為臉書的瀏覽者、使用者、消費者、或甚至是消費者即創作者(prosumer)的身分,怎麼感知我們自身並穿梭其中?我想試著描述這個隱微的監控系統。
今晚,你點哪一瓶?
掃瞄一下家裡的電視頻道。週間晚上8點到11點的黃金檔,除了無線台的鄉土劇、戲劇台的韓劇或重播無數次的陸劇,是不是就剩下談話性節目了?
第六期|編輯室報告
從反壟斷到反核、從士林王家到大埔張藥房、從台菲關係下的洪家悲劇再到暴露出軍中多年沈痾的另一個洪家悲劇,我們都看到了國家或當權集團與民間力量之間的對抗,而且似乎出現了一些以往未見的新動力。從某種促進社運的角度來看,新生的種種社會力量集結與運動方式,總是令人興奮、熱血沸騰。相對的,如果站在懷疑立場,這些「新興」社會運動到底有多新、有多進步、有多正義,恐怕也都可以打上許多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