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

台灣在短短20幾年不流血實現民主,放諸人類歷史堪稱奇葩,千萬不要低估台灣社會與人民涵融進步、接受改變的能力。對於第六屆公視董事會的思考亦然,揚棄舊思維,掌握新情勢,希望能糾集更多同道,努力把公視推向影視音創製龍頭、人才育成基地、資源流通平台的另一境界。

從回收中廣頻率看 轉型正義大不易

中廣頻率回收風波讓人深刻體會轉型正義執行之不易,以藍綠鬥爭混淆事實者有之,訴求生計轉移焦點者有之,揚言聽眾權益受損舞弄民粹者有之,當媒體們忙於進行各種去脈絡、有聞必錄的新聞報導時,期待正義來臨的人們卻無法不憂慮地聽見其腳步的遲疑。

「投打對決」投稿須知

為了擴大年輕朋友的參與,以及促進更多的議題討論,《共誌》將推出一個新的欄目「投打對決」。「投」指的是自由投稿。我們歡迎年輕朋友們對具有時效性的傳播與文化議題進行評論和投稿。「打」指的是針對同一議題(或針對投稿文章)的批評、回應與對話。歡迎《共誌》的朋友們投稿!

「把好片子推出去最開心」+「根本沒有時間看片啦」 與年輕影展工作者對談

喜歡跑影展的人(年輕的時候)或許都曾經(不只一次)想過,說不定可以找個影展的工作,不管是當收票的外場工讀生,或者是參與活動企劃和執行,甚至有一天可以加入選片!(想像起來就很迷人!)不過說真的,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工作者,他們肯定都是影痴級的,但是影展工作的真實面貌和感受,到底是什麼呢?

「影展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專訪前金馬影展部總監陳俊蓉

陳俊蓉曾任金馬影展國際聯絡、影展部總監、國際宣傳等。入行超過十年,見證金馬影展的許多重要時刻。陳俊蓉笑聲爽朗,每次一笑眼睛彎成一條迷人的曲線,總是不斷散發她對電影和人生的熱情。目前已經離開金馬影展,現任獨立策展人,最近一次的作品是三創園區的兒童影展 。

投打對決|台劇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人? ── 回應馬欣對台劇的評論

前陣子(6/2)馬欣在娛樂重擊的專欄發表了"從日劇《重版出來》、韓劇《戲子》,看台劇真有拍出年輕人身影嗎?"一文。我非常認同馬欣在該篇文章結尾時所說的,戲劇是「我們共同記憶某一個年代,以及他國人怎麼看我們的重要標的。」但這句話所呈現的顯然是某個因素造就的結果,這個因素是什麼?正是為什麼我不能認同該文章對於台劇的批評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