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與國家之市場控制:中國視頻網站之著作權管制
影視著作權管制向來是影響影視科技產業市場發展面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牽動台灣青年族群影視消費現況頗重要的中國視頻網站市場來說,其著作權管制是出自何種考量與目的?相關管制又如何影響中國視頻網站的發展與其產業市場面貌?值得一探究竟。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影視著作權管制向來是影響影視科技產業市場發展面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牽動台灣青年族群影視消費現況頗重要的中國視頻網站市場來說,其著作權管制是出自何種考量與目的?相關管制又如何影響中國視頻網站的發展與其產業市場面貌?值得一探究竟。
木村拓哉來台,讓迷哥迷妹迷主播陷入瘋狂,看著螢幕,你就會知道木村拓哉帥在哪,但男神之所以可以稱為男神,並且維持長年人氣不墜,自有他的一套,所以除了帥之外,木村拓哉到底哪裡吸引人?
今年第26屆金曲獎,炫目舞台、專業華麗的表演,仍令大家感動,但幾個小插曲提醒我們,金曲獎該有變革了。先是最佳台語專輯的得獎理由,竟是:「以國語專輯規格製作台語專輯」,這背後隱含的國語、台語專輯的優劣位階,令人傻眼。
美東時間2015年6月26日上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Obergefell v. Hodges一案中以五比四的票數判決美國各州不應禁止同性戀者登記結婚,讓剩下還未讓同志婚合法化的十三個州終究無法停止這個浪潮。
其實「為什麼上禮拜交稿了今天還沒看到書」,這個問題是「編輯到底都在做什麼」的異端變態型,只是發問者不再是一般懵懂的大眾讀者,而是好不容易脫離寫稿地獄覺得世界終於又自此開始(繞著他)旋轉的作者們,或者長久脫離(或從未曾參與)編輯實務、終日埋首財務報表、喜歡對編輯進行非人道迫害的出版社大大大老闆們。
日本花滑選手淺田真央5月18日在記者會上發表「戀愛」宣言,快門聲閃個不停,對象不是任何一名男性,而是「比賽」──「試合が恋しくなった」,我愛上了比賽──原本被視為半引退的淺田真央,選擇再出發。
新加坡16歲少年余澎杉製作短片非議已故李光耀的事態演變,確實有點令人始料不及。他在發布短片後被捕、提控,然後被判有罪,是預料之中;始料不及的是,由於余澎杉拒絕緩刑,法官竟然諭令將他還押監獄…
該如何看待洪秀柱旋風呢?當國民黨裡幾個扭怩作態的所謂「A咖」,讓泛藍選民不奈與生厭時,洪秀柱一心救黨的痛快個性,確實可愛。但是,當那幾個繼續擺譜的「A咖」,意外地將洪的參選弄假成真、讓柱柱姐坐上總統參選大轎時,這個黨和它的(深藍)支持者的行徑或心理,以及這些現象所折射出來的台灣長期積累的沉痾,也許仍需要探究。
5月22日媒改社主辦《媒改十年,改了沒?》媒體公民會議,在新聞之外,會議的另一個議題,就是台灣影視娛樂產業的診斷與改革討論。與會者包括傳統電視娛樂產業、新媒體工作者、學界、社運界以及無數關心台灣媒體問題的前輩與年輕公民們。大家都在一片感嘆中開始:台灣的電視娛樂產業的綠洲,早就沒了。
作為一種感傷的音樂類型,演歌被視為傳統與真正的日本的音樂表達,「演歌是日本人的靈魂」(enka- wa nihonjin-no kokoro ),此說法普遍到連著名宗教學學者山折哲雄(Yamaori Tetsuo)都為此寫了幾本書來論證這種陳腔濫調之說。但從1990年代開始,以J-Pop泛稱的日本主流通俗音樂類型裡,演歌卻被排除在外…
衰頹的美國汽車城底特律正以二十世紀初期的勞工藝術迎接都市與產業重生的可能。一百三十年歷史的底特律藝術中心(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DIA)逃過關門與變賣家產的大劫難,今年三月中旬起以「Diego Rivera and Frida Kahlo in Detroit」作為改組獨立後首檔展覽
也許你聽過日本演歌這個名詞,對歌曲風格有點約略的印象,但可能沒聽過幾首,也不明其所以。或者,你壓根不曉得那是什麼東西。這也難怪,各位可能都太年輕了。但是小編猜想大家一定都聽過J-Pop(或者K-Pop…)吧
南韓「電影教父」導演林權澤,也曾說出呼應林靖傑的話,他說:「假設世界是一個大花園,而每個國家就像是一種獨特品種的花。韓國雖然是小國,但是我們也有權利在這個大花園裡展示我們自己。」當初南韓導演的努力和心聲,南韓政府不僅聽到了,還拿出跟美國抗衡的勇氣和魄力,於是造就了南韓近20年來的電影復興。台灣的政府呢?就請從保障《愛琳娜》的上映時間做起吧!
關於我上一篇文章,是以一個廣告企劃的身份來抒發己見,但最近,我的身份有先轉變了。因為我也協助casting、製片、美術、甚至到後續的盯剪都要包辦,當然不是因為我能力出眾,只因為公司人力短缺,所以一人當兩人用。坊間這種企劃兼執行製作其實也不少,尤其是綜藝節目最需要這種多功能的人才,最好還能包剪接、後製、過音,一人生產線搞定。
離職在即,公司還是希望我填一份績效考核的文件,其中一個區塊,是關於自我評估的開放式問答:「您認為個人對公司最大的貢獻是什麼?」「耐操。」
這次英國大選工黨慘敗。從選前媒體民調預估這將會是一場膠著的五五波之戰,到選舉當日半夜開票到隔日清晨(躺在床上睡覺之際,一邊用手機滑衛報網頁查看最新資訊,從第一席開出來是工黨得到大快樂之後,清晨驚醒才發現大事不妙…)
台北市勞動局月前對30多家媒體進行勞動檢查並裁罰,引發記者圈與媒體資方的討論,網路媒體新頭殼董事長、前新聞局長蘇正平日前更為文(〈不是對三月媒體勞檢喝采〉)批評,認為政府進行媒體勞檢將傷害新聞自由。
英國記者工會(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前年配合勞團發起的「準時下班日」(Go home on time day)活動中,一名記者給同業的公開信。新聞事件的不確定性與對工作的熱情,讓許多記者願意盡可能地「等到截稿最後一刻」才下班,過勞因此成為常態。