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劇場的一年後

走過一年後,戲有下檔的時候。植劇場留下什麼?特別對於瀕臨創作人才、觀眾大量流失的電視圈,植劇場的經驗特殊嗎?以一個最近重拾看電視樂趣的觀眾角度來說,我注意到的反倒不是個別內容的特殊性,而是制度上的特殊性。

「豬哥亮們」的演出不只是一場秀

豬哥亮一生起起落落、精彩萬分,留下的作品是台灣娛樂文化的重要印記。像他這樣從泥土鑽出來的主持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以致能輕易地掌握觀眾的心理與需求,也讓過去以歌星為主體的秀場有了改變,主持人不再只是串場角色,反而成了節目的主角、主秀,甚至是粉絲追逐的巨星,黑幫手中的搖錢樹。

天問:政府為何不造「文化航空母艦」?

去年九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行政院文化會報」提報,宣告要整合資源,綢繆「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BS)的未來。上周末(3/25),「二○一七年全國文化會議」的分區論壇登場,就從屏東開始。那麼,預定九月要召開的大會,政府是不是會隆重宣布要由TBS克服艱難,執行使命、推動「文化航空母艦」的雄圖大業?若是沒有合理進境,必有緣故,信手列舉四端。

|電視輓歌說故事|崔小萍‧顧正秋‧李荊蓀‧還原台灣公共廣電制度本來應有的文化資產

本文以中國廣播公司做為連結,從三本書(三個人)談起台灣公共廣播電視制度。如果當時民主當道,崔小萍、顧正秋、李荊蓀等人都應該是台灣公共廣電制度可以發揚的文化表徵與資產。希望透過歷史檢視,肯定我們作為亞太華人民主國,本來就有的文化潛能,以致過去雖已逝,但是相信來者還可追。

除了歷史,還有美學素養—也談納粹扮裝事件

近年台灣社會中充斥各種扮裝活動,而這些活動,通常也就只是扮裝、娛樂一下。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裝納粹軍團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歷史、正義與人權概念的認知不足,也反應台灣社會美學涵養不足的問題。這起事件背後有太多問題需要檢討,誰都可以指責他們,就是政府不該。教育難道不是政府的事情?讓他們擴大影響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求(那只會要求別人的)政府,趕緊在教育和文化、傳播政策上做出改善。否則,納粹扮裝事件,絕對不會是第一件。

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

台灣在短短20幾年不流血實現民主,放諸人類歷史堪稱奇葩,千萬不要低估台灣社會與人民涵融進步、接受改變的能力。對於第六屆公視董事會的思考亦然,揚棄舊思維,掌握新情勢,希望能糾集更多同道,努力把公視推向影視音創製龍頭、人才育成基地、資源流通平台的另一境界。

從回收中廣頻率看 轉型正義大不易

中廣頻率回收風波讓人深刻體會轉型正義執行之不易,以藍綠鬥爭混淆事實者有之,訴求生計轉移焦點者有之,揚言聽眾權益受損舞弄民粹者有之,當媒體們忙於進行各種去脈絡、有聞必錄的新聞報導時,期待正義來臨的人們卻無法不憂慮地聽見其腳步的遲疑。

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 ── 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前陣子(6/2)馬欣在娛樂重擊的專欄發表了"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我非常認同馬欣在該篇文章結尾時所說的,戲劇是「我們共同記憶某一個年代,以及他國人怎麼看我們的重要標的。」但這句話所呈現的顯然是某個因素造就的結果,這個因素是什麼?正是為什麼我不能認同該文章對於台劇的批評的癥結所在。

洪素珠事件與公民新聞的「再進化」

洪素珠在臉書發表辱罵榮民的影片,引發輿論譁然,更因為她具有公視公民新聞平台(PeoPo)會員身份、過去在PeoPo發表的數篇影片被檢舉分裂族群,使得公民新聞的開放制度遭到質疑;而公視在事發後指PeoPo僅提供平台、內容由公民記者負責的說法,也遭外界譏諷為「切割」。

寓教於樂的英國公共兒童頻道(CBeebies)

在英國唸書的這四年多,因為孩子的關係,陪著他看了許多兒童電視節目,其中英國BBC公廣集團旗下的兩個兒少頻道是我和孩子的最愛。因為其內容多元,節目設計與問答用語上非常鼓勵尊重小孩,再加上這兩個兒童頻道都沒有播放廣告,更是讓我安心且放心與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